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复旦投毒案看媒体报道的序列化呈现

2016-03-01王亚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投毒序列化复旦

王亚辉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从复旦投毒案看媒体报道的序列化呈现

王亚辉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序列化呈现是由方付建提出的,意即近年来出现了舆情热点事件同类样本间断或持续发生的独特现象。事实上,网络舆情发酵与新闻媒体的报道程度和方式密不可分。在复旦投毒案的相关报道中,也出现了序列化的呈现方式。本文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分析媒体报道中的序列化呈现以及这种呈现方式带来的影响。

序列化报道;复旦投毒案;联想叠加

方付建认为,近年来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不再单个出现,而是批量生产和同类复制,是指在一定时间段(舆情的兴奋周期)内发生一件重大事件后,同时段的相类似议题不断被挖掘的现象。虽然在方付建看来,序列化呈现主要存在于网络舆情中,但由于网络舆情与媒体之间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序列化呈现也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一、案件概述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某遭他人投毒后死亡,其室友林某是重要的犯罪嫌疑人。从被害人黄某进入中山医院就诊,警方介入调查开始,该事件就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笔者分别选取了当时新华社和东方早报发出的两条微博:新华社对外部官方微博@中国独家报道和《东方早报》官微@东方早报的综合消息,中毒者黄某为男性,是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目前生命垂危,仍在上海中山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东方早报”官微16日早上发布消息称,中毒事件事发寝室共居住有3人,黄某为耳鼻喉科考博第一名。有消息称黄某已脑死亡,但早报记者从医院获悉,中毒者状况不佳,但官方尚未宣布其死亡。人们依然在期待奇迹。

随后在案件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媒体也不断地进行了跟进报道。

二、序列化的横向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复旦投毒案报道之后,一时间,有关大学生校园安全的事件不断被报道出来。笔者梳理了当时的报道,主要有2013.04.17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宿舍发现一男性死尸;2013.04.1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男生因玩游戏发生口角将室友刺死,两人平时关系正常;2013.04.18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现故意伤害案,伤者正接受救治;2013.4.25安徽审计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一男生捅伤了同专业的大三学生。

序列化报道的集中呈现确实引发了人们对校园安全的关注,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但是也容易对校园安全产生妖魔化的效应,网上流行的段子如有人将大学比喻为“屠宰场”,有人用“感谢当年室友的不杀之恩”“学生猛于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防火防盗防室友”等讽刺方式,在嬉笑怒骂的同时实则表达的是对校园安全的担忧。而实际上,媒介报道所产生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不完全相符。

三、序列化的纵向报道

纵向来看,同一类型的事件也被相继报道出来。“复旦投毒案”发生后,媒体顺应网民的集体记忆,相继报道出校园投毒的其他历史案例。例如,“清华大学朱令案”(1994年);“北京大学铊投毒案”(1997年);“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2004);“中国矿业大学投毒案”(2007年)等。

而在序列化的纵向报道中,由于网络的互动性,新闻媒体和网民一起推动了这一类型事件的发展。不断地催生各种网络舆情,比如在“清华大学朱令案”中,由于此案中的“官二代”“腐败”“包庇”等敏感词汇不断刺激网民的兴奋点,加之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跟进报道,一时间引发舆论热潮。根据人民网舆情统计数据显示,“清华大学朱令案”作为“复旦投毒案”的衍生舆情,在一个多月占据了舆情排行榜的第一位,截至5月9日,已有至少65万网友参与讨论和超过8.8万条网友评论。

四、序列化报道的特点

在媒体关于复旦投毒案的相关报道中,呈现出公民新闻参与其中、新闻媒体与网民共振、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场等特点。

(一)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

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网民和记者互为传者和受众,新闻内容得到了扩展和补充。复旦投毒案发生后,网民对投毒物质与来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运用网络平台发布了众多关于投毒物质与来源的分析性信息,引发了新闻媒体的“羊群效应”,滋生了大量的同质信息。而在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关于投毒物质的介绍大同小异,情节没有多少变化,内容上也没有新的新闻线索,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过度追求轰动效应

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网民将关注的视角转向受害者和犯罪嫌疑人的身上。记者发现对个人隐私的挖掘更能吸引受众的兴趣,就开始选取其中能够吸引眼球的娱乐性因素炒作。不仅如此,在相关系列的报道中,更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受众,如“一个馒头引发了血案”,新闻媒体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的同时丧失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构建非真实的“拟态环境”

序列化的呈现加深了受众对此类事件的认识,但过度报道很容易导致受众建构出一种非真实的拟态环境。在复旦投毒案报道之后,同类型的校园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媒体过多的报道很容易使受众产生一种校园环境不再安全的错觉,而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只是小概率事件,但小概率事件不断被重复就会产生一种误解,造成受众的误读。

五、结语

由于网络舆情与媒体之间天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序列化呈现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而在复旦投毒案的相关报道中,新闻媒体的序列化报道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本文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析了其呈现的特点,以此为规范化的系列报道提出借鉴意义。

[1] 郭小安,李玉立.网络热点议题联想叠加的过程及效果——以“女大学生失联”事件报道为例[J].电子政务,2015 (08):36-43.

[2] 郭小安.网络舆情联想叠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J].现代传播,2015(03):123-130.

G212

A

1674-8883(2016)12-0079-01

猜你喜欢

投毒序列化复旦
食物中毒案
基于FlatBuffers的机车通信数据序列化方法应用研究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如何建构序列化阅读教学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Java 反序列化漏洞研究
因妒成恨“投毒” 女博士悲产畸子
作文训练微格化、序列化初探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