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闻媒体涉非报道特点分析
——以《环球时报》2015年的报道为例

2016-03-01吴文彬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非议程新闻媒体

吴文彬

(浙江师范大学 非洲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中国新闻媒体涉非报道特点分析
——以《环球时报》2015年的报道为例

吴文彬

(浙江师范大学 非洲研究院,浙江 金华321000)

本文以《环球时报》2015年涉非报道为研究对象,研究显示《环球时报》涉非报道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鉴于中非关系日益重要,国内新闻媒体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涉非报道策略。

媒体; 《环球时报》;非洲形象

随着中非关系的日益密切,中非媒体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中非传媒研究也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然而,目前学界对中非传媒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国家形象和对非公共外交方面,有关非洲形象,特别是中国新闻媒体中的非洲形象研究甚少。事实上,对中国新闻媒体涉非报道特点进行分析,对中国新闻媒体涉非报道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能够更好地促进中非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更好地增进中非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知。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国际新闻报纸,作为中国主流新闻媒体,该报拥有国内其他国际新闻报纸无可比拟的发行量和影响力。因此,本文以《环球时报》2015年涉非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研究《环球时报》涉非报道的数量、版面、内容、态度以及消息源等特点。

一、数量与版面分析

作为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在告诉读者怎么样想这点上大多不怎么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1]根据议程设置理论,报纸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介,虽然不能够直接决定人们的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报道数量和版面编排来左右人们关注的焦点,进而实现对新闻受众的影响。因此,对新闻报道数量和版面编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就新闻报道数量而言,2015年《环球时报》关于非洲的新闻报道①共有352篇,平均每期1篇。相比之下,2015年《环球时报》关于美国和日本的新闻报道②分别为2234篇和1247篇,平均每期8篇和4篇。

就版面编排情况而言,2015年《环球时报》有61%的非洲新闻集中于新闻背景和环球扫描两个板块,而集中于上述两个版面的美日新闻分别为42%和48%。头版方面,有关非洲的新闻报道共有3篇,而有关美日的新闻报道分别为69篇和33篇。

由统计数据可知,相比涉及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报道,涉非报道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版面编排上都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有关“法国《查理周刊》恐怖袭击案”与“尼日利亚巴加屠城惨案”的对比,突出反映了这一状况。2015年1月7日,恐怖分子袭击了法国《查理周刊》总部,袭击造成12名法国人死亡;1月3日~8日,博科圣地恐怖分子对尼日利亚北部小镇巴加(Baga)进行了长达5天的屠城,2000多人遇害。《环球时报》1月份关于《查理周刊》事件及其延伸的报道共有44篇,其中社评6篇、插图17幅;相关报道涉及要闻、新闻背景、国际论坛、深度报道、军事科技、漫画文摘、史海回眸等众多版面,其中有9篇报道位于头版位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关巴加屠城案的报道只有3篇,3篇报道都位于新闻背景板块,而且篇幅都较短。同为恐怖袭击案,遇难者人数众多的巴加屠城案,在报道数量、报道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及《查理周刊》袭击案。

二、内容与态度分析

随着议程设置理论的不断发展,第二层议程设置理论(the Secon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 Theory)日益得到学界重视。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关注的是新闻议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而第二层议程设置理论则关注新闻对象属性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新闻媒介只能告诉人们该想些什么,而第二层议程设置理论则认为“新闻媒介不仅告诉我们该想些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样想”。[2]根据第二层议程设置理论,新闻报道的内容、态度等对象属性对新闻受众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报道内容和态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新闻报道的内容而言,《环球时报》涉非报道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大类。根据统计,在2015年《环球时报》涉非报道中,政治类报道数量最多,共有172篇,占48.8%;其次是社会类报道,共有96篇,占27.3%;然后是经济类报道,共有52篇,占14.8%;最少的是文化类报道共有32篇,占9.1%。从统计数据来看,《环球时报》涉非报道的内容分布并不平衡,政治类报道所占比重远大于其他类别的报道。

就新闻报道的态度而言,《环球时报》涉非报道态度倾向可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三类。③在2015年《环球时报》涉非报道中,中性报道共有149篇,占42.3%;负面报道共有147篇,占41.8%;正面报道共有56篇,占15.9%。统计显示,中性报道所占比例最多,但是负面报道所占比重很大,远超正面报道并且十分接近中性报道。进一步统计发现,负面报道主要来自于恐怖主义(56篇)、治安问题(17篇)、政治民主(15篇)等话题;而正面报道主要来自于文化风俗(12篇)、自然风光(6篇)等话题。

