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负效应私密性微信

祝 颖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0)

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

祝颖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334000)

微信是大数据时代下基于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媒介,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能体现出信息私密性、载体多样性、舆论即时性、推广创新性的正面效应,同时也蕴含着传播内容碎片化、信息扩散随意化、大众传播薄弱性的负面效应。因此,微信应发挥主体导向作用,净化平台环境;抵制不良信息、加大监测力度;健全传播机制、倡导深度阅读,在放大正面效应的同时,将负效应降到最低。

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正负效应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成为移动端最重要的通讯、社交工具,基于庞大用户资源的微信正被广泛应用到政府舆论导向、商业活动宣传、在线商品交易、娱乐时尚生活等多个领域。但我们在畅享微信带来的便捷外,也应意识到信息传播中产生的负效应。因此,探究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的正负效应及其发展策略对更好地发挥微信的优势作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祝颖(1986—),女,江西玉山人,研究生,上饶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二、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的正效应

(一)交流信息私密性

首先,微信上的好友关系通常基于隐蔽性较强的个人手机通讯录,确保添加好友的双方相互熟知,在加入微信群聊时也是通过好友邀请的方式,避免了外部陌生人员的介入。其次,用户只有互为好友才能查看对方的朋友圈内容,而且用户可以对朋友圈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进一步保证了个人信息的私密性。

(二)传播载体多样性

作为主打社交功能的移动终端软件,微信将信息传播的载体从传统形式下的文字、符号全面扩展到了文字、语音、动画、视频、图片、表情等。在多元化传播元素的支持下,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生动、形象、亲切,能够更好地传达彼此之间的情绪、情感,这是冰冷的文字符号所无法实现的。

(三)舆论沟通即时性

微信基于便捷的移动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具有很强的即时性,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用户随时随地浏览信息、发表观点成为可能;同时,基于双向互动的公众号平台可以即时获得用户的反馈信息,为平台建设和产品推广提供参考。微信用户的井喷式发展使之迅速融入政治、公益、商业等多个领域,成为政府引导舆论走向的重要手段。

(四)产品推广创新性

企业的官方公众平台需要微信用户主动添加才能获得关注,而用户添加就意味着对企业的关注意向比较强,这大大提高了企业营销品牌和产品的精准性,有助于企业挖掘和培育一批忠诚度和黏性较高的用户群体。此外,针对线上交易的微信支付提高了微信平台的成交率。

三、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的负效应

(一)传播内容碎片化

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步伐下更倾向于接受浅阅读或快餐式信息浏览。基于微信传播的片段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心理诉求,但同时也导致用户意见的碎片化。一方面,微信信息来源于开放的网络环境,在传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审核、过滤、监管机制,呈现出不确定性、分歧性特征,难以有准确的定论;另一方面,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化决定了信息的差异化表达,使得微信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

(二)信息扩散随意化

海量的微信用户群体下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与被传者,由于用户在受教育水平、社会道德、信息辨识度、理解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信息传播质量的参差不齐。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则难以保证信息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无疑会纵容不良信息的随意扩散。

(三)大众传播薄弱性

微信在大众传播方面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微信端的图片、语音、视频、动画等内容难以直接传到PC端,限制了一些突发事件的迅速传播;其二,微信信息内容符合浅度阅读需求,使得信息的深度传播成为不可能。处于浅阅读、碎片化时代下,公众的信息辨识度普遍降低,缺乏独立思考、深刻思辨的主动性,相比于追根问底式的细究,大部分受众更倾向于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接受。

四、大数据时代微信传播负效应的控制对策

(一)净化平台环境,抵制不良信息

针对趋于庸俗化、随意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内容,微信主要通过技术、行政两方面制约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一方面,开发先进的信息过滤、监管软件,自动屏蔽或删除包含暴力、色情、反动等不良信息;创设积极开明的平台环境,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另一方面,开设用户举报通道,用户可以将接触到的不良信息传播者举报给行政监管部门,由微信工作人员核实后呈交政府部门。

(二)突出官方主导地位,加大监测力度

微信不良信息的随意扩大很大程度上源于官方没有及时公布事件真相,最终造成公众恐慌或谣言盛行。因此,当微信平台开始出现真实度不符的信息时,微信一方面应以官方、权威的姿态正面解释事件的真相,将谣言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方面,要借助政府机构、社会部门、知名人士等权威公众号的影响力、感召力,向公众解释真相,从而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这就需要微信发挥主体导向作用,加大内部平台信息的检测力度。

(三)健全传播机制,倡导深度阅读

微信信息传播主要基于三种类型:两点之间的好友交流、群聊天、公众平台沟通,三种传播类型均以人际传播功能为主,而非大众传播,重视打造私密性较强的社交平台。微信主打通讯功能、人际交往的特征一方面保证了信息传播的私密性,提高了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但另一方面,大众传播的薄弱性也加剧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局限性。因此,微信应以官方的角度健全传播机制,并向用户推送一定深层次的信息内容,倡导深度阅读。

五、结语

基于背景各异的庞大用户群,微信难以实现信息传播效应的完全正面化。能否最大限度地开发微信的正面效应价值,降低其对信息、对用户的负面影响,关键点不仅在于微信的自身建设,更需要社会、政府的积极监管,同时也要求用户自身提高觉悟与素质。

[1] 冯振凯.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08-113.

[2] 王鉴忠,宋君卿.心理资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机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16-121.

G206

A

1674-8883(2016)12-0359-01

猜你喜欢

负效应私密性微信
分析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正负效应
办公展示两不误的书桌
微信公众平台对新闻传播产生的正负效应
学校教育空间的公共性与私密性
微信
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负效应的解决对策
法制报道“负效应”的规避与防范
探析公共空间的私密性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