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新闻生产的认识误区及对策探究

2016-03-01张博文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真实性误区受众

张博文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数据新闻生产的认识误区及对策探究

张博文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710119)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迎来了思维模式与操作方式的双重变革。数据驱动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给新闻界带来了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数据新闻逐渐成为各类媒体的常态化报道形式,但对大数据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具体讨论了这些误区以及对策。

大数据;数据新闻;对策探究

一、数据新闻生产的认识误区

目前,人民网、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均设置了基于数据分析的新闻版块,对热点事件进行报道。如今,各大行业都进入了数据驱动的发展业态,新闻业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正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新闻报道样态的改变、受众观念的改变、新闻产品中碎片化的信息向高附加值的知识转变。虽然大数据在新闻制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人们对其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

(一)在数据分析中存在客观性误区

有人认为,对大数据进行有效加工,可以更大范围地揭示和挖掘事实背后的信息,在保证新闻的客观性的同时提升新闻报道的透明度。但上述说法存在一个误区:数据是客观的,但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在数据相同的情况下,算法和模型中微小的差异就可能导致结果的天壤之别。在处理大数据时,模型中哪些因素作为自变量,哪些因素作为因变量,哪些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在进行模型选择和处理时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样本数据的代表性和关联性直接决定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客观误差,影响着数据处理的结果。

(二)基础数据真实性的误区

无论是收集“小”数据还是“大”数据,互联网早已成为最主要的信源之一。但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庞大、繁杂的系统中存在着大量被污染的信息。邵培仁将大众媒介中信息污染分为三类: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上述种种情况在信息量以TB计算的互联网中被更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大量无效甚至虚假信息可能在数据新闻制作过程初期的信息收集工作中被忽视。

(三)大数据结论的适用性存在误区

虽然利用大数据做出成功案例的预测不在少数,但是也出现了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2011~2013年,“谷歌流感趋势”的预测就出现了差错,这是由于大数据还无法掌握对人类主观性的随机变化。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大数据得出的结论,因为大数据的分析方式往往被特点场景所局限。模型和算法是处理数据的能手,可以明确指出因素间的相关关系。但是新闻报道不仅需要相关关系,也需要因果关系。将数据呈现出的相关性与事实间的因果关系强行连接则会传播误导性信息。因此,在新闻中使用大数据时,应该首先了解大数据结论存在的情景,以及适用范围,以免以偏概全。

(四)“个性化”推送导致信息窄化

著名购物网站亚马逊(amzon.com)会根据用户的购物和浏览记录进行产品的定向推送,以实现产品的精准营销。新闻、社交、购物等类别的手机APP也开始根据用户的浏览痕迹,向受众定向推荐新闻信息。这些“被营销”的新闻无疑迎合了受众的个性化阅读兴趣,但与此同时却无形中限制了信息量的宽度,使用户越来越偏向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而把其他领域的信息隔绝在外。凯斯·R·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对信息窄化的结果进行了描述:“人们可能因此眼界窄小,或只沉溺于固有的品味。”受众每日接受的精准的定向推送实际上侵占了或者说剥夺了自身选择信息的权利和时间。

二、对策探究

采用大数据作为新闻生产的手段影响着新闻业的前进方向。虽然大数据技术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能明显感受到大数据对新闻界的引导作用,“用数据”开始成为新闻业的“必修课”。

(一)积极主动获取大数据资源

目前,新闻媒体全面掌握多维度大数据的能力还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数据垄断:政府对于各种数据信息的过度“保护”;企业由于商业秘密等原因而不予公开。另一方面是TB级海量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由于物理因素的制约对其使用和传播有着极大的限制。所以主动获取数据资源的意识尤为重要。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模式要从“等数据”向主动“找数据”进行积极的转换。

(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线,对于数据新闻来说,把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若数据真实无法保证,何谈新闻的真实性?因此,作为“把关人”的新闻媒体须把好数据真实这一关。信息时代,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日趋重视其所掌握信息的附加值。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获取数据信息变得不那么容易。也正是由于大数据巨大的附加价值和有限的获得渠道,虚假数据变得屡见不鲜。保障数据真实性应当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信源,获取数据信息一定要了解数据来源的可信度,是否为官方发布、通过何种方式得到等问题值得关注。其次是求证,获取数据之后应寻求第三方专业人士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从多角度证实数据信息的可靠性。

(三)尊重受众的选择权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和个性化定制在受众细分的大环境下势在必行。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对于受众选择的过度控制和引导。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大众媒介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在中国,媒介在培养公民意识和法制思维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大数据时代避免信息窄化,还受众自主选择的权力,是新闻媒介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体现。

三、结语

数据驱动时代,新闻界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新闻工作者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运用可视化的手段呈现在受众面前。在这样的操作过程中,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对于数据的理解和把握应当与时俱进,在学习技术、转变思路的同时不能遗失新闻媒介的传统、责任和价值。

[1] 王咏梅,刘研.大数据新闻的认识误区分析[J].新闻论坛,2015(04):9-11.

[2] 吕艺,徐悦理.“大数据新闻”的应用与误区[J].新闻战线,2015(21):61-65.

[3] 周承君.数据新闻:意义解析与特推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2015.

[4] 徐岚.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新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G210

A

1674-8883(2016)12-0051-01

猜你喜欢

真实性误区受众
冬季洗澡的误区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广告的真实性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