APP下载

社会语境中的影视

2016-03-01潘玥希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影视语境艺术

潘玥希

(四川师范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社会语境中的影视

潘玥希

(四川师范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610068)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它既像时间艺术那样,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又像空间艺术那样,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从最初的胶片电影到现在的数字化影视,电影艺术顺着时代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新的境界。人们在分析作为综合艺术门类的影视艺术时,在其社会存在与社会心理的层面,都离不开社会语境的探究。影视艺术不管是对人们受外部物质世界影响所产生的客观印象还是由内部心理冲击下所产生的精神世界,都发挥着它的包容性,像多棱镜般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底蕴。

影视艺术;社会语境;影响;探究

影视艺术不仅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状态,更是以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社会环境、精神生活进行生动的再现。当然,这种再现不只是客观世界机械性的重复,而是艺术家通过社会语境的时代性和艺术创作多样性进行分析所产生的结果,无不透露出他们对生活独特的认知、感悟和判断。

一、影视艺术体现多种不同的社会语境

(一)社会语境的含义

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张志公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指出:“所谓语言环境,从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的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的前后语。”

语境从大的方面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从小的方面表现为交际双方的个人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这也是语境不能脱离社会的必然性,所以当人们在研究以任何意识形态存在的文化时,反映出的都是在社会影响下对语境的构思与创造的重组和研究。因此,社会语境这一术语就显得抽象而变化多端,很难用标准化的答案去约束。

(二)影视与社会语境

影视对社会语境的意义而言,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社会语境的形成对于影像意义生成的决定性影响。这方面在影视艺术理论中,已有许多突出的建树。从普多夫金著名的“普多夫金效应”到罗兰·巴特的“本文”,都对其有着深刻的论述。然而,当代的影视语境研究不仅是一种关于影视上下文之间影像语义的研究,更是注重其内在的影视的叙事语境与社会语境之间的互映和互动关系。

影视与社会语境的关系,一方面,影视作品的创作取材、艺术灵感以及技术手段,都需要以社会为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社会”又需要借助影视作品的独特的视觉、大众化的娱乐手段将自身淋漓尽致地展现给生活在这个背景中的个体。这种相互融合的关系也就造就了影视艺术独有的时代气息。由于不同人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他们所创作的影视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影视艺术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制约与联系,想要分析影视艺术理论,就必须了解并融入当时的时代环境,与此同时,影视艺术也成为了再现时代的最好方式。

二、社会语境对影视艺术的影响

(一)自身所带来的矛盾影响

1.替代性满足。替代性满足来源于现实和理想之间所产生的失衡。人生活在文明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人文环境的制约,因而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生活与工作的压力通常会使人们内心萌生出一些极端的负面情绪,因此会产生某种精神需求,这些精神需求往往能从影视中找到相应的存在方式。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画面和声音给予人类感觉器官相结合的体验,能在现实生活中为观众提供一个可以感受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超越现实世界,让观众在影视画面与声音的刺激中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心灵需求。一旦人们在影视作品中找到共鸣点,心里的负面情绪就会得到很好的释放,内心也就会进入一种平衡舒适的状态。

2.在影像中角色自我定位。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常常会通过照镜子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定位,这种虚影再现的方式变现的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自我,但却能从中获得本能的兴奋和快感。

通过人们对影视艺术的研究,让观众更多地感受到了影像带来的刺激和渴求。在电影《甲方乙方》中,小人物不甘心于自己平凡艰难的生活,于是幻想一夜暴富。虽然人们知道这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但仍然出于对主人公的同情而接受,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并从中获得愉悦。如果人们还不能平复角色体验和满足,则愿意看到一些更加悲惨的情节,以此在内心获得一种平衡。

(二)外部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1.影视与社会语境的时代性和政治性。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同的知识文化,都会影响到影视艺术的发展走向。其中涉及的政治因素与艺术发展的关系尤为突出。美国学者阿瑞提指出:“艺术之所以成为政治的工具往往因为文化手段的便利性,统治阶层的审美喜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艺术的发展走向。”

纵观我国影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为界限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也称“十七年电影”)。对刚刚过去的历史时期的“革命回顾”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讴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诞生了一大批中国影视的优秀之作,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这个时期,中国影视界形成了“第三代导演”的群落。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影视艺术的特点果真与当时政治阶层相同,对大批艺术家的迫害和错误的政治倾向,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第三阶段:“文革”结束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复苏,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一派新精神、新风貌、新气象,电影的发展也出现艺术化的启蒙阶段。其中成荫、水华、崔嵬、谢铁骊、谢晋、凌子风、李俊等最有代表性。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中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代表作有《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