由统计数据可知,《环球时报》2015年的涉非报道勾勒了一个自然风光壮美、文化风俗奇异,但是恐怖袭击不断、治安问题突出、政治腐败动荡、科教文卫状况堪忧的非洲大陆。虽然负面报道是真实存在的,但这只是非洲大陆的一个侧面。过多的负面报道,不利于读者建构起全面客观的非洲形象。

三、消息来源分析

消息源是指新闻的来源和出处,它对新闻话语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赫伯特·甘斯(Herbert Gans)将消息源与新闻媒体的关系比作一场探戈舞蹈中的男女,他认为消息源与新闻媒体彼此不可或缺,但又各怀鬼胎;在多数时候,消息源占据着主导位置。[3]曾庆香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新闻媒体只不过是接受了消息源传达的信息,并利用各种引语形式将消息源的话语转换成自己的话语,因此,新闻媒体往往不是新闻话语的主体,权威的消息源才是新闻中真正的说话人。[4]

基于消息源的重要性,笔者对2015年《环球时报》涉非新闻报道的消息源④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显示,在2015年涉非新闻报道中,《环球时报》引用其他媒体消息的新闻报道占了多数,共有246篇,占69.9%;自采新闻和投稿来信共有64篇,占18.2%;消息源不明的新闻报道共有42篇,占11.9%。在引用其他媒体消息的新闻报道中,引用西方媒体消息的新闻报道共有149篇,占60.6%;引用非洲媒体消息的新闻报道共有26篇,占10.6%;引用发展中国家媒体(非洲大陆除外)消息的新闻报道共有8篇,占3.2%;同时引用非洲大陆内外媒体消息的新闻报道共有63篇,占25.6%。

由统计数据可知,在《环球时报》涉非报道中,引用西方媒体消息的新闻报道所占比重较大,引用非洲媒体消息的新闻报道所占比重较低。这一现象与极端不平衡的国际舆论传播秩序密切相关。当前西方通讯社提供了全球约80%的国际新闻,是全球媒体最重要的新闻消息来源。[5]但是西方媒体总是带着偏见来收集和传播非洲的新闻,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来解读发生在非洲大陆的新闻事件,总是倾向于把非洲描述成一个没有希望的大陆。[6]因此,过多地引用西方媒体的消息,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西方媒体预设的报道框架之中。

四、结语

研究显示,《环球时报》涉非报道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数量和版面编排上,涉非报道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在内容和态度上,负面报道所占比重较大;在消息源方面,引用西方媒体消息比重过多,而对于非洲媒体消息较为忽视。

鉴于中非关系日益重要,国内新闻媒体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涉非报道策略。第一,重视涉非报道,通过增加涉非报道数量、改善涉非报道版面来提升非洲新闻议程的重要性。第二,全面客观地报道非洲,将“发展的非洲”“崛起的非洲”展现给人们。第三,注重非洲声音,让非洲人讲非洲自己的故事。第四,彰显中国视角,国内新闻媒体应当超越西方主导的非洲认知框架,以中国自己的眼光重新认知和报道非洲。

注释:①仅统计以非洲为事件主体的新闻报道。②仅统计以美国、日本为事件主体的新闻报道。

③正面报道是指:在报道中使用有利于非洲形象的褒义词,或者该篇报道有利于提升非洲形象;负面报道是指:在报道中使用不利于非洲形象的贬义词,或者该篇报道有损非洲形象;中性报道是指:不夹带分析和评论,只是客观陈述事实的报道,或者褒贬皆有的报道。

④本文主要研究《环球时报》对于其他新闻媒体消息的引用情况。

[1] 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24.

[2]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68.

[3] 赫伯特·甘斯.什么在决定新闻: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新闻周刊》及《时代》周刊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44.

[4] 曾庆香,刘自雄.论新闻源与新闻的话语主体[J].国际新闻界,2006(01):38.

[5] 吴瑛.国际舆论格局与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选择[J].当代传播,2009(05):31.

[6] 周海金,郭冬冬.当前非洲媒体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探析——兼论央视非洲分台对非洲媒体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63.

G212

A

1674-8883(2016)12-0350-02

猜你喜欢

中非议程新闻媒体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对叶百部中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