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世国青出于蓝的仿膳传人

2016-02-27

餐饮世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董老饭庄传人

董世国青出于蓝的仿膳传人

董世国

国家高级烹调技师,原北京仿膳饭庄名厨,北京烹饪协会理事,京华食苑餐饮顾问。师承宫廷名厨王景春。较为全面地继承了宫廷菜的基本技艺,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口感纯正、造型优美的特点,成为仿膳饭庄宫廷菜第三代传人。同时带领自己的弟子努力完善了满汉全席的制作。在继承传统宫廷菜之法的同时,还博采众长,融会创新。为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扩大中国宫廷菜在国际上的影响尽心尽力。

到董世国大师家时,他正在厨房里忙乎着。虽然已近八十高龄,离开自己挚爱的烹饪事业多年,但一遇到可以发挥一下的食材,董老仍会忍不住露一手,亲自下厨烹制一餐美味。伴着厨房那端飘来的阵阵香气,我们开始了对董大师的采访。

仿膳传人,青出于蓝

“头些年记性还行,这两年有好些都记不准了。”董老一上来就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老来健忘。但每当聊起仿膳各种名馔的制作过程和“茶点饭饽局”的用餐礼仪,董老还是能如数家珍般与我们说上半天。

1950年,14岁的董世国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在北海公园揽翠轩开始学艺。三年后,仿膳饭庄由私营改为国营,董世国被调入这家经营宫廷风味菜肴的饭庄,后拜仿膳名厨王景春为师,成为仿膳饭庄宫廷菜第三代传人。师傅对他极为严格,却让董世国练就出青出于蓝的超群技艺,这也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仿膳原是由流落民间的清宫御厨于1925年所创建,因仿照御膳的烹制方法而得名。岁月变迁,斗转星移,新的历史时期下古代宫廷那种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虽已远去,但“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口感纯正、造型优美”的宫廷菜精髓却随巧手的御厨们留传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保留传统宫廷菜特点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融汇创新,打造仿膳饭庄的新天地,这个重任落到了董世国这代仿膳传人的肩上。董师傅在保持宫廷菜风味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推陈出新,摒弃食珍猎奇的陋习,推出更加符合健康理念的仿膳菜肴,同时不断挖掘开发宫廷名菜,将膳单从二三百道扩充到800余种,使昔日皇家宴成为喜闻乐见百姓餐。

如今,古意盎然的仿膳饭庄内仍留着不少文人雅士的墨迹,其中5个宴会厅的匾额均是由溥杰所题。给溥杰当家厨的那段往事岁月,也让董老至今记忆深刻。溥杰晚年住在护国寺51号,由于身体不佳,食欲不振,每餐吃不下几口饭。这就难住了溥杰当时的家厨。在仿膳饭庄挑大梁的董世国由于工作关系,对皇家饮食和礼仪都有所了涉猎,于是被派往照顾溥杰的饮食。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溥杰还是保留着儿时在紫禁城里用膳的习惯,每餐要有8个菜。凭借娴熟的技艺和细致周到的照顾,董世国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本人也与溥杰成为忘年挚友,留下许多珍贵的合影照片。

满汉全席, 博古通今

满汉全席是中华菜系文化的一块瑰宝,也是仿膳饭庄为中外宾客打造的体验清宫饮食文化的一席盛宴。为了使满汉全席更接近于历史原貌,董世国曾带领弟子们多次前往故宫博物院查找资料,在浩瀚的清廷膳档中,整理出乾隆、光绪年间的数百种菜肴。

当时考证的满汉全席膳单中的热菜应是128道,但最后董世国和师傅们只从古籍中整理出126道,还差两道。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董世国提出可以加上烤全羊和烤全猪两道菜。而他说出的理由也十分让人信服;“满汉全席是集满菜和汉菜精华于一席的宴席,烤全羊可以代表满族的饮食习俗,烤全猪则代表汉族风味精华,而且全羊、全猪也正好应合满汉全席中‘全’之意味。”董世国的提议当即得到大家的认同,这两道菜由此被收入仿膳饭庄的满汉全席膳单并沿用至今。

