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狂欢的弹幕亚文化

2016-03-01郏星星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父辈亚文化弹幕

郏星星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 200240)

浅析狂欢的弹幕亚文化

郏星星

(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设计学院,上海200240)

近年来,弹幕逐渐形成弹幕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青年亚文化景观,这不失为一种网络狂欢现象。笔者针对已经发展颇为成熟的弹幕网站,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并结合网络狂欢理论,观察弹幕网站和弹幕族群,发现其亚文化特性,解析弹幕文化。

弹幕;亚文化;狂欢

最初,大量的字幕同时飞过视频屏幕时才能叫弹幕,但是随着范围的扩大,少数或者不集中出现的字幕在屏幕上滚动而过也称为弹幕。[1]目前,国内关于弹幕的研究,除了详细介绍弹幕的相关概念和发展现状之外,主要是从各个学科视角探讨其对中国视频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理论基础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与成人文化有一定差距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相对主导文化有一定的反叛色彩,显示了青年文化偏离、排斥成人文化或主导文化的总体态势。[2]青年亚文化具有三大特点:抵抗性、风格化和边缘性。

抵抗性又分为两方面:反叛性,即青年对父辈文化的抵抗;颠覆性,即草根对精英霸权和主流文化的抵抗。风格化则涉及创作的手段,如“拼贴”“戏仿”“反讽”等亚文化风格解码的方式。边缘性涉及青年亚文化所体现的价值,青年亚文化所体现的是一些极端的价值。向界限发动致命的冲击而引致紊乱甚至毁灭,是释放和实现这些价值能量的必然代价。

二、弹幕的亚文化景观

(一)抵抗性

第一,反叛性。反叛性强调的是青年对父辈文化的抵抗。弹幕在很多青年群体中流行,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新鲜、奇特、轻松、娱乐的表达自己情绪与意见的方式,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以b站2015年6月份全站排行第一的弹幕视频为例,该视频标题为“【Minecraft】我的手艺·2014年度建筑作品精选”,时长为5:07分钟。这则视频于2015年5月30日15:49上传到b站,截至2015年6月30日19:35,已有452473次播放,弹幕共1022条。弹幕中既有观看者对视频本身内容的评价,如“这个其实有点建筑头脑加上时间加上好配置加上光影也是做得出来的”等,也有对视频中弹幕内容的评价,如“前面奎利舰队等等我,我们去欧米茄空间站喝一杯”等;抑或仅仅是自身无意义的情感表达,如“一边吃卫龙,一边看别人的世界,再听着这么燃的BGM,这酸爽”,或者“全程呆望”“上交国家吧”以及满屏的“合影”等。

弹幕族通过弹幕这种奇特的评论方式,结合网络语言,借用不同的颜色、字体、弹幕位置或者是更高级的弹幕特效等外在技术,来表达自身观看视频时的感受。弹幕语言不乏各种恶搞、搞怪、嘲讽,基调轻松而娱乐,在高潮部分引发狂欢,甚至很多是没有营养或意义的单纯吐槽。然而,在父辈们看来,弹幕不仅从视觉上影响观看效果,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干扰性,其内容本身也大多粗俗、没有意义。这体现了年轻人和父辈之间的代沟,也是青年文化向父辈文化的挑战。弹幕具有恶搞、吐槽等浓浓的气息,远离崇高、说教,挑战权威,提倡搞笑式的幽默调侃。这是青年群体表达内心的方式,也是他们自我表达的体现,这种表达也是去中心化的。

第二,颠覆性。颠覆性强调的是草根对精英霸权和主流文化的抵抗。弹幕中不少恶搞、调侃、自嘲的言语,诸如“上交国家”“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等,都是对现实的反抗。

(二)风格化

弹幕语言中涉及相当多的“拼贴”“戏仿”“反讽”等亚文化风格解码的方式。例如,前文提及的“一边吃卫龙,一边看别人的世界,再听着这么燃的BGM,这酸爽”,就是将卫龙辣条这一全民调侃的食品莫名其妙地和该视频拼贴到一起,表达“酸爽”的感受。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件事,结合起来却有莫名的契合感,达到了调侃、恶搞乃至讽刺的效果。又比如,“上交给国家”“全国人民发来贺电”等弹幕语言是在戏仿、模仿抗日剧、央视春晚等严肃作品,这种模仿和游戏是极其不协调和荒谬的,但这恰巧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弹幕风格,和网络吐槽文化一脉相承,嘲讽而不失幽默,也是对正统文化或者国家意识的一种反抗和颠覆。反讽的弹幕则到处可见,并且和“拼贴”、“戏仿”并没有太多的界限,如“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等弹幕。

(三)边缘性

弹幕亚文化中存在一些极端的价值,不乏嘲讽当局或者仇恨日本等国家的语言。弹幕文化和网络文化一脉相承,相互融合,因此其中不乏网络语言暴力等。身处互联网这一虚拟环境,人们戴上了面具,用户个人的情绪很容易被调动,容易狂欢。

三、狂欢的弹幕

弹幕网站的出现给ACG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广场,使其有了共同狂欢的话题。而弹幕正是狂欢的手段和表现,弹幕族群在弹幕网站中自由平等地互动,尽情地狂欢。

弹幕的出现,使得用户针对视频文本的评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互动性大大增强。这里所说的超越时空限制,是指基于互联网的即时弹幕构建出一种奇妙的共时性的关系,形成一种虚拟的部落式观影氛围,这种气氛经过强化,可以演变成一种“狂欢”。

弹幕语言自成体系,有时弹幕比视频本身更精彩,其动态的评论促进时效性的增强,评论内容也更加具有针对性。这种方式所形成的狂欢,不失为以一种调侃的方式看这个世界,用娱乐化的恶搞手段挑战主流文化,挑战权威。弹幕族群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着“抵抗”。只不过有些可悲的是,这种抵抗往往会随着时间、随着下一个娱乐点的来临而被转移。当然,这本身就是网络时代娱乐化的特征。弹幕族群对传统的严肃文化抑或是精英文化进行解构,但这种解构并没有带来很有意义的创新。许多恶搞文化最终会被社会意识形态或者商业形态收编,这样的命运恐怕是弹幕族群不愿意看到的吧。

[1] 陈松松.何天天弹幕视频——小众网民互动新形式[J].新闻世界,2014(6):168.

[2] 胡静.网络恶搞现象的青年亚文化特征解读[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1.

[3] 陈一,曹圣琪,王彤.透视弹幕网站与弹幕族:一个青年亚文化的视角[J].青年探索,2013(6):19-24.

G206

A

1674-8883(2016)12-0341-01

猜你喜欢

父辈亚文化弹幕
父辈们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亚文化视角下青年干部懒政现象危害与治理路径
HOLLOW COMFORT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弹幕”防御大师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弹幕小能手养成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