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完善措施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人文精神新闻报道

魏 敏

(德州晚报社,山东 德州 253000)



浅析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完善措施

魏 敏

(德州晚报社,山东德州253000)

摘 要:新闻的真实来源于人性的真实,新闻报道有责任倡导人文精神,并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本文在探讨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精神;社会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首先表现为对人的尊重、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对于新闻来说,人就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是以报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新闻事业不变的追求。然而在现今的新闻世界里,人文精神所承担的对于新闻报道中的人情深度呈弱化趋势,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的情况愈发常见。

一、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而这些信息本身是从人的生活中产生的,它的发生与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活动息息相关,有人必有情。在新闻中体现人文精神是整个时代赋予新闻报道的新的属性。

在这个传播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新媒体这一具有巨大传播能量的新介质的出现,使整个新闻传播过程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传播的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媒体对个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了。但同时也使一些内容空洞、措辞粗糙、毫无内涵可言的报道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新闻传播必须告诉受众“这一个事实”对人类主体的需求呈现怎样的效能、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功能。

当道德被功利化,幸福观被物质化,消费观被奢靡化,甚至伦理常情中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也被忽视的时候,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也重新成为学者和媒体人关注的焦点。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中,关于是否应该重点报道一名遇难的复旦女学生的问题就引发了大众的质疑与争论,就此还引发了一场复旦与媒体人之间关于隐私、新闻伦理的论战。在社交网络这一新媒体大行其道、大量信息的传播与泄露、众多媒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媒体人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将人文精神融入新闻报道中去,推动正确社会价值观的确立,成为当前新闻世界的主要诉求。

二、针对人文精神缺失情况的完善措施

(一)以人为本,实现新闻报道的平民化

传媒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地位,从其诞生至今,可以说经历了受众中心→传媒中心→回归受众中心的变革。民众不仅是新闻报道中的主角,也是新闻传播、新闻阅读的主体。因此,新闻报道在于以客观的手法揭示隐于事实信息之中的意义信息,尤其是在揭示事实信息各要素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的同时,必须将平民意识融入其中。“将人还原成人,把人当人看”,记者要关注的不应只是新闻事件是否具有爆点,而是该事件是否具有强烈人文关切的审美传播的意义。但现实中,有些记者面对弱势社群或社会突发性新闻的报道,更多地关注事件本身和对该事件的主流评判,却缺乏对事件主体的人文关怀,使得民众在接受信息时,无法感受到信息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的情感流露和价值体现。

关注受众、尊重受众是新闻传播的职责,而新闻及其实践的传播的最高标准是对人不断超越自我、弘扬生命价值的传播。只有立足于人性本身,超越简单物质功利评判的价值传播,才能真正引发共鸣。新闻报道的平民化,不仅要实现内容上的平民化,更要实现精神上的平民化。只有起点是人,终点才可能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新闻传播。

(二)培养人文素质,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关系着新闻事业的兴衰,更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新闻工作者自身人文素质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新闻的低俗化、浅薄化。

因此,新闻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新闻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新闻报道中的语言文字的应用。一些具有歧视性或攻击性的文字是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好的新闻文字应该是严谨中有人情,深刻中有浅显。同时,在保持客观有力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组成新闻文稿的其他部分也要注意精神文化的展现:新闻标题要避免哗众取宠和带有煽情化倾向,新闻图片及排版不应只追求感官刺激,一味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而是应该在尊重客观、真实、公正、平衡的新闻写作原则上,有自己的思考,使新闻报道人性化,展现出人情味。同时,新闻工作者要注重对技术方面的应用,如利用数字摄像机、互联网、多媒体、外语等,提升整篇报道的层次。

在具有较高新闻写作能力的基础上,新闻工作者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使命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坚守人文关怀,始终对社会人事保持一颗热情、敏感、敢于担当的心。

(三)深度策划,引领社会价值取向

“快餐式”的消费使得一切商业活动都以利益为目的。新闻事业在某种意义上虽然与商业效益息息相关。但毕竟新闻的目的不是营利,引导社会价值取向才是新闻的最终目的。在反映社会人情百态、弘扬社会真善美的前提下,新闻媒体应该讲究策划和报道的深度。“策划”是指要事先找准报道的社会热点、切入的角度,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而“深入”是指在首次报道之后,要根据形势,适当跟进,做好后续报道,使新闻事件中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在公众的持续关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建立,更好地承担社会公器的职责,为弘扬社会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三、结语

通过一篇新闻报道,受众不仅要看到整个社会事件的客观叙述,还要感受到镜头和文字背后来自作者的对人性的关怀以及整个社会所展现出来的人情味。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人,而任何新闻报道的内容也都来源于人,人文精神应该成为新闻报道的灵魂,而不只是文字上的修饰。关注人性,捍卫社会良知,教化社会大众,才是新闻工作者神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丁辉.关于在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研究[J].今传媒,2014(02):20-21.

[2]张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西部广播电视,2014 (05):50-51.

[3]彭晓春.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完善措施[J].鸭绿江,2014(09):11-12.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68-01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人文精神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产品设计创新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探讨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