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粉丝文化初探
——以粉丝电影为例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粉丝

牟 玮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粉丝文化初探
——以粉丝电影为例

牟 玮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 要: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电影形式——粉丝电影,在粉丝电影的发展中伴随着一系列的独具特色的粉丝文化。本文以近两年来上映的粉丝电影为例,结合相关理论对粉丝文化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粉丝;粉丝电影;粉丝文化

一、粉丝电影概述

(一)粉丝电影的概念

粉丝电影是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其受众主要为粉丝群体,或者说是为了迎合特定的群体而拍摄的电影,只对特定的人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在这种类型片中,吸引观众的不再是电影工业时代跌宕起伏的剧情,也不再是高科技电影时期制作精良的后期技术,甚至连演员的表演都可以忽略,观众们唯一在乎的是演员是谁。

(二)粉丝电影的基本特征

综合我国的粉丝电影,将其特征归为以下几点:

1.受众主体为粉丝群体,粉丝的主要行为是购买。粉丝们对偶像往往表现为过于狂热的追求,因此购买行为同时还伴随着盲目性和非理性。例如,电影《大武生》上映时曾出现过粉丝包场看电影的情况,而电影的落座率还不到三分之一。这种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支持,但事实上是不理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电影资源。

2.电影主要演员是当前大热的明星,他们身上基本都带着年轻漂亮和青春记忆的标签。电影《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在电影播出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属于这本书的粉丝。电影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校园、青春、爱情的色彩,这是大部分经历过校园生活的人的共同追忆。主演则是有大批女粉丝的韩庚和赵又廷,而电影的导演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小燕子”赵薇。以上这些原因使得这部赵薇导演的“处女秀”自拍摄到上映一直得到大量粉丝的追捧。

3.此类电影一般制作周期短,成本低,票房收入高,回报高,电影票房与电影艺术价值存在较大的反差。2013年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大江南北,随后在2014年春节档推出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这部电影的拍摄周期只有短短的五天,其预算成本5000万,而最后坐收票房近7亿,但其豆瓣评分仅5.8分。

二、粉丝电影的文本盗猎者和游牧者

(一)文本的盗猎者

亨利·詹金斯引用德赛都的“盗猎”观点,将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概括为一种争夺文本所有权和意义控制的持续斗争。“文本的盗猎者”其实是说读者或观众并没有按照文本一开始设定的方向去理解和接受,而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期待去解读电影。但是,我认为粉丝电影的受众(粉丝)并不是直接的文本的盗猎者,可以说他们是选择性的接触者,和普通受众一样,他们并不能直接影响娱乐产业的发展方向,他们只能祈求制作方继续制作他们喜爱的东西。然而,随着人们对物质利益追逐意识的增长,电影从最初的文本写作到最后的拍摄制作越来越代表粉丝的意愿,所以单纯地说粉丝是文本的盗猎者是不完全恰当的,直接从事这一“盗猎”行为的其实是电影制作方,而这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对利益的追求。

(二)文本的游牧者

文本的游牧者最初是说读者或粉丝是无权的、有依赖性的,这一理论在文化工业理论下的确适用。文化工业使得受众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他们受媒介聚光灯所掌握,这道光打到哪里,受众主体就追随到哪里。但是就近年来的粉丝电影分析,这一理论似乎发生了变化,受众在符号的阐释和理解方面自主性在逐渐消失,但他们似乎有了一种能够凌驾于表演之上的权利。也就是说粉丝们的喜好似乎能够成为剧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制作方会考虑粉丝强大的力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粉丝们不再是摇摆不定的,相反,能够决定整个电影发展方向的创作主体却成了游牧者,他们受着经济利益因素这种无形力量的影响,不再是自由而无拘束的。

三、粉丝电影中的接受美学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电影的创作逐渐由作者为中心向作品为中心以及向观众为中心转化。于果·明斯特伯格曾在他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一书中指出: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或者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接受者的心理,正是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活动的交互作用,才使得电影给观影者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更加丰富多彩。接受美学将阅读分为三级,而这一理论也同样适应于粉丝电影。在电影当中则可以把这三个级别理解为:对电影叙事过程的阅读、观众基于电影在内心提出的看法和观点以及观众观影后的体验和更深层次的需求。在粉丝电影中,第三级阅读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粉丝电影的观影群体与以往不同,他们多为年纪较小的90后和00后,因而他们内心的想法也比较奇特,他们崇拜上流社会奢靡狂欢、锦衣玉食的生活,有着对将来的名誉、财富甚至对另一半的想象。

四、结语

粉丝电影是当下大热的电影形式,在获得众人追捧的过程中也饱受相关专业人士的批判。著名编剧顾小白表示,“粉丝电影”其实一直都存在,但那时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非常注重电影的质量,偶像的卖点最多只占三分之一。其实,在美国就有很多偶像电影,如《碟中谍》系列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它是粉丝电影,但与中国的一些粉丝电影相比较,其整体水准就比较高。就长远来看,现在的粉丝群体早晚会成长为审美比较端正的一代,因而粉丝电影随着观众审美的提高也会得到的相应的发展。相信粉丝电影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也会成为一种针对粉丝的小众化但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都颇高的电影。

参考文献:

[1]张嫱.迷研究理论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7(5):43-46.

[2]陶东风,杨玲.粉丝文化读本[M].卢世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0.

[3]张辉锋.传媒经济热点问题原理解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0.

[4]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2:24.

[5]徐枫.电影研究中接受美学的三个向度[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01):112-121.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46-01

作者简介:牟玮(1992—),女,山东人,辽宁大学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

猜你喜欢

粉丝
“粉丝”投票让百花奖陷入两难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变形金刚》中粉丝电影营销传播学研究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娱乐与消费的共谋
纸媒亦可开发“粉丝”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