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传播的失控及应对措施研究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失控网络媒体网民

杨 昊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网络舆论传播的失控及应对措施研究

杨昊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89)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公众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对各类社会事件的意见和情绪,促使网络舆论形成。然而,在这个巨大的网络舆论场中,公众往往很容易被其他人的看法和论断所左右,不能从网络新闻事件中捕捉最本质、最应关注的信息,只是单纯地向网络舆论“一边倒”,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焦点产生非理性偏移,失去自我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陷入信息焦虑和恐慌之中,也就是“失控”状态。本文仅从受众角度来分析网络舆论失控现象,挖掘失控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网络舆论;网络群体心理;舆论失控

一、网络舆论产生和传播的核心因素分析

网络舆论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达成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以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与非理智的成分。[1]

关于网络舆论的产生和传播,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核心因素,即公共事件、公众和网络媒体。

第一,对于公共事件的理解。正如心理学家卢因创立“团体动力学”时的观点,凝聚力是团队成员相互利益的共同交集。当网络新闻事件关系到网民日常生活中切身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魏则西事件”之所以如此轰动,就是因为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医疗和健康问题,以及获取网络信息的准确性问题。

第二,公众是针对某一议题交流互动的群体,他们对如何处理这个议题有争议,并就之展开讨论,这种讨论也就形成了舆论的核心。[2]

第三,网络媒体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还为网络舆论的产生与运行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的“行为环境”。网络舆论的传播甚至传播失控都是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网络舆论传播失控的主要表现

笔者认为,受众网络舆论传播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新闻事件关注焦点的非理性偏移、失去对事件真实性的正确判断、产生恐慌焦虑的不良情绪。

(一)新闻事件关注焦点的非理性偏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新闻,每一条新闻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然而我们面对新闻事件,往往以一种看客的视角一味批评和声讨,忽略了事件透露出来的本质问题,以及如何尽快解决事件。

比如“山东毒疫苗”事件,在新闻刚刚被报道出来时,所有的网络舆论都在声讨贩卖毒疫苗的商家失德,声讨卫生部门的失职,而忽略了当下最应该关注的是在毒疫苗流转的几大城市中已经接种过疫苗的孩子该怎么办,正打算接种疫苗的孩子怎么办,家长们该不该让孩子接种,如果已经接种有没有什么解救措施,这些才是需要立刻解决的问题。突如其来的“毒疫苗”事件使公众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他们在强大的舆论浪潮中难以清醒地认识到应该给“毒疫苗”最直接的受害者以及时的方法指引和心理疏通。

再如,在“和颐酒店女子遇袭”事件被报道的第一时间,网络舆论除了声讨酒店工作人员失职和偷袭男子丧心病狂外,居然有网友呼吁将遇袭女子人肉出来,以满足好奇心理。其实,最应该思考的是女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求助、自保,然后再上升到社会暴力、女性社会地位、法律不健全等问题。

对新闻事件关注焦点的偏移,不仅容易造成网络舆论的秩序混乱,而且削弱了对新闻事件进行披露的教育和启发价值。

(二)失去对事件真实性的正确判断

随着信息泛滥现象越来越普遍,网络谣言层出不穷。面对网络谣言时,网民往往习惯性地抓取碎片化信息,或者缺乏科学常识,在不验证信息真伪的情况下人云亦云,助推谣言的传播,最终把谣言说成“事实”,耸人听闻,对公众心理和社会环境造成极度不良的影响。比如2011年由于日本核泄漏引发的“抢盐风波”、地热供暖有辐射、吃猪血鸭血能除霾等,这些都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网民习惯性地出于自我防护,轻信他人,被谣言冲昏头脑,失去自我独立思考和判断,使谣言在网络媒体上大规模扩散,造成人心惶惶,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产生恐慌焦虑的不良情绪

网络媒体及时、便利、快捷、广域、开放和交互性的特性,使得网络舆论的产生更加自由、便捷,人人都有话语权,且发表舆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公众对于网络信息的编码和译码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愿,所以容易常使网络舆论有偏激和情绪化色彩。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论分散在偌大的舆论场中,不可避免地对其他网民的思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这种局面,有些网民无法对事件形成合理的认知,不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对庞杂的舆论产生了恐慌、疑惑和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网络舆论传播失控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媒体对网民进行认知“预设”

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的信息往往并非是一种准确的“事件复制”,而是在编码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选择、过滤和筛选,形成了其认为可以传播的信息。这些经过加工的信息中包含着一定的倾向性。在标榜“中立”的口号中,网络媒体搭建的认知平台包含了预存立场,并以隐晦的方式显现出来。一种先决的认知会影响个体最终的判断、态度,也是舆论产生的前提。网民总是习惯性地接受网络信息中潜在的对事物的先决认知,从而形成一种被动式的、非理性的价值判断及舆论导向。[3]

(二)网民个体传播心理的失衡与均衡

传播学先驱勒温认为,通常人的心理各区域都处于相对平衡的紧张状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心理就会失衡,并由于紧张而产生张力。为了消除张力、恢复平衡,人们会在心理环境中寻求能满足需要的目标,并释放能量、发动行为去达到目标。[1]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舆论在发生时存在一个心理场,也就是心理环境。网络舆论中的许多情绪化言论就是网民面对突发事件的刺激,产生紧张而引发的心理张力,而后释放张力、产生冲突,最后产生新平衡的过程。网络舆论激化所引发的张力甚至冲突,往往是由呈现在事件表面的事实带给人最直观的刺激而产生的。群体舆论激化使人看不到事件的本质,随着心理场激化减退逐渐达到平衡,有些网民可以看清事件的本质,而有些人甚至发生了关注焦点的偏移。

