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戏曲真人秀《伶人王中王》

2016-03-01禹银花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王中王剧种名家

禹银花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浅析戏曲真人秀《伶人王中王》

禹银花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610000)

戏曲电视真人秀栏目是戏曲与电视融合的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它脱胎于戏曲,生成于电视,在相互磨合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新的发展道路。从历史层面来看,戏曲有着800多年的历史,而电视的历史远不足以与之相比。在当今这个媒介飞速融合的时代,探索戏曲与媒介融合的新模式是发挥戏曲新活力的必经之路。

栏目背景;“真人秀”;审美价值

戏曲真人秀在国内并不新鲜,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栏目有:河南卫视的擂台竞赛栏目《梨园秀》、中央电视台的明星体验类栏目《叮咯咙咚呛》。《伶人王中王》是由山西卫视全力打造的一档戏曲真人秀栏目,荟萃全国戏曲名家,主打内容是传统戏曲,栏目邀请了不同剧种的戏曲名家、领军人物重返竞技场,并代表自己的剧种进行展演,争夺“伶人王中王”的冠军称号。这种戏曲名家竞技模式在戏曲界较为罕见,栏目一经推出就引发了戏曲界甚至社会的广大反响。

一、栏目出现的背景

作者简介:禹银花(1992—),女,湖南邵阳人,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戏曲硕士在读。

近年来,戏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除了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大剧种及其大剧院生存状态良好之外,地级市、县等小型剧院、民营剧团生存艰难。随着现代化快餐文化的发展以及媒体的飞速运转,以及大量的娱乐休闲产品和外来文化的侵袭,戏曲俨然是在夹缝中生长,不再是大众娱乐消遣的对象,面临着观众萎缩、小众发展的情况。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部署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文件中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作为中国的戏曲大省,山西的剧种数目占了全国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首位。在得天独厚的戏曲资源和丰富的戏曲积淀的环境的滋养下,戏曲一直是山西的一张优秀名片。怎样扩大戏曲的观众面,特别是年轻观众面;如何让有机会接触到它的人停留下来,看到、听到、感知到戏曲与生俱来、正在焕发的青春之美?这正是此次山西卫视推出《伶人王中王》的初衷。

二、栏目总况

(一)走向综艺前线的栏目模式

《伶人王中王》是一档季节性的周播节目,节目开播于5月15日。在每周日晚7点35分,各路名家开始竞演与角逐,通过11场的竞演与角逐,评选出最后的“伶人王中王”大奖。目前为止,该节目已经播出三期,在社会各界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该节目的开播,一改以往戏曲栏目的模式,模仿了国内顶级歌唱类栏目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借鉴了他们的录制及剪辑模式。每场比赛通过纪录片小分队对名家的台前幕后进行采访和全程记录,并对五位进入总决赛的名家进行访谈,力求上台前让名家在舞台上进行5~8分钟的精彩。幕后主要展示艺术家们与戏曲有关的许多故事,以《伶人王中王》全程的“比赛+纪录片”形式制作的《幕后的故事》联动播出,深度展现这档品牌电视栏目台前幕后的创作过程、精彩故事。同时,节目给几位参与竞演的名家分别配有一位山西电视台的主持人作为他们的参赛助理。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也会有“踢馆”戏曲家参与其中。力求在推出戏曲名家、打造戏曲界的“歌王”的同时,打造出一档现象级的戏曲节目。与《我是歌手》不同的是,该节目的淘汰机制并不像《我是歌手》那般残酷,节目的定位是“重展示、轻比赛”,因为参赛者都是各个剧种当红的戏曲名家,若两三场比赛就被淘汰,就无法展示这些艺术家几十年的艺术功底,更是一种对戏曲艺术的不尊重。

(二)跨越各行各业的栏目成员

首先是戏曲栏目主持人。主持人的选择很重要,首先要精通戏曲,其次要懂得电视媒体的传播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完美地为观众呈现出一档好听、好看、好玩的戏曲盛宴。在中国传媒领域里面,白燕升是戏曲主持界较为资深的一名主持人。他从小就喜欢戏曲,自出道以来一直与戏曲栏目、戏曲晚会结缘,曾经主持过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频道的戏曲节目、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山西卫视戏曲节目《走进大戏台》等,担任过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总导演,发行了《白燕升戏曲·歌曲演唱集》。因此,担任此次节目主持人的白燕升本身就是该节目的一大王牌。

其次是嘉宾的选择上,邀请嘉宾主要是全国顶级的戏曲名家,前期邀请到的名家主要有:上海京剧院的梅派青衣、文武刀马,梅花奖、白玉兰奖、首届中国京剧之星的获得者——史依弘;成都市川剧院的花旦、青衣、武旦、“二度梅”的获得者——陈巧茹;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老生名家,梅花奖获得者——王英会;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团长,两度梅花奖的获得者——王红丽;评剧三度梅花奖获得者——冯玉萍。随着赛事的推进,后续还有两位补位名家。这些表演艺术家卸掉了功成名就的荣耀与光环,以演员的姿态与身份代表各自的剧种,重新挂帅出征,以展演竞技的方式,展现不同剧种的特色与魅力,在电视舞台上开辟了一条新的戏曲真人秀之路。

