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三峡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
——以梁平竹帘画为例

2016-03-01崔琬露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竹帘梁平手工艺

崔琬露

(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后三峡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
——以梁平竹帘画为例

崔琬露

(四川美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重庆401331)

三峡工程竣工以后,进入所谓后三峡时代,三峡工程的完工对于整个西南地区的人口迁移、文化交流和交通建设有不可忽视的辐射性影响,而作为三峡库区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人口、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以梁平地区竹帘画作为个案,分析探讨后三峡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与保护。

梁平竹帘画;口述史;后三峡;非物质遗产文化

一、口述史的意义与视角

口述史的研究方式,在中、西方的学术研究中被多次使用。而对于口述史的源起,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的神话传说、劳作方式、手工技艺等就是通过无数远古先民口耳相传,得以延续。近代关于口述史的著述与争论颇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关系的争论,[1]口述史料的最大特点是详实、完整和生动,因而具有较强的资料互补性和灵活性。通过这些史料,历史学家们不仅能够“看”到历史而且能够“听”到“活生生的历史”。而一些学者对于口述史中,人的思维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也做出了反驳观点,认为口述史多以回忆录、访谈类型出现,由于其与历史文献会产生出入,所以不能作为直接文献使用。而在此之前,关于口述史的研究多局限于其与历史相关的研究范围,较少见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将口述史研究方法运用于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中来,增加了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过程中的“活性”。传统手工艺是一种技艺与文化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手工艺产品”是“物质的”,而“技艺”是“非物质性的”,在非物质到物质的转化过程中,更强调的是“手艺人”在传统手工艺中对技艺的掌握和传承以达到精神与技艺的高度统一,这样就对产品赋予了独特的“非物质性”,所以对于手工艺人的研究与保护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文献史料的考察,和对传统技艺的记录、绘图等,传统的研究方式为后辈研究者保存了大量的与技艺相关的原始资料,为发掘和研究技艺的历史脉络和传承渊源提供了较为夯实的材料基础,但是文字、图像等资料对传统技艺中核心技术的掌握者“传承人”描述简略,这就使传统研究文献中更多的是以时间叙事性的方式研究传统工艺的发展历程,忽视了许多人为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

民间手工艺源自于民间,其产生、发展、传承等都是以民间文化生活为土壤,以口述史的研究手法,对传统手工艺者进行访谈,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实地的调查与观摩,“传承人”自身的视角去描述、回忆他们学艺的原因、经过和方法,寻找传承人生活的环境与手工艺的发展的环境具有的原生共性。通过将口述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达到史料的互补,对于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和“原生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艺蕴”——梁平竹帘画技艺①

竹帘画是现代流行的民间美术品类之一,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及西南地区。系在细竹丝精编的帘子上加以书画,首创于梁平县。[2]“薄如蝉翼淡如烟,万缕千丝总相连。借得七仙灵巧手,换来天下第一帘”是梁平地区广为流传的与梁平竹帘工艺相关的诗句。[3]梁平县地处川渝地区,自古盛产竹子,宋时即以产竹纸闻名,造纸用的舀纸帘即为梁平竹帘画用竹帘的前身。其后,人们将竹帘用作幕帘、轿帘等,深受民众欢迎;后来又发展至用作住居的门帘、窗帘、堂帘(客厅的屏风)等。至清代始出现书画相结合的竹帘画。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帘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时的梁平县工艺竹帘厂所制竹帘已实现出口、内销等多渠道销售,闻名全国。1980年,梁平县工艺竹帘厂为人民大会堂制作了五幅3.5m*8m的竹帘画,内容为仿清代的竹禅;1983年又为钓鱼台国宾馆制作13 幅8m*11.56m的竹帘画,可见其竹帘画制作工艺在20世纪下半叶的辉煌盛况。

80年代以后至今,梁平竹帘画的发展由盛转衰。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市场环境、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轻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转移投入到社会建设中。而在20世纪末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后,科技和网络快速发展的文化背景下,电子产业大规模崛起。与传统手工艺产品相比,电子产品具有便捷性、信息传递快速、娱乐性强等诸多优势,人们生活日常交流更多的趋向于电子信息化,对于具有观赏性、实用性的传统产品市场造成挤压,导致了类似梁平竹帘画工艺的诸多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陷入艰难的境地。因此从2005年开始,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梁平竹帘工艺于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4]官方的重视,加上近些年来民众中出现的对民族文化复兴的思想热潮,使竹帘画制作工艺重新受到关注。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体现,一是技艺教习,二是精神传承。技艺的底蕴,梁平竹帘画的制作历史已逾千年,制作工艺大致二十道左右,细分会更加繁复。首先是竹丝制作工艺:要经过选竹、砍竹、剃去枝桠、分竹节、去蔑、冲头(行话)、揉丝(俗称分丝)、选丝、竹丝加工(抽丝或搓丝)等;其次是竹帘编织工艺,竹帘编织工艺中与传统织布工艺有许多相似之处,编织的织竹丝机也是由传统织布机改良之后使用。竹帘编织工艺,要经过牵梳、提纵、编织成帘、定型上油、装订成幅、描绘等几个主要步骤。