(三)社会生活中需要的遗缺

有些网络事件让网民感受到社会生活中需要的遗缺,这主要是社会公共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尚未协调一致导致的。比如网络舆论比较关注的医疗改革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公共医疗体系确实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猛然增加,医疗体系问题重重。[3]有些网络事件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某种社会需要受到威胁。例如,药品安全、医疗保障、社会暴力等事件,让人们直接感到自己的最低层次需要——生理需要受到威胁。这些事件就会成为网民评论发泄的靶子,网民会把自己日常行为中遭受的“委屈”与刺激转移到网络舆论事件中来,通过网上言论形成的巨大舆论力量。这样,网民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补偿,也有意无意间让自己的各种社会需要彰显无遗。

(四)网络舆论传播群体的形成与影响

网络媒体出现后,网民拥有了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受众,也是传者。网络便捷的信息发布渠道让志同道合的网民迅速形成不同的群体。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他们的观点往往趋于一致,情感相通,在态度意见上属于一个舆论群体。心理学家勒庞在研究大众心理学时认为,加入群体后的个体,在理性与智力水平上明显低于个体的平均水平。[4]由于网络舆论群体中的个体受到群体情境的影响,以及受到暗示的感染作用,在此后的网络舆论行为中会形成对某一事件倾向性的群体思维。可以说,网络舆论群体的形成,削弱了网民的理性和智力水平,抑制了思维的多元性,使网民出现一种盲目顺从的失控状态。

(五)“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作用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在大众媒介和公众之间存在着舆论领袖,而且其是公众获取信息并接受影响的主要来源。舆论领袖将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积极扩散给全体公众,同时也发表主观的评断。尽管拉扎斯菲尔德的“两极传播”理论并不完善,但笔者认为在网络舆论失控的问题上,“舆论领袖”这个因素是可以考虑进去的。

网络舆论领袖是指网络舆论行为中,在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方面通过改变人的心理态度来影响别人并发挥重要力量的人,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中拥有上百万粉丝量的大V、公众号。中国网民普遍对权威人士有崇拜心理,他们相信权威人士对信息作出的解读,再加上融入网络群体之后失去了应有的智力与思考能力,因此对权威人士的观点、建议盲信盲从,甚至经常因为权威人士的观点、意见与自己的相同而产生喜悦感与力量感;[1]当权威人士的观点与自己的不相同时,他们又会陷入恐慌,怀疑自己的认知。网民对各方舆论的关注早已超越了事件本身如何发展的问题,他们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呈现出一种自我判断失控的局面。

四、预控网络舆情的有效措施

(一)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在网络媒体视角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让受众了解关于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知识,培养受众的网络媒体批判意识。[5]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更为便利、快捷、广域、开放和交互的特性,所以加强网民处理信息的意识和提高其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首要任务。只有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批判意识,使网民实现自我把关,对混淆视听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才能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由舆论压力引发的心理恐慌和焦虑,从而改造和完善网络传播环境。

(二)树立正确人生信念,培养积极精神信仰

受众在网络舆论中之所以容易出现自我判断失控和心理情绪失控,主要还是因为自我精神贫乏、空虚,或没有正确的人生信念做指引。[1]信仰是人类在未知世界探索的精神力量,是追求理想与真理的一种精神状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可以分为社会公共信仰和个体信仰。社会公共信仰可以启迪民众心智,改善民众思维方式,成为个体信仰的依托。然而,社会公共信仰除了要与社会现实充分接轨,务实求真,还需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来调和丰富,以满足个体信仰多元复杂的特点。因此,传统优秀文化教育是塑造社会公共信仰的一个有力途径。只有培养民众积极的精神信仰,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拥有自我判断的准绳,理性地看待网络事件和社会问题,并形成先决的认知,民众才能主动挖掘真理,探寻问题的本质,不被其他网络舆论左右,远离舆论传播失控。

(三)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加强自身舆论监督

前文已经提到,网络媒体赋予受众前所未有的传者地位,这使网民的自我舆论监督成为可能。当然,网民的自我监督应该以良好的媒介素养为重要前提。只有提高网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批判意识,其才能自觉地进行舆论监督。首先,网民可以利用自身的受众地位实现对网络内容的控制。网民对网络媒体的使用都带有不同的需求和动机,如果网民对网络媒体发布的质量不高以及内容低俗无趣的舆论信息弃之不理,不轻易相信,不辅助其传播、扩散,就不会无端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和舆论失控现象。

其次,网民可以利用传者地位,享受把关控制与议程设置的权利。新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论坛以及个人网络空间都给了网民信息传播的充分自由。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网民应该在话题选择上实施把关,引导正确的议题方向,及时删除虚假或不正当的留言及评论,成为自己空间的真正主导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1]

五、结语

笔者认为,网络舆论传播失控问题主要还是在于心理因素,因此,提高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和社会认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纷杂的网络舆论,积极进行自我认知监控,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需求,尽量避免网络群体的舆论影响,不对“舆论领袖”盲信盲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批判意识,是受众避免网络舆论传播失控的重要途径,也是其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重要前提。

[1] 余秀才.网络舆论:起因、流变与引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141,156,196,198-199.

[2] 戴维迈尔斯(美).社会心理学[M].张智勇,乐安国,侯玉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09.

[3] 卢毅刚.认识、互动与趋同:公众舆论心理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86,22-24.

[4] 古斯塔夫·勒庞(法).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6.

[5] 张艳秋.理解媒介素养:起源、范式与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0-130.

G206

A

1674-8883(2016)12-0040-02

猜你喜欢

失控网络媒体网民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定身法失控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失控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失控的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