技精艺湛,卓尔不群

说到董师傅的拿手绝活儿,就不得不提“四大抓”(抓炒虾仁、抓炒里脊、抓炒腰花、抓炒鱼片),这也是仿膳饭庄的代表名菜。抓炒在清廷膳单里有明确记载,是一种先炸后炒的烹饪技法。成菜标准是从上桌到就餐结束,主料外焦里嫩,不能回软,酸甜适口,盘中不能有多余的汤汁。“要做好一道抓炒菜肴并非易事,一是抓的手法和糊的比例要准确,二是要经过三次油炸,每次的油温和下锅时机要胸中有数;三是旺火速炒,动作要干净利索,多翻一下则甜,少翻一下则酸。”不仅对抓炒的技法炉火纯青,董老对一些名点小吃的制作也颇为精通。

仿膳饭庄的前身本是“仿膳茶庄”,主要经营宫廷糕点小吃,以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肉末烧饼最为有名。肉末烧饼是清末的一道民间吃食,董师傅制作的肉末烧饼外酥里软,肉末香甜可口,诀窍就是在发面中加入适量的糖,用炭火细烤,一早儿做出来的烧饼,到晚上都酥脆十足,一碰外皮簌簌地往下掉渣儿。

1983年,董世国应邀参加日本举办的世界烹饪大赛,现场制作了一道“一品豆腐”,鲜香滑嫩,内有乾坤,一时技惊四座,赢得了全场大奖“创艺奖”。豆腐本是家常吃食,如何将这一平凡之物化腐朽为神奇,考验的是厨师对食材的理解程度和掌控功力。董师傅制作的一品豆腐用豆腐作容器,上下两层薄薄的豆腐做皮,中间掏空盛入由燕菜、海参、鱼肚等8种珍贵食材制成的八宝馅料。豆腐本身口感细腻,是用八十目的筛箩细细筛过,馅料用鸡汤和匀更为入味,再上屉蒸制。而能够成形不散的关键就在于豆腐中要加入蛋清。这也成为仿膳饭庄后来的一道传世名菜。

老骥伏枥,心系厨坛

从建国后一直到1995年退休,董世国师傅获得的荣耀、褒奖不计其数。他曾多次为国外元首及政要服务,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国务卿基辛格、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英国首相希思、民柬主席西哈努克、意大利总理克拉克西等。他也多次携仿膳美食走进美国、瑞典、意大利欧美国家,让中华烹调艺术亮相世界舞台。

退休后的董老也一心想着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他多次在国内外大型烹饪厨艺比赛中担任评委,培养了大批烹饪技术骨干。值得欣慰的是,董老的几个孩子也继承了父亲的厨艺事业,两个儿子一个尽得父亲真传,一个习得烤鸭技艺。

如今,年近八旬的董老和老伴住在北京南城一个老小区里,如普通人家一般享受着粗茶淡饭的晚年生活。只有那一枚枚象征荣誉的奖章,一张张出访国外以及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的相册,无声地诉说着眼前这位老人不凡的名厨人生。

对话大师

Q:如何看待“大师”这个称号?

A:过去厨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属于“三教九流”的职业,不被尊重。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厨师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也是观念转变的体现。至于给我这个大师的称谓,我觉得更多是对于仿膳宫廷菜而言,我可能只是学厨早,从厨时间比较长,正好在这个位子上,比较幸运罢了。

Q: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厨师?

A:一名好的厨师不仅要有好的手艺,而且还要会干,懂得如何管理。过去厨师有文化的不多,很多都只有高小水平,但是能带着一帮有才能的厨师一起干,更多靠的是厨德,是让人信服的为人。

Q:您对徒弟有什么寄语?

A:现代做厨师与以前不一样,需要更多的文化修养和管理知识。如今年轻厨师机会比较多,比较浮躁。不像我们那一代厨师,在一家饭店一干就是一辈子,虽然可能失去了很多赚钱的机会,但是却能够踏踏实实,沉淀心绪,专注厨艺。所以,不论什么时候,任何年代,掌握技艺都是一名厨师的本分。

猜你喜欢

董老饭庄传人
“老精神”与“新传人”
一个华人饭店的柬埔寨故事
闽剧传人陈淑英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
垂垂老矣 念念联之
小饭庄的秘密
缺的艺术
谈董老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