从竹帘画的制作工艺不难看出,其复杂的工序需要众多手工艺人的相互协作,专注化一的制作,而手工艺精神的传承无疑成为其工艺传承的内核。梁平竹帘画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先后被认定的竹帘画传承人有将近十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一人。但从对一些传承人的访谈中了解到,独立的传承人个体,并非完全掌握了竹帘画制作工艺的全部工序,而是着重于单项技艺的重复习作。例如梁平竹帘画国家级传承人牟秉衡,在完整的梁平竹帘画工艺中,他精于绘画,熟于破竹取丝等竹丝的制作工艺,而对于织竹帘的工艺相对生疏;而另一名传承人梁乃铭,对于织竹帘的工艺非常精通,而不熟于绘画。传承人技艺的传承更着重于某种单项技艺的传递,一生的技艺习作都是专注于将其中一个环节发展至精美的极致,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亦正是“匠人精神”的现实体现,这种“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的精神是最值得传递给后辈手艺人的。其次,传承人被独立认定,一方面对技艺进行了保护,但是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对于竹帘画制作工艺的完整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断层破坏,因单个传承人无法完成制作工艺的全部,竹帘画的制作工艺是否可以进行群体性保护仍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后三峡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研究——以重庆梁平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14YBYS091)成果

三、后三峡与原生环境——“变”

以梁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利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对于后三峡库区整个生态文化的研究进行范例式研究。首先,从时间跨度上,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6月一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5]三峡水利工程竣工标志着,以三峡库区为中心,其所能辐射的周边地区以及获惠的远方区域都步入了后三峡时期,其影响最大的地区就是需要进行三峡大移民的水库周边的原著居民,即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的范围内。从直接关系上看,三峡大移民的人口变迁对于梁平县的生态文化并没有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三峡工程的建设,直接带动了湖北与重庆交界处因自然环境的限制而发展落后的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加之重庆成为直辖市,国家投入更大的经济、政治上的支持,对于西南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而传统手工艺发展之所以走向衰落,根本原因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市场结构的转变。而三峡工程造就的人口迁移、区域重建、道路疏通等多方面的问题,更像一个巨大推手,从根源上快速推动整个重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梁平县作为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三峡工程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三峡库区的修建促使由重庆主城到东部较多条高速公路和道路的修通,便捷了整个重庆东部地区的交通,为年轻一带外出打工,从乡村走向城市提供了便利,外出打工便捷、收入明显提高使收入微薄、技艺学习复杂的传统手工艺传承面临了巨大的考验。传统手工艺的原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承人越来越少,如何在原生环境的巨大变化下与时俱进,传承传统手工艺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四、后三峡下的梁平竹帘画保护和发展

在后三峡时代的大背景下,梁平竹帘画的原生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对于其保护和发展应该具有相对的“活性”。首先,是否应该对于传承人进行群体保护,独立的传承人创作的竹帘画能否与传统竹帘画的精美程度相同,这样的单项技艺的传承方式也许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会面临技艺缺失或者技艺完整性遭到破坏等问题,所以对于传承人相互交流学习这样的文化建设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其次,三峡工程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对于传统工艺的原生环境起到了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后三峡时代的大背景下,梁平竹帘画工艺是可以弥补这种破坏而寻求新的出路的,利用三峡库区自然景观的旅游客流量,发展适宜携带并且审美情趣高雅的竹帘画工艺品,既可以提高竹帘画的销量又可以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帘画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同时,作为重庆本土的民间手工艺产品,带有浓厚的巴渝文化特色,其销售不仅仅是其作为“物质的”产品销售,也是作为“文化符号的”“非物质的”代表。

而要使梁平竹帘画的发展走上一个良性的发展,其中刻不容缓的改变是要提高传承人审美意识和竹帘画绘画题材。因为老一辈传承人许多都是技艺人出身,对于绘画没有更多的认识和学习,所以传统梁平竹帘画的题材多为临摹传统中国画题材,且多描摹的精美程度不足,使其艺术品位直接下降。改变题材,使描绘题材更加贴近生活,具有多样性、灵活性,提高传承人审美意识和绘画能力,将竹帘作为创作的载体,使竹帘画逐渐从低层次的民间手艺产品过渡为高审美的艺术创作产品,是为其赋予不竭的生命力的新途径。

注释:①文中关于竹帘画的制作工艺,是笔者向多位传承人访谈后整理的口述资料,与其他文献中有相同之处,皆是工艺本身的工序。

[1] 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5):81-93.

[2] 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143.

[3] 广予,郭纯.梁平竹帘制作工艺调查[J].装饰,2009(8):106-109.

[4]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号)[S]. 2008.

[5] 国家现代项目[DB/OL].项目生命内核网站,http://www. sccin.com/neihe/pro_chose2.html.

G122

A

1674-8883(2016)12-0007-02

猜你喜欢

竹帘梁平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天下第一帘”养成记
耄耋老人的竹帘情
竹帘上的艺术之美
中华蜜蜂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质研究
昆士兰大学
The Color Purple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