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治而愈的“鼻炎”

2016-02-26马志国

现代家长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格障碍走神休学

马志国

母亲:

孩子因“鼻炎”休学

志辉是一名高一男生。他学习努力,加上脑瓜聪明,上初中时已经是班上的“第一名专业户”,还拿过两次年级第一。去年中考,他以高分考入重点高中,但是入学不久就休学了。

这么优秀的学生为什么会休学?

这还得从中考前说起。不知怎么回事,原本特别看重学习的志辉,中考前居然玩起了电脑游戏。为此,家里采取强制措施,阻止他玩电脑游戏,结果引发亲子冲突。随后,志辉出现头疼头晕症状,并且严重到无法学习的地步。家人赶紧带志辉看医生,去了几家医院,均没发现问题,只是最后一个医生说,估计是鼻炎引起的头疼头晕,吃药输液不管用,要做手术才行。志辉当时就崩溃了,大哭,说自己的鼻炎不治好,这辈子就完了,闹着要做手术。

做手术不是小事,家长带志辉又去了省城的一家权威专科医院看病。而这家医院的医生确诊说不碍事,不用手术,慢慢会好的。家长这才放心,想方设法地劝住志辉,身体既然没有大碍,赶紧备战中考。结果,志辉如愿考入重点高中。

全家人刚松口气,没想到,开学的第二天,志辉放学路上淋雨导致感冒,又头疼头晕起来。他再次提起鼻炎问题,闹得看不了书,上不了课,学习不下去了。没办法,家里只好让他先休学。

没想到,从休学那天起,噩梦就开始了。休学后,家长带志辉四处看医生。有的医生说是抑郁症,有的医生说是强迫症,还有的医生说像是焦虑症。志辉不断吃药治疗,过起了病人的生活。转眼大半年过去,新学期马上开始,志辉要重回学校读高一了,可是药没少吃,他的症状却好像更严重了。

在这种情况下,全家人逐渐意识到,志辉的问题或许需要通过心理医生来解决。于是,志辉母亲联系我,预约来访。

介绍完上述情况,志辉母亲一声叹息:“唉,这样子咋能去上学!您说,志辉到底怎么了?”

孩子:

我总是胡思乱想

为探究竟,我和志辉进行了单独谈话。志辉的求助愿望很强烈,他没有隐瞒,坦率地跟我聊起心事:

我是个特别看中学习的人,总想学好、考好,不允许自己出一点错。上小学时,因为抄作业掉了一题,我就没完没了地哭。到了初三,我更加努力。偏偏这时,我感觉脑子出问题了,总走神,胡思乱想,不能专心听讲和做作业。比如听讲,总想一字不落地听懂,可越是这样,越好像听不懂;再比如看书,总想一字不落地看懂,可越是这样,越好像看不懂。听不了课,读不进书,还怎么学习?如果学习不行了,那我还有什么用?

为这,我想方设法地和胡思乱想作斗争。结果,越斗争越胡思乱想得厉害,越是头疼头晕。我非常害怕,如果这样下去,我可就完了。后来,听医生说是鼻炎引起的,我像是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开始没完没了地想:如果不治好鼻炎,我就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为验证脑子还管用不管用,我玩起了电脑游戏。虽然有玩得收不住的时候,但我知道自己并没有网瘾。

中考后我一身轻松,头疼头晕的毛病也消失了。上高中后,入学考试成绩一出来,我发现自己在班里只是中游水平,一下子又头疼上了,同时又开始了胡思乱想,注意力也集中不起来,并且越是努力控制,越是控制不了。这让我感到非常害怕。

治标:

顺其自然与积极暗示

说到胡思乱想,我给志辉讲了两个故事。青蛙看蜈蚣长那么多条腿,便问:“你用那么多条腿走路,难道不会乱套吗?你都是怎么控制的?”蜈蚣一愣,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是啊,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呢?它一刻意琢磨,反倒乱了阵脚,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

另外,著名画家张大千也遭遇过类似的问题。张大千的友人曾问他:“晚上睡觉,你是将胡子搁在被子里还是被子外呢?”张大千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当晚再睡觉时,他把这事挂在心上,一会儿把胡子放在被子里,一会儿把胡子搁在被子外,翻来覆去,折腾了一宿也没能入睡。

听到这两个故事,志辉不禁笑了:“我也是这样。”