最后是评委的选择,主要包括专家评委和大众评委。该栏目一共邀请了五位专家评委,分别是文艺评论家傅谨、著名作家雪小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幺红、京剧名家沈健瑾、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虽然他们看起来像是戏曲的圈外人,但却与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与情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发言权。另外,在大众评委的选择上与其他戏曲类节目有所不同,注重大众评审的年龄层及倾向性,现场200位观众评审年龄段在20~45岁,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选手的个人魅力以及现场表现,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最大公约数的平衡。

(三)完美诠释栏目的“真”“人”“秀”

白燕升在节目中曾提到对该栏目的“真人秀”的定义,他说道:“‘真’是前提,‘人’是内容、‘秀’是形式,在‘真实’的前提下,新颖的形式、真诚的表达、精神的指向才有实际的意义。”笔者认为,该栏目充分诠释了“真”“人”“秀”三个字。

第一,“真”。节目的“真”首先体现在表演艺术家的真功夫。作为一档顶级的戏曲真人秀节目,嘉宾们必须要有够硬的功底,才能在舞台上擦出美丽的火花。正是这个前提,才奠定了整个节目的等级及业界地位。其次是节目模式的设置。所谓真人秀,是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了相对真实。节目的纪录片模式,加大了观众了解表演艺术家的力度和戏曲文化传播的深度。

第二,“人”。首先是节目设置的人性化,赛制中只有晋级没有淘汰,既是对戏曲表演艺术家几十年来从戏生活的肯定,又是对中华民族戏曲文化的肯定——各大剧种博大精深,不应该被淘汰。节目的赛制理念是“不以名气为标准,必须以现场实力为标准”。成绩、名次都是表面的,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落点还是“人”。其次是节目的“匠人”精神,节目名称中“伶人”的含义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对戏曲演员的高度概括和评价。通过比赛的方式表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热爱,让大家看到戏曲的魅力和艺术家的艺术生活的动人之处,从生活和舞台两种境界上展现一个个活生生的伶人。

第三,“秀”。首先,节目采用的是国内歌唱真人秀顶级栏目《我是歌手》的模式,名家要经过11场竞演,才能最终评选出“伶人王中王”大奖。比赛三场为一轮,每一轮结束后进行排位,三场从五位选手中选出一位晋级选手;之后增加一位名家进行第二轮,以同样的方式选出第二位晋级选手,三轮九场都没有淘汰只有晋级;最后第十场突围赛的时候淘汰两位,剩下五位选手参加总决赛。所以,该节目模式本身也是一大亮点。其次,节目中共七个剧种,七个剧种背后是七个团队,为了把中国戏曲的伶人精神和戏曲审美展现到极致,参赛的戏曲名家都调动了自己的团队,比如乐队、服装、编剧等,因此该栏目的“秀”也很有看点。

三、栏目的审美价值——“三度”

综合节目的艺术审美价值,《伶人王中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度”:

(一)文化厚度

通过一档几十分钟的节目来体现文化的长度,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戏曲在中国艺术史上曾经是一片辉煌,光是全国各地的剧种数目就有300多种。各地方剧种各具地域特色,通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来反映本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可谓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奥妙无穷。《伶人王中王》的首发阵容涵盖了京剧、川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五大剧种。补位的秦腔名家与晋剧名家,每位名家都充分展示着各大剧种的经典剧目、经典唱腔。把各大剧种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这正是该栏目戏曲文化的厚度所在。

(二)时尚热度

随着国务院52号文件的出台,各省、市、县均出台了响应支持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文件,《伶人王中王》的出现,不仅符合了52号文件的精神,同时还承担起了电视传承戏曲的重任,给其他即将推出的戏曲电视栏目做出了示范,使其戏曲品牌得到了强有力地提升,使戏曲文化再次得到传承与推广。其次是节目的推出,综艺定位加上近期热门的综艺模式,可谓是赶上了“戏曲文化上综艺”的潮流。

(三)创新锐度

无论是内容的开掘,还是紧跟综艺节目前行步调的形式、形态的改造,在满足观众收看诉求的同时,大胆了借鉴综艺节目的录制及播出模式,邀请了戏曲界名望颇高的资深表演艺术家、专家评审参与,这些都是电视人传承中华戏曲文化的己任,更是戏曲真人秀节目的一大革新。

诚然,《伶人王中王》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艺术家们的表演态度和参赛勇气值得肯定。笔者相信,《伶人王中王》将开出一片年轻戏迷的天地,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戏曲电视真人秀将会继续发光发彩。

G222

A

1674-8883(2016)12-0117-01

猜你喜欢

王中王剧种名家
名家
名家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侏罗纪的“王中王”或许是这些小虫
侏罗纪的“王中王”或许是这些小虫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