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思考
——以巴蜀汉代石阙艺术为例

2016-03-01陈绪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巴蜀传统艺术

陈绪春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00 )

大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与思考
——以巴蜀汉代石阙艺术为例

陈绪春

(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400000 )

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主的新媒体传播迅猛发展,为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出版物及一般模仿运用已经不能满足巴蜀汉代石阙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基于此,本文拟在大媒体传播的背景下分析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的传播现状及提出利用形式多样的媒体手段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巴蜀;汉代石阙;传播;现状;思考

作为巴蜀地区汉代宗教信仰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标志、人仙两界交通的神学媒介,被称为中国建筑的“活化石”,又有石质“汉书”之称的美誉——巴蜀汉代石阙通过1800余年的时空穿越,脱胎换骨,完成了作为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华丽转身。然而在当今大媒体的浪潮中,对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代石阙,学术界热情高涨,普通大众却知之甚少。造成这种圈内热圈外冷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媒体传播的原因,梳理巴蜀汉代石阙艺术传播的相关媒体发现,对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的传播主要以就地保存展示及传统出版物的传播为主,以现代媒体为手段的传播较为零散。因此,加强现代媒体对巴蜀汉代石阙的传播,对提高全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及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巴蜀汉代石阙目前媒体传播的现状

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互联网产生以来,新媒体不断出现,从电子照排、电影、电视、电脑、手机到现在的QQ、微信,媒体传播早已超越了传统出版物的范畴,严肃书报杂志对于当代人来说已经显得过于沉重,到图书馆翻阅纸张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举动。对于巴蜀汉代石阙的了解,笔者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展开过一次调查问卷,发现99.8%的学生对石阙为何物都不知道,更为悲催的是,汉阙所在地的学生也不知道汉阙是什么;打开手机、电脑,信息奔涌而来,眼睛已经疲惫,但信息还在闪现,人们已经没有机会去读书了,甚至电脑中的文字都不想多看,难怪有学者认为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在这种媒体传播多元、迅速的背景下,巴蜀汉代石阙艺术仅仅通过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传播,显然已经不够了。

(一)传统媒体的传播现状

目前传播巴蜀汉代石阙艺术最主要的媒体是传统新闻出版物,主要形式有期刊、报纸、文献著作、雕刻拓片等。这些新闻出版物主要公布对巴蜀汉代石阙艺术所进行的考古、观点论证等方面的文字、图像等内容,为石阙的学术探讨提供交流平台,较早系统介绍石阙的图书有199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由重庆市博物馆、徐文彬等编著《四川汉代石阙》及1994年由高文编著的《中国汉阙》。1961年,《文物》杂志刊登陈明达先生的一篇“汉代的石阙”开始至今,各种期刊媒体纷纷刊登文章传播石阙文化,使巴蜀汉代石阙在研究领域的传播进入到一个高峰时期;其次是一些新闻报纸,如通川日报、达州日报、四川日报等都先后报道过发现石阙的新闻;再次是艺术、考古工作者制作的雕刻拓片在极少数爱好者手中孤芳自赏。毫无疑问,这些新闻出版物及自制纸质文本对巴蜀汉代石阙文化的传播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它为我们了解巴蜀地区汉代石阙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也为巴蜀地区汉代石阙的文化艺术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贡献。

(二)原产地展示传播现状

在原产地建立实物展示是最为客观和直观的宣传。目前,巴蜀汉代石阙艺术大都列为国家级或省级文物保护对象,如乌杨阙现在已成为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立于博物馆大厅供人们参观;雅安高颐阙、绵阳杨府君阙、芦山樊敏阙、渠县诸阙等都在石阙外围修筑了围墙,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在当前信息发达的大媒体背景下,这种保护俨然成为深闺大院。俗话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在媒体混战的当下,再灵敏的鼻子也难嗅到美酒的香味,何况当下的人们就是嗅到了也没时间停下来品尝。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汉代石阙价值还没被人们发现和重视,二是作为参观、旅游景点的石阙与之相配套的设施几乎没有形成。因此,大众不会因为有几方石阙而花大量的路途时间去换取几分钟的欣赏。

(三)模仿运用传播现状

巴蜀汉代石阙作为建筑艺术被现代人们的仿效利用一直都在不断发生,这些模仿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渠县在渠县火车站就开建了汉阙广场,重庆忠县也将汉阙收集到一处建立了汉阙广场,重庆的洪崖洞仿古建筑群入口也修建了石阙,河南的黄帝故里、无锡影视基地等,这些仿阙建筑虽然已经建起来了,但尴尬的事情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建筑它叫什么名字,它的作用是什么,它的价值又是什么等。

(四)网络媒体传播现状

打开电脑,在网页上输入“巴蜀汉阙”“汉代石阙”“汉阙”会出现一些零星的论文文献资料及零星的个体介绍,在百度百科中有“汉阙”百科知识,但对汉阙的介绍极不完整,更不要说巴蜀汉代石阙的专题网页了。这说明在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网络媒体中,巴蜀汉代石阙这一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重视。

综上所述,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的媒体传播还基本停留在传统媒体传播及非媒体传播上,网络媒体有传播但不系统。因此,在现代大媒体传播风生水起的背景下,这些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用人们对传统文化了解的要求,巴蜀汉代石阙这一传统文化想要走进更多人的视线,让更多人了解,就势必要开拓更为行之有效的媒体传播途径。

