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2016-03-01黄哲程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网民暴力语境

丁 磊 黄哲程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浅析网络语言暴力现象

丁 磊 黄哲程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网络语言暴力是随着网络语言兴起而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对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特征、现状和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发现网络语言暴力具有低语境、口语化、侵害性、隐匿性等特征,它的产生是社会、网络传播和个人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的结果。

网络语言暴力;特征;原因

据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在此背景下,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作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一种大众语言。不过,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它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语言暴力的定义与特征

语言暴力,泛指一切对他人产生了某种支配力或者仅仅是影响力的言语。而网络语言暴力作为语言暴力在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指的是在网络这个媒体上,用不合逻辑、不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不讲逻辑、不守法度的语言风暴,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

网络语言暴力是网络语言比较极端的部分,但也属于网络语言的范畴。总体而言,网络语言暴力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网络语言暴力具有低语境特征。爱德华·T·霍尔在跨文化研究中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的概念,低语境的讯息绝大部分都清晰直接,容易理解。网络语言暴力所运用的低语境语言使绝大多数网民在理解上没有困难,因而更易造成普遍的传播,影响力度和范围也更广。

第二,网络语言暴力具有口语化特征。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暴力时,往往不会使用严肃的、书面化的语言,而更倾向于使用偏口语化的、非正式的语言,语句一般比较简短。

第三,网络语言暴力具有侵害性特征。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暴力时,经常使用偏激的、侮辱性的、肮脏的词汇和语句,针对事件中的某一人物或某一方面进行曲解、辱骂。借助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个体的网络语言暴力能够很快汇聚成群体的网络语言暴力,对事件中的当事人造成实质性的身心伤害。

第四,网络语言暴力具有隐匿性特征。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信息平台,人们的言论受到的约束比现实生活中减少了很多,因而人们在发表言论时内心的顾虑也减少了。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现状

如今,网络语言暴力在互联网上发生率很高,参与其中的人数众多,影响巨大,尽管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监督和管理,但至今仍未能找到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观察网络上的热点话题,不难发现,几乎每一个事件被推上网络之后,针对该事件的相关评论中都会出现非理性、偏激、低俗的,甚至具有侮辱性和攻击性的话语。

以2016年5月5日发生的广州医生被袭事件为例,疑似患有精神病的患者对医生实施攻击,致其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悲剧性事件传到网上后,竟有不少人发表了诸如“砍得好,该杀!”之类的偏激言论,并且这两条评论都获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这不由得让人发问:到底是什么让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自我约束力的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成为网络暴民?

三、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

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社会、网络传播和个人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产生的结果。

(一)社会层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水平迅速提升,短短三十多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然跃居世界前列。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物质利益,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道德文化教育的脱钩。社会风气变得浮躁,矛盾日益加剧,人们追逐名利和金钱,迷失在物欲洪流之中。同时,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也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和公众内心的不平衡。

这些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并未被掩盖,反而被无限放大。网络语言暴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是对现实社会中公民素质的虚拟投射。

(二)网络传播层面

首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隐匿性特点,网民使用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活动,会比在现实中进行活动更有安全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网络上的信息活动不会直接对其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在进行网络信息活动时,网民所受的心理约束会比在现实中小很多。

其次,尽管网民作为一个个体参与到网络活动之中,实际上他也通过网络成了网民群体的一份子,他的言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他网友的影响,并有意无意地与网民群体的意见保持一致。古斯塔夫·勒庞在其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提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当我们观察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行者时,我们会发现,他们具有盲从、非理性和情绪化等特点,与勒庞对于群体的叙述相近。

再者,尽管网络监管部门一直在管理网络舆论,并不断进行积极的引导,但就目前来看似乎收效甚微。对于网络言论的管理至今缺少一种成熟可行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这给网络语言暴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而言,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首先源于其实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累积的压抑和不安全感。从网络语言暴力中体现出的社会戾气,来源于这些网民对现实生活缺乏安全感与基本信任。人们在生活中长期累积了压抑感和负面情绪,在现实中无法宣泄,就选择到约束少、匿名,看似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发泄情绪。而一系列包含冲突、社会矛盾的网络新闻信息常常成为引爆他们负面情绪的导火索。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是非理性、失控和盲目的,一旦在网络上遇到可以借来宣泄压抑和情绪的机会,就立即对相关事件和人物实施语言暴力。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十分普遍,对社会和网民群体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减少网络语言暴力现象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当面对一个网络事件时,每个人都应以冷静和审慎的目光去看待,用客观理性的语言去评价,形成良性的舆论监督。

[1] 金君俐.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J].新闻实践,2009(04):63-65.

[2] 戴静静,王婧.网络语言暴力的传播学分析[J].青年记者,2010(08):96-97.

G206

A

1674-8883(2016)12-0065-01

猜你喜欢

网民暴力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暴力云与送子鹳
跟踪导练(三)2
向暴力宣战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