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湘岳融媒体新闻作品的形式之美

2016-03-01周彩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小标题意蕴

周彩丽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唐湘岳融媒体新闻作品的形式之美

周彩丽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411105)

《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从业33年来,发表新闻2000多篇,其作品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唐湘岳新闻作品不仅追求内容上的深度与生动,而且力求形式上的美感。其融媒体作品,采用“文字+视频”的形式,增加了欣赏形式,延伸了报道内容,丰富了读者审美体验。其文章标题讲究艺术性,作品中的意象具有形象美与意蕴美。

唐湘岳;新闻作品;形式美

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美学范畴,美的内容是“在感性形态中显现出来的人类求真向善的本质力量”;美的形式是“显现人的本质力量,能唤起人美感的事物感性形式”。[1]

唐湘岳的融媒体新闻作品追求形式美,采用“文字+视频”形式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标题讲究形状、结构、韵律上的美感;新闻中使用美的意象,从各个方面追求新闻作品的形式之美。

一、“文字+视频”,多平台、多载体丰富审美体验

2014年7月31日,《光明日报》开设“唐湘岳走基层”专栏,作品同步在光明网推出。与唐湘岳以往作品不同,此次专栏中的所有作品都配有视频,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可以链接到光明网专题视频,此类作品被称为“融媒体作品”。唐湘岳此后的新闻作品都采用了这一“文字+视频”的形式。截至2016年6月1日,唐湘岳共有58篇融媒体作品发表。

《光明日报》作为一家纸媒,为每篇文字报道配上视频,是一个新鲜尝试。而视频这样一种有声音、有画面的形式,能够直接调动人的眼耳等感官,在文字的语言美之外增加了声音与画面,将文字描述的静止场景进行动态展现,可谓图文并茂,视听俱佳。

作品《小蜜蜂的歌》,文字报道中写道:“32岁的农场主李丹一边采摘新鲜蔬菜,一边哼唱自己谱的曲子:我是一只小小的蜜蜂,勇敢追逐青春的梦……”[2]而视频中,身着红衣、短发的李丹开口,歌声飘出。文章写到李丹会弹钢琴,而视频中,好听的钢琴曲流淌出来。现场的歌声、钢琴声让报道内容更为生动。

作品《大山里的童话》,文字报道写道:“‘六一’前夕,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梨溪口学校的学生正在排练童话剧《跳跳兔找爸爸》,指导他们的,是来自国网怀化供电公司‘爱心爸爸妈妈团’的志愿者。”[3]

而视频中,爱心妈妈之一的杨湘玲说完“要投入一点,再找一下(感觉)”,蹦蹦跳跳为学生示范兔子的动作。文字只能描述如何指导,而视频则是再现指导的场景,活灵活现。

唐湘岳融媒体作品中的视频,除了增加表现形式,丰富读者审美体验,还通过视频增加了报道内涵,延伸了美的内容。

唐湘岳对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的7篇报道,所配发的7个视频片头都是一样的:水墨效果的汝城名迹,打太极、唱民歌、舞龙这些文化传统,体现汝城理学名城的特点,这是在新闻报道之外的内容。而在永兴县的3篇报道,其视频片头统一采用唐湘岳采访场景,配上画外音“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灵倾听心灵,用镜头亲近生活,用笔触书写民意……”让人感受到一个深入基层采访报道、反映民意的记者形象,而在传统纸质报道中,是不会或很少刻画记者形象的。由此可见,视频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还展现了新闻外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体验。

二、标题的形式美

新闻标题的形式美,是指新闻作者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所呈现出的一种外观形态美。人们通过感官对新闻标题形式(形状、节奏、韵律等)的感知,就能进行想象和情感活动,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4]

“唐湘岳走基层”栏目早期作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其标题都是3个字。例如,《护法者》《篱笆墙》《红手印》等三字标题的报道有29篇,其形式上的统一让人震撼与赞叹。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的3篇报道,作者分别以《热水情》《暖水客》《泉水魂》做标题,都是3个字,都含水字,都是对汝城的报道,成为系列篇。另外,热水、暖水、泉水又是汝城的3个地名,作品巧妙地将汝城地域文化嵌入其中,《热水情》写大学生含着对家乡的感情回热水镇创业;《暖水客》写的是在暖水镇创业的外来人员;《泉水魂》写泉水镇一村民家祖孙五代接力79年为红军扫墓的故事,表达“红军思想是泉水镇的魂”。3个标题均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旨,让人不得不为作者的精心构思叫绝。

