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有信息传播秩序产生的原因分析

2016-02-28朱星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输出信息传播

朱星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旧有信息传播秩序产生的原因分析

朱星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 要:旧有信息传播秩序产生的原因总是和旧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密不可分。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侵略、文化帝国主义等现象为基础的传统信息传播秩序引发了发展中国家对当今信息传播生态环境的担忧。本文将针对旧有信息传播秩序产生的原因进行历史分析、社会背景分析以及政治生态条件分析,进而探寻解决这一困境的方式,为建立全新的信息传播秩序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信息秩序;信息传播;文化霸权;文化输出

面对旧有信息传播秩序带来的种种状况,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试图想出积极应对这一现象的举措,希望能够通过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包括物质手段在内的信息“援助”,以保证信息传播的公正性。但时隔30余年,信息传播的旧有秩序还是没有得到大幅度改观,总结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帝国主义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关于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讨论。[1]首先对这一概念进行解读的是美国传播学家赫伯特·席勒。这主要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新格局的制定,尽管相当一部分国家摆脱了被殖民的地位,但经济上却无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所以文化帝国主义仅仅依靠观念及信息的渗透,就能够从精神上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主导。由此,文化帝国主义对旧有信息传播秩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其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

强大的经济实力意味着两个问题:一是二战以后对和平世界所建构的新格局的领导权,二是有条件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与投入。而处于媒介发达时期的今天,发达国家的传播科技不得不使第三世界国家对其产生依赖,那么信息传播的话语权也就控制在了文化帝国主义者的手中。

更为重要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有资本生产文化产品,进行文化资本及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内容输出。而发展中国家则无暇顾及生存之外的文化产业发展,必然要承受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同时被动接收来自发达国家的信息内容。

(二)信息流处于不平等状态

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促使信息的流向出现了一种常态趋势的不平等。第一世界流向第三世界的信息量要远远超过第三世界流向第一世界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信息的流向是不平等的交换过程,而这个交换的操盘者则在第一世界的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据粗略统计,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比例占据全部信息的四分之三。

在这一不平等的流向传播中,信息的性质发生了偏转。事实上,信息本身不具备任何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性质,信息陈述事实是中性的。但通过不同的传播者进行添加,信息就有了偏转,至于偏转的方向则与文化语境相关。第一世界国家在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信息输送时,必然会站在自身立场上去对原信息进行新的赋义,并通过这种赋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思想及文化进行潜在控制。

二、尚未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及政治依附

在二战后建立的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第三世界国家对第一世界国家的依附普遍存在,这主要源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所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造成传播信息的工具被发达国家所掌控,而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传播,并在经济、政治依附的基础上产生信息源的依附。一旦这种依附成为惯性常态,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将对信息内容无条件、无质疑地全盘接受,从而丧失对信息本来面目的探究意识。也就是说,传播什么样性质的信息、通过怎样的渠道进行传播,都由发达国家决定,掌握了信息传播渠道,也就掌握了信息传播内容。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公民分享并传播信息的公平公正性,还直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进步。

三、传媒歧视带来的弊端

在媒介时代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信息对媒介自身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导致了代表某一阶层集团利益的媒介所有者及控制者对信息接收方的态度不尽一致,在偏向某一阶层或群体的同时,歧视了其他阶层或群体,这是媒介歧视的具体表现,而导致的结果则是信息获取机会的不平等。

带来媒介歧视的原因有很多,可以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进行不同阶段的划分总结。

在信息传播的初始阶段,媒介的拥有者出于媒介自身利益的考虑,对信息受众群体采取了倾斜,其自身利益的最典型呈现就是媒介经济利益,这也是媒介市场化的必然趋势。例如,媒介为获取广告收益,就在信息传播中考虑广告受众群体的需求。还有,在CNN对中国报道的新闻搜索中,出现频率远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即使有相关内容出现,也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获得先进媒介载体工具的群体总是会率先获取媒介信息,并获取更广泛的媒介咨讯。而拥有先进媒介工具的群体大多生活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这从另一个层面加重了媒介歧视的地域性鸿沟。

在信息接收端,拥有良好教育的阶层更容易自主选择信息传播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相反,没有机会享受良好教育的群体,则不得不被动接受媒介拥有者所强制传播的信息内容。

媒介歧视的蔓延,不仅在不断地破坏着信息传播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影响了媒介自身的健康发展,使其丧失自身在公共信息领域的话语价值及话语权威。更重要的是,信息流通越是频繁,信息马太效应就越是明显。这一鸿沟的加大,迟早会导致传媒市场的结构失去平衡,传媒生态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竞争恶化、媒介市场混乱等不利局面。

四、结语

就我国当前状况来看,面对全球化信息时代及媒介时代信息传播秩序的不平衡,既存在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拥有很大机遇。尽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及科技实力在信息传播中享有很大的优势,但其新兴的、全球普及的媒介技术资源也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用,以缩小信息与受众之间的差距。

从被动的信息接收,到主动的信息自主选择,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4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77-01

作者简介:朱星辰,女,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媒介信息传播。

猜你喜欢

文化输出信息传播
高职学生文化失语现象调查与研究
“握拳而立”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张靓颖玩音乐没想着“文化输出”
日本动漫《犬夜叉》的编制与发行启示
文化输出驱动下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