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里的中国》:真实与震撼

2016-03-01刘晓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纪录片细节农民

刘晓华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乡村里的中国》:真实与震撼

刘晓华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475000)

近几年,国内纪录片的创作数量不断增长,但褒贬程度不一。2013年,一部《乡村里的中国》闯入了万千观众的视野,并且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这部作品沿袭了焦波作品的一贯风格,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中国最底层农民的生活现状。本文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叙事、细节展开分析,旨在分析这部作品的真实与震撼。

焦波; 《乡村里的中国》;主题;叙事;细节

由焦波主持拍摄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以下简称《乡村》)先后荣获2013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奖,以及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片大奖等国内十项大奖。焦波在创作这部片子之前的作品一直都是广受好评。例如,《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都曾引起巨大反响。他的作品总是聚焦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尽管他的影片总是植根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上,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可以说焦波对于生养自己故乡的记录,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乡村》同样也不例外,焦波再次选择了自己的故乡山东省,但是这次他没有将拍摄地点定在自己的老家,而是选择了临边的淄博市沂源县杓峪村。焦波团队用一年的时间驻扎在这里,跟踪记录三组家庭的日常生活轨迹,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农村的现状。

一、纪录片主题人文化

作者简介:刘晓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

《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一书中说道:“2009年的纪录片娱乐功能越来越强,现实关注越来越弱;参与文化庆典越来越多,思考公共问题越来越少。”[1]不仅仅是2009年,在这之后的几年中,纪录片的制作量虽然在不断地上升,但是成为现象级影片的鲜有。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有人文关怀,但赏心悦目,娱乐大众,是它更直观的作用。而《乡村》主题的选择紧扣社会热点,导演没有用上帝的视角指点江山,而是真实记录生活中的细节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把中国农村老百姓真实生活的情境不夸张,也不蒙蔽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影片将主题锁定在农村。无论纪录片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还是历史文化,其最终审美意义的生成还是要依托于个体的行为和命运来产生,[2]所以我们发现纪录片最终落实为关注人的艺术。焦波将农村这一主题的展现,交给村中的几位农民主人公。在中国,农民是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的一批人,农民似乎已经被符号化,提起他们总是会让人想起农民工,留守儿童,脏、乱、差等有些歧视的词汇。而这部片子里没有符号化的农民,他们都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形象,尽管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他们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依旧热爱生活。

杜深忠是这部片子的主人公,他身材瘦弱,皮肤黝黑,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但是当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慢慢走进他的生活时,我们发现在他其貌不扬的外表下,竟是一个有梦想、有尊严、有坚守的“文化人”,他的存在就好像是这个小山村的童话故事一样,从他的身上,观众看到了农村人少有的精神追求。

《乡村》中,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一段配乐,焦波用完美的同期声录制和跟踪拍摄,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主题。

二、叙事结构多样化

(一)清晰段落感

《乡村》这部影片整体的叙事结构是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划分点,通过镜头展现不同节气农民的生活状态。同时,影片以文字配上相应季节的画面来实现段落的分切,清晰的段落叙事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解读影片。《乡村》是一部相对而言比较朴素的影片,没有使用太多的拍摄技巧,也没有使用太多的剪辑技巧。但是清晰的段落结构和朴素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导演对“真实电影”的一种尊重和解读。

(二)完整严谨的戏剧化

在张谦2002年1月发表的《记录与叙事之间的再现艺术——浅析纪录片的故事化》中,就提及了纪录片的故事化是纪录片发展的其中一个倾向。[3]《乡村》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却充满了故事性、戏剧性。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导演只是一个纯粹的记录者,不去干预被拍摄者。现实题材发展至什么方向实在不好预测,但记录生活本身的戏剧性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追求。

《乡村》中几位主人公的生活都极具戏剧性,这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可看性。 纪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了许多故事片追求的风格;故事性是故事片的基本特性之一,但今天的故事性却成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特性。[4]《乡村》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是极具戏剧性的,同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也是极具故事性的。

三、细节处理真实化

《乡村》中的大多数细节,导演都选择了使用长镜头来展现。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总是希望能从各种角度理解被拍摄的事件,而长镜头为观众的这种希望提供了可能性。《乡村》中,导演做到了无论事情大小都用长镜头,保证了它的完整性,这给观众营造了极强的参与感和真实感。

当焦波进驻到杓峪村之后,他就放弃了政府意识,他像朋友一样去关注那些被摄对象。同时,也正是因为焦波的这种态度,让他成功地走进了杓峪村村民的心中,让他得到了许多意料之外的细节和惊喜。时间是纪实作品最大的财富,也是突出价值,捕捉到鲜活、生动、真实的现场和细节,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复杂与深度。[1]

在中国当下的荧屏上,可谓到处都充斥着欲望、喧嚣,看似不可一世,繁花似锦,实则危机四伏,迫切需要推陈出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部依靠真实记录沂蒙山区几位农民一年生活轨迹的影片破尘而出。《乡村里的中国》用镜头告诉我们中国的农村既不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脏、乱、差,也不是人们幻想中的世外桃源,而是希望的所在。

《乡村》既像一部童话故事,又像一篇醒世寓言;既像一碗温和柔顺的心灵鸡汤,又像用“用透明单纯”折射这个并不完美的中国。总之,我们需要这样的真挚、朴素、勇敢以及温暖。

[1] 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1:87.

[2] 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15.

[3] 冷冶夫.纪录片的故事化[J].当代电视,2002(8):56-57.

[4] 何洪池.论纪录片故事化创作——以《圆明园》为例[J].电影评介,2009(21):35.

J952

A

1674-8883(2016)12-0195-01

猜你喜欢

纪录片细节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