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的“萌元素”探析

2016-02-28朱明丽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媒体

朱明丽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的“萌元素”探析

朱明丽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技术的发展,可视化、图像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传播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萌元素”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涌现,拥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本文将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和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探讨普遍存在于各类传播中的“萌元素”,结合实例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其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找寻解决之道。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环境;“萌元素”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多元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时代之后,从手机到互联网再到各种移动终端、社交软件等都成了最为常见的“新”媒体形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萌元素”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样态应运而生。

一、“萌元素”的界定

在网络中,一个独特表情、“萌”味十足的称呼、组合拼贴的图片、调侃的对白,或者某种行为都可以成为“萌元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可以将“萌元素”界定为使人愉悦,让人感到有趣、好玩,带给人正面感官刺激,激发人的共鸣,并且带给人正面心理影响的一系列内容和内容表现形式的总称。

二、“萌元素”的表现形式

“萌元素”主要通过图像以及文本或网络流行语的形式传播,而图像则是“萌元素”的主要表现阵地。图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图画形式,即由人绘制的各种图像,包括漫画、动漫、卡通、电子游戏等;另一类是视像形式,即摄影、摄像、电影、电视、广告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图像以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为载体,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全面渗透。[1]鉴于图像传播这样的形式,“萌元素”在其传播过程中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人物萌图或者搞笑类萌图。这一类“萌元素”常常是模仿或扮演一些可爱调皮的表情回归纯真,或者运用修图软件将原有的图片进行修改、拼接或者组合,达到一种戏谑、搞笑或者娱乐化的效果。例如,微博大V经常在微博上晒出的自拍萌图,将一些电影镜头重新拼接组合,并配之以特定主题的有趣旁白等都是这类“萌图”的代表。

第二,萌漫画。我国的萌漫画最初风靡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通常以Q版的手绘图像为主要表现形式,围绕一个主题和几个主要的角色,来创作一组或几组漫画,并配以启发性、指导性的简单对白或话语,用以引发读者及受众的共鸣或思考。之前在微博上知名度颇高的“吴琼琼爱画画”、“牛轰轰LZZ”、“郭斯特”等漫画作者,其作品都是萌漫画的典型代表。

第三,动物萌图。除了嘟嘴卖萌的人物和搞笑类萌照之外,用憨态可掬的动物,拟人化地表达一些情感或主题,从而作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媒介,来延伸和表达人类的情感,也是常见的一种“萌元素”表现形式。

第四,新闻类的萌图或者一些动漫拼接、搞笑镜头拼接的相关话题视频。这类“萌元素”往往通过一些夸张手法,将最近发生的一些相关或者毫不相关的热点新闻或热点话题串联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调节阅读节奏、煽动、耸人听闻的效果。腾讯“新闻哥”、天津《每日新报》的微信公众订阅号等都经常对此类“萌元素”加以运用。

此外,一些网络流行语或口头禅也是“萌元素”大量聚集的领域。从较早的“淘宝体”、“凡客体”到后来的“元芳体”、 “甄嬛体”,从风靡一时并且被收录入词典的“给力”到如今依然被大家挂在嘴边的“……也是醉了”、“……就是任性”等等。

三、“萌元素”产生的传播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讲,“萌元素” 不仅丰富了传播的表现方式,让所传播的内容更加亲民、有趣、更加喜闻乐见,同时也因其浅显易懂、易让读者产生共鸣的特点,扩大了传播范围,提升了影响力,也更容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如果长时间内这种“萌元素”不断地进行同质化、类型化、仿像化的相互模仿和竞争,其本身的传播优势是否会消减?如果网络上到处充斥着“无厘头的搞笑元素”与“恶搞和解构”,所有官方和非官方的媒体都“娱乐至死、缺乏严肃性”,那社会怎么进步?这个“娱乐”的度应该怎样去把控?传播过程中应该怎样用好“萌元素”?这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传播中如何用好“萌元素”

“萌元素”在图像传播中应用最为广泛,表现也最为直观。作为一种具有视觉符码特征的非语言传播形态,图像传播具有感性化、直观化、浅层化等特点,它是“感受的、反理性的、反逻辑的;是个体的、差异的;是丰富的;是偶然的、短暂的;是想象的,是原初的、体验的。能超越国界、排除语言障碍并进入各个领域与人们进行交流与沟通,是人类通用的沟通符号”。[2]“萌元素”则可以看作是令图像传播锦上添花的东西。那么,如何在传播中,尤其是在数字图像传播中用好“萌元素”,避免其产生负面影响呢?

第一,设立权威监管机构或有效的防伪标识,避免技术霸权。“当今网络中,作为‘萌元素’主要栖息阵地的图像传播包含着浓厚的技术色彩,对虚拟现实、图片编辑等技术有很强的依赖,因此小部分掌握技术者容易在看似平等的网络传播中形成话语的垄断”。[3]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监管或者权威的防伪标识等途径来避免这种因“萌元素”的滥用而造成的话语权的不平等或因歪曲表象而造成的信息鸿沟扩大情况的发生。

第二,避免“萌元素”非理性的滥用,提升媒介素养。一方面,应提升传播者的媒介素养,传播健康、真实的图片,对“萌元素”用之有度;另一方面,提升受众或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是传播环境健康、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媒体应在保持新闻真实性、坚持新闻报道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萌元素”来丰富报道内容,而不是过度夸张或者单纯为制造煽动、吸引眼球的效果来滥用图片及“萌元素”。

参考文献:

[1]易欣,郝慧嫒.新闻图像:展示媒体传播力[J].东南传播,总第44期,2008(4):73-75.

[2]郭海沛.当代图像传播的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0(9):143-144.

[3]王志永,杨蕾.网络视觉传播的批判与反思[J].新闻爱好者,2010(11):24-2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76-01

作者简介:朱明丽(1988—),女,山东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媒体
媒体报道社会敏感事件的分寸“拿捏”
编辑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活动
重农抑商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