“新闻标题的形式美,主要有三种呈现形态:整齐一律、平衡对称、错落有致。”[4]唐湘岳的多篇新闻作品的小标题,都具有这种形式美。

整齐一律,用黑格尔的表述,是“外表的一致性”,是“同一形状的一致的重复”。因为重复,便会使事物呈现出统一的形式,产生整齐一致的美,这种重复也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5]新闻作品《邹家送的不是水,是精神》,小标题为“缘起 善心如水为报恩”“践诺 温良如水铭家训”“恋亭 光阴如水终不悔”,3个小标题字数一致,内在结构一致,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来自东方的白求恩》一文,3个小标题为“病房内的上帝”“刀刃上的舞蹈”“月光里的离愁”,也是结构一致。这两组标题都有一种整齐一律的美。

平衡对称是将一则新闻标题的语言文字分为在质量上或

程度上大致均等的两大部分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美。新闻作品《“我用创造表达爱”》的3个小标题为“爱拆玩具,不做‘玩偶’”“碰撞火花,绽放烟花”“源起孝心,创造爱心”。3个小标题整体是统一的,而每个小标题又是平衡对称的,且玩具玩偶、火花烟花、孝心爱心对偶工整,韵律一致。

新闻标题的错落有致,最明显的特点是“有整有乱,乱中见整,形成不齐之美,无秩序之秩序”。《屹立不倒的舞台》4个小标题为“台上的笑唱与台下的血泪”“风光展演与落魄求生”“不留人的环境与留下的人”“折腾不起的湘剧团与折腾出的大型湘剧”。4个标题长短不一,看起来是乱的,但具体到每个小标题,又是对立统一的,形成错落有致的美感。

唐湘岳的58篇融媒体新闻作品中,有小标题的有24篇,其中具有标题形式美的有14篇。由此可看出,唐湘岳对新闻标题形式美的追求,而这种形式美带给读者的美感也是一般标题所不及的。

三、意象的形象美与意蕴美

唐湘岳的多篇新闻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全文的意象。《布鞋行长》中的布鞋,《马桑树花开光荣院》中的马桑树,《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桂花等。这些意象有两个特点,一是形象美,一是意蕴美。

唐湘岳融媒体新闻作品中的意象,多选用自然物,如篱笆墙、苦菜花、台阶、小舟等。自然物本身就有一种形象美,“自然物的客观物质性,决定了自然美的客观形象性”“自然美是一种客观形象美”。读唐湘岳的新闻作品,文中的桂花能让人想到花的雅致,看到马桑树会想到树的挺拔,篱笆有古朴之美,台阶有坚实之美,这些自然物意象都能给人以美感。

意象的另一个美是意蕴美。“意蕴美在艺术作品中的最高体现是人性美与意境美”“意蕴往往是含于象中,得之象外”。

唐湘岳的新闻报道《八月桂花遍地开》中,桂花这一意象共出现了8次。报道写的是湖南省桂东县人民法院院长钟江武办案公平公正、廉洁自律、奉献的事迹。开头引用同事写给钟江武的诗“树干挺亦直,树伞美而正……无风香自来,有风不染尘。花落碾成土,默默润三春”,诗中展现的桂花树正直、奉献等特点,也正映射钟江武的品质,以物见人,体现人性美。文中有一部分写到钟江武与莫逆之交漆添鸿常在桂花树下散步、聊天,结尾写道:“如今,美丽的夕阳下,桂花树无声伫立,再也看不到一老一少两个北大生并肩的身影了。”美丽的夕阳下桂花树无声伫立,构建出美的意境,而“再也看不到一老一少两个北大生并肩的身影”,读来有种美的伤逝之感。文章最后结尾“桂花树下,白坪小学的孩子们唱起钟江武叔叔最喜欢的那首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歌声,花香,散向四面八方。”照应文章开头“桂香犹在,钟江武,司法战线的模范,你真的走了吗?”作者借歌声、花香,表达了虽然钟江武人已走,但精神永远传承,将人性美推向极致。

唐湘岳的多篇作品中均有意象构筑的意蕴美。《“布鞋行长”之歌》一文中的布鞋,体现的是主人公的廉洁亲民为民;《生命之舟》中的小船,体现的是主人公的善良、对生命的珍惜;《印在139级台阶上的足迹》中的台阶,体现的是“帮助学生上台阶”的思想……言有尽而意无穷,意象中含有无限深意。

四、结语

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唐湘岳追求作品形式的创新,追求标题的艺术性,用意象构筑文章的意蕴美,这些努力都给读者带来了很好的审美体验。唐湘岳的报道可作为美文来读,他这种力求精品的态度也是记者值得学习的。

[1] 邱明正,朱立元.美学小辞典(修订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22-23.

[2] 唐湘岳.小蜜蜂的歌[N].光明日报,2016-01-07(5).

[3] 唐湘岳.大山里的童话[N].光明日报,2016-06-01(1).

[4] 季水河.论新闻标题的形式美和意蕴美[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1):22.

[5] 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修订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90.

作者简介:周彩丽(1991—),女,湖南常德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传播学。

G212.2

A

1674-8883(2016)12-0324-01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小标题意蕴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