二、巴蜀汉代石阙艺术媒体传播思考

基于目前传播巴蜀汉代石阙的主要媒体为新闻出版物、非媒体及零星网络媒体传播的现状,笔者认为,对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的传播,应在把握当代受众需求心理特点和习惯的基础上,采取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媒体与非媒体相交织等形式多样的传播手段,让更多不同文化层面的人识读这一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YBYS099)的阶段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绪春(1969—),男,硕士,副研究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美术学,设计学。

(一)进一步加强网络媒体的宣传

网络媒体是当今世界传播速度最快、受众人群最广的媒介。鉴于目前巴蜀汉代石阙在网络媒体中已经形成的基础,笔者认为,一方面,巴蜀汉阙所在的地方主管部门应主动建立相关网页、相关链接及网络互动交流平台,为网友们答疑解惑,在介绍当地的旅游、文化中植入巴蜀汉代石阙艺术文化,将石阙艺术这一文化资源持续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另一方面,文化媒体应利用网络平台在传播、挖掘巴蜀汉代石阙文化艺术方面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如完善汉阙的百科知识、建立巴蜀汉代石阙图片库、汉阙专题网页等,为营造巴蜀传统文化氛围起到推动作用;当下,各地政府、单位推广的手机报也是一个及时宣传巴蜀汉代石阙文化的好窗口,当地的文化、宣传部门可以梳理、制作一系列小篇幅的有关汉阙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过程等知识,用较长的时段慢慢让汉阙的相关知识传播出去。

(二)制作影像专题片

中央电视台有专门的纪录频道,许多地方电视台也有专门的文化纪录频道,这些传统的以家庭为主要收视对象电视媒体为传播世界各地的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制作巴蜀汉代石阙艺术影像专题纪录片是对巴蜀汉地区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力方式,从石阙形成的社会背景、造型内涵、石阙对当代建筑、绘画、书法艺术的影响等方面入手,以动态的图像技术汇总巴蜀汉代石阙艺术,使之进入网络、电视等数字传播系统,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们了解、领略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的魅力。

(三)通过摄影方式传播

照相机是定格真实历史的伟大发明,文化主管部门应通过举办相关摄影展览等形式,吸引摄影爱好者对巴蜀汉代石阙及其附属物进行艺术的、真实的、微观的、宏观的多角度主题拍摄,形成石阙在当今时代的定格,将巴蜀汉代石阙艺术的固定展示变为移动展示,让更多人来欣赏石阙艺术的风采;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时间移动拍摄,如每隔5年或10年对汉阙进行一次拍摄,这样既可以看到石阙在时空中的微妙变化,让石阙艺术在时空中得到连续展现,也能为更好保护、维护汉阙艺术提供有力图像依据。

(四)结合当地经济建设促进媒体及非媒体对巴蜀汉代石阙的传播

在汉阙遗存之地,往往汉代遗留下来的风俗、生活习惯较多,因此,可以在筑阙之地打造有融入汉阙、带有汉代风俗文化的主题乡村古镇,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汇集人气,促进汉阙文化艺术的传播。当前,巴蜀汉代石阙大都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得到了保护,但笔者认为筑墙保护的同时无疑也将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划上了分界线,汉阙成为闺中秀、笼中鸟,无法轻松面对大众。因此,笔者建议在筑阙之地打造以融入汉阙的休闲旅游景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同时又起到搞活地方经济的双重作用。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打造以古镇民居、生态农庄等为主题的乡村休闲经济,当地主管部门何不在石阙周边恢复、改造、仿造出一些具有汉代风情的古镇、农庄,培育一批具有汉代文化特点的服务产业来吸引普通大众,将石阙的围墙放低,让大众的手机、相机、微信、QQ、口碑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使更多的人品读这千年的石质“汉书”?这不仅会吸引主流媒体主动传播,可能还会给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探寻出一条意想不到的道路。 如四川渠县诸汉阙就建在土溪、岩峰两乡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完全有条件打造出一条以汉代石阙、古驿道为依托,集仿汉代古建筑、汉代古驿站、汉代特色餐饮、汉代风俗文化表演甚至影视基地等为一体的汉代文化休闲古镇。只有这样,让巴蜀汉代石阙融入相关文化、经济的氛围中,才能够使这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形式形成持续的传播。

三、结语

毋容置疑,我们处在一个大媒体时代,面对媒体传播的大潮,巴蜀汉代石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储的社会文化信息及艺术价值都具有当代的现实意义。充分借助现代媒体传播的强大力量,根据巴蜀汉代石阙的自身特点,利用多方媒体资源,结合当前媒体及经济发展形势,找到适合自身的媒体传播方式,才能将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播开去。

[1] 姜生.汉阙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60-65.

[2] 申江婴.全媒体传播推动时代转变[J].科普研究,2011 (S1):29-32.

[3] 刘晓丽.全媒体时代传播对流行语的影响[J].求索,2010 (6):94-95.

[4] 胡峙峰.非媒体传播不可小觑[J].编辑学刊,2007(3):24-28.

[5] 张博.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性及其当代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3-46.

G206

A

1674-8883(2016)12-0005-02

猜你喜欢

巴蜀传统艺术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