作者简介:潘玥希,女,四川师范大学2014级应用技术学院专科在读。

第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多元化反而使影视文化和社会语境很难统一起来,完全背驰了中国电影“影戏”的风格,淡化情节,淡化人物,甚至故意解构情节,追求“影像”风格。让中国电影从戏剧化程式回到纯粹的银幕,使习惯于欣赏完整故事框架的人们初步领略了电影意象美学的魅力。个人个性大于影片本身的社会性,在中国影坛独领风骚,并以其实验性、前卫性和“诗意启蒙”使中国电影在思想和艺术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意义。

不同时代的政治变革都有着不同的影视艺术。这就是影像留给某个时代的特殊记忆和历史方式,也可以说,就是这一时期影视艺术的社会语境。

2.物质带来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自我认知程度的不断加深,基本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成生活需要,再从生活需要中升华出精神享受,这一系列的改变都意味着人类在“物质”这块日渐肥沃的土壤前提下,滋生了越来越深层的精神产物。

物质生产的富足与科学的发展速度明显在加快,这使影像技术和电视媒体技术高速度翻新,为影视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许许多多的必要条件。所以每一次物质经济的发展都给影视艺术带来了质的飞跃。

随着拍摄手段和电脑技术受社会的影响而不断革新,一些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得以再次完善和修饰。最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方式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持久性的潜在影响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对于精神生活持续不断的追求以及对物质生活基础的依赖。

三、社会语境中的影视艺术创新和发展走向

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艺术创作和载体,既充当了人们对于“美”的推动力,又以无情的负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阻碍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有由人创作出来的艺术都符合和反映了人们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意识形态。

(一)在历史发展中的逐渐创新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灿若星河的文明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从注重“有无相生”整体功能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到具体的审美方式都有着大量可供汲取的民族智慧与精华。

张岱年先生在《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一文中指出:“从世界思想、世界文化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文化思想主流中贯穿的这种超越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主体性观念,代表了一种迥然不同于西方近现代思想的新型的主体性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第五代导演”萌芽的初期,在电影的创作上进行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革新。《孩子王》探讨了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土地与人》探讨了土地与人类这一永恒的话题;《英雄》挑战了人们对于色彩的心理接受能力;《赤壁》将国产电影的“好莱坞之路”摸索到底,以及近几年出现的一些纯娱乐性质的小成本电影,如《疯狂的石头》《十全十美》等,这些对影视的探索和尝试正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间交流产生的结果。

我们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可以继承与发展,民族美学与民族文化可以对电影、电视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更应该认真研究民族优秀的美学思想,深切地关注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自觉地去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努力地将其融入影视当中。

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影视艺术的本质之一就是创新,影视艺术最终要以研究的成果来体现,不能满足于故弄玄虚地卖弄新知识的境界。因此,影视创作者的创造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要深入了解自己所运用的语言手法和接触对象外,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学术竞技状态和自由活泼的心理状态,勇于打破思想的陈规,优化知识积累,具有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建树真理的生机勃勃的精神。

在历史发展与影视创新中,人作为连接它们的纽带,将生活中的形象和创新中的认知对号入座,在丰富奇幻的影视艺术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栖息地。

(二)后现代主义对于影视发展的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一种怀疑论、多元论的思潮。它以其独有的文化特质,迎合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巨大迷茫和空前压力的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一经传入便迅速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对中国社会文化及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现代影视强调颠覆传统,通过对平庸琐细的日常生活的描摹了解生活的意义,注重个体的生命体验。通过对包括边缘人物在内的各种小人物的描绘,关注社会个体,展现每个生命的独特魅力。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影视艺术的表现范围将渐渐扩大,这种“影视全球化”将会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普遍。我们应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这种时代潮流,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进步性,我国影视作品可从中汲取养料,获得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本雅明指出,“新技术,新生产和消费方式,19世纪工业化带来的所有变化已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感性,并由此在世界上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整个存在方式对人类集体的改变,同样也改变了他们的感知方式”。后现代影视文化不是对权威的盲目追随,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心感受。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对国人传统观念以及当代人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构成了影视技术传播的文化价值语境。影视艺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机构的同时,又是一个产业部门,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壮大影视艺术的有效途径,因而成为一种工业化语境。随着时代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影视艺术的创新和多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大众对影视已经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各个层次的观众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期望,他们不再是播出什么就看什么,而是有了自己的选择权,这也是影视文化语境和受众心理期待语境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影视艺术和与其所处的社会语境之间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才能共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1] 张志公.现代汉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8-89.

[2] S·阿瑞提(美).创造的秘密[M].钱岗南译.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73.

[3] 张岱年.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J].教学与研究,1997(5):33-38.

[4] 王贵禄,王建斌.电视艺术导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6.

[5] 柯可.文化产业论[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49.

[6]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77.

[7] 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0-122.

[8] 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55.

[9] 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8-35.

[10]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54-77.

G02

A

1674-8883(2016)12-0180-02

猜你喜欢

影视语境艺术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纸的艺术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影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