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西伯利亚理发师》蕴含的文化内涵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西伯利亚安德烈托尔斯泰

王 辰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浅析《西伯利亚理发师》蕴含的文化内涵

王辰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俄罗斯人道主义关怀,1994年的《烈日灼人》,表达了他对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热爱。同样,《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承载了导演对俄罗斯文化最深邃、最崇高的敬意。

《西伯利亚理发师》;俄罗斯文化;西方后殖民主义

《西伯利亚理发师》的主角是军事学院的军官生安德烈·托尔斯泰,一次偶然的邂逅,安德烈对来自美国女子珍一见钟情,两人相爱。但是珍来俄罗斯却是为了诱惑军事学院院长拉德洛夫,以博得院长的欢心来获得一个名叫“西伯利亚理发师”发明项目赞助。这时候安德烈对院长和珍之间的关系忍无可忍,最后在毕业演出的时候当着众人的面用提琴的弓打伤了院长。他完成了对爱情和尊严的捍卫,但也因此被认定行刺亲王流放西伯利亚。10年后珍找到安德烈,但他已经在西伯利亚定居,和自己以前的女仆结了婚并有了几个孩子。当年安德烈一直以为,珍是在玩弄他的感情,而珍一直想找机会和安德烈解释。10年后珍来到西伯利亚,安德烈却只愿在山上远远目送她离开。但他不知道珍手里牵着的孩子,便是当年安德烈和珍爱情的结晶。

作者简介:王辰(1991—),男,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在影片开始就出现了莫扎特的音乐,在缓缓的悠扬的音乐中,导演通过大远景及广角镜头在观众眼前缓缓展开俄罗斯广袤森林大地的画卷。莫扎特代表了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他对于导演来说,也是影片的剧情冲突担当,是该影片的灵魂所在。小托尔斯泰身上流着安德烈的血液,受到母亲与父亲的影响,他坚韧淳朴,甚至有些固执死板。经过两个小时的叙事,在影片的结尾,小托尔斯泰对莫扎特的执念不再让人感到惊异,反而对他迎着光明的和煦辉阳下的奔跑感到欢欣,似乎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像小托尔斯泰的教官一样,受到了俄罗斯最珍贵、最悠远文化的洗涤。小托尔斯泰不只是传承莫扎特的看法,也是对古典艺术、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导演不遗余力地传递着俄罗斯文化之美。在新旧交替的20世纪,俄罗斯众相丛生,混乱复杂却美不胜收。白雪皑皑的河畔,人山人海的忏悔节,浓烈迷人的伏特加,挂满脖子的面包圈项链,以及俄罗斯人的忠诚、善良、暴烈以及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不富含俄罗斯自己独特的文化烙印。影片的最后,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这个怪兽一般的伐木机打破了小镇森林的安宁。当巨大的轰鸣声回响在西伯利亚这片宁静的土地,巨大的机械手在茂密的丛林中肆意挥舞的时候,西伯利亚的居民被吓得四处逃窜,而这时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发明机械的实验,我们隐隐感到一场工业革命到来了。任何一片宁静而古老的地域都逃脱不掉这场工业革命的洗礼,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的冲突在这里表现得越加明显。俄罗斯已经吸取并接纳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但是西方工业主义侵袭也接踵而至,一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文化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博弈正在展开,并且从“西伯利亚理发师”压倒性的工业性能和对古老森林的大幅破坏来看,导演无疑想表达出前者明显占据了上峰的意思。

俄罗斯的宗教和政治哲学家尼古拉·别尔嘉耶夫在其《俄罗斯思想》一书中这样写道:“俄罗斯有着特殊的使命,俄罗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俄罗斯民族既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但它却把亚欧民族的性格结合在一起,因而形成俄罗斯民族的两重性,这也是俄罗斯人性格的独到之处。”从影片的很多细节处都可以映证俄罗斯人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的:沙皇大公对西方戏剧赞不绝口,军校将军有一口流利的法语、德语,在军校任教的地理老师使用英语授课,讲欧洲地理,军校的学生们也都对英语十分熟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在影片中也表现得非常明确:发明家从美国请来职业的诈骗好手用美人计欺骗军校将军,只为了能够得到沙俄大公的赞助经费来继续自己的工业发明。在影片最后,美国发明家开动自己发明的轰鸣作响的伐木机在森林中大肆伐木,放声大笑,横冲直撞为所欲为,而作为森林主人的俄罗斯人只得抱头鼠窜。影片仿佛印证着导演在西方后殖民主义文化的侵蚀下对俄罗斯文化的深切担忧。

导演“别有用心”地将美国女子与俄罗斯男子结合在一起,这似乎也存在其中的缘由。就像男主人公安德烈不断思考着与珍的复杂关系一样,俄罗斯一直思考着本国与西方的关系,一方面,就像安德烈认为珍是全身心爱着自己一样,俄罗斯自认为属于西方世界;另一方面,对于珍来说,传统西方的利益为上观念深入她心,即便深爱着安德烈,任务仍旧是无法忘却、无法割舍的重要物品。所以当珍与拉德洛夫私会并否认与安德烈的情感时,安德烈崩溃了,绝望的安德烈选择抛去一切,对拉德洛夫使用武力,就像俄罗斯在知道真相后对西方诸国的失望一样。似乎就像影片中带有象征意义的男女主人公,一个代表西方,一个代表俄罗斯,两者彼此相爱,然而率真的俄罗斯却注定无法与西方相结合。通过这样的表达,电影生动地展现了俄罗斯出现的这种矛盾状态。

行文至此,不禁让人想到了贾樟柯的影片《山河故人》。“望家乡,去路远”,作为贾樟柯的一个主题,还有传统内在价值观的拆毁、心理的动荡,无疑也是在西方的价值观与文化的冲击之下,对传统文化以及深邃中国内容的留恋与叹息。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涌潮下,难免会风雨飘摇,摆晃不定。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不仅是米哈尔科夫或者贾樟柯任务,也应该是所有爱国者的共同目标。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对中国的文化也具有很多积极影响。我们应该以弘扬自己的文化为主,在充分理解和客观看待的前提下,去选择西方文化的精髓,吸收西方文化的有益之处,并加强对我们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这样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文化的相互交织,华夏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壮大。

J905

A

1674-8883(2016)12-0191-01

猜你喜欢

西伯利亚安德烈托尔斯泰
七颗钻石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西伯利亚的熊妈妈
浪漫成灾,蝴蝶“入侵”西伯利亚!
谁是真正的赢家
忘记自己的人
绝世奇术
爬树的男孩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