由此可见,志辉的胡思乱想跟抑郁症、焦虑症都不沾边,也算不上强迫症,但有点强迫症状。他胡思乱想的都是学习上的事,比如上课听讲,必须要“一字不落”地听懂;读书,必须要“一字不落”地看懂。其实,听课、读书,这样的活动是允许适度走神的。但是,由于他太看重学习,太想专心学习,神经绷得太紧,稍有走神就认为不正常,然后没完没了地作斗争,结果陷入胡思乱想的旋涡。

其实,出现类似情况,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顺其自然,不纠结,不斗争。也就是说,把走神看成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一旦有了这种心态,胡思乱想的症状就会自行淡化,逐步瓦解。

所谓头晕头疼等鼻炎症状,都是躯体化现象。所谓躯体化现象,是指人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时,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这是自我心理防卫的一种,以减轻内心痛苦。躯体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因性反应,是心病跑到身体上的结果。志辉的情况就是这样,由于没完没了地担心,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所谓的鼻炎症状越来越重。

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国外曾有人以死刑犯作为被试对象,告知在特殊装置下,会以抽血方式结束他们的生命。死刑犯看不到但能感觉到这一过程,结果到了一定时间,死刑犯们真的死亡了。而实际上,抽血是虚拟的,并没有人给他们抽血,但是真的造成了死亡的结果。

这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强大影响。相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会让患者很快好起来。比如,有个人感觉身体不舒服,到各大医院就诊,但是百药无效,日渐消瘦。后来,一位医生对他说:“你真幸运,目前刚出了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每天注射一支,一周即可康复。”打针一周后,求治者果然病愈出院。其实。所谓的特效药不过是葡萄糖而已,真正让病人康复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给了他信心和希望。

介绍完暗示实例,我对志辉说:“你看,身体是跟着心念走的,它既可以往坏处走,也可以往好处走,就看你想让它往哪里走了。”

探究:

他具有强迫人格障碍

志辉是个聪明孩子,第二次来访,他谈了很多体会,领悟到自己身体上没大的毛病,毛病在心理上;领悟到对自己的想法要接纳,要顺其自然,不要强行斗争;领悟到事情要多往好处想,别被消极心理牵着走。

对志辉的领悟,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问他:“如果把最头疼的感觉定为10分,那你现在的症状有几分?”志辉不好意思地笑了:“最多有3分吧。”

志辉的症状减轻了许多,接下来,我需要弄清楚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

我请志辉母子在下面的选项中,各自选出与志辉情况相符的项目:1.做事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会影响工作效率。2.要求别人也严格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则便心生不快,对别人做事不放心。3.犹豫不决,常推迟决定或回避问题。4.常有不安全感,反复考虑计划是否得当,反复核对检查,唯恐有所疏忽。5.拘泥于细节,任何生活小事都要程序化,否则就深感不安。6.完成一件工作后,缺乏愉快和满足感,容易悔恨和内疚。7.对自己要求严格,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

这是关于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测试,符合3项,即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测试结果,母亲选了4项,志辉选了5项。这个结果与我看到的志辉的表现相互印证,志辉确实存在强迫型人格障碍。

所谓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要求严格和追求完美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生活中,这种人具有强烈的自制和自控行为。他们缺乏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得当,因此表现死板,缺乏灵活性。他们责任感强,对自己往往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世方面,谨小慎微,常常由于过分重视细节而忽视全局,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做出决定。他们紧张、悔恨的时候多,轻松、愉快的时候少。不能平易近人、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遇到强烈刺激或持续压力时,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强迫症,志辉便是如此。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他,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了以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状。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志辉形成了强迫型人格障碍呢?

这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直接相关。如果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求子女严守规范,就会造成孩子做事拘谨和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事遭到父母惩罚,结果做起事来左思右想,优柔寡断,慢慢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容易导致强迫型人格障碍。还有,就是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了解到志辉的父母都是教师,对他期望高、要求严,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期望甚高,管束太多,要求太严,而父亲当过志辉的班主任。志辉说,那时候他特别有压力,总想着爸爸是自己的班主任,自己一定要学好,千万不能给父亲丢脸。还有,志辉的母亲本身就有强迫型人格特征,事事追求完美,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治本:

从改善人格特征入手

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志辉的问题,就要从改善他的人格特征入手。通常,具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可采取如下方法逐步自我矫正:

一是认知调节法。矫正强迫型人格,要先解决认识上的问题,领悟到没有完美人生,生活总有不如意,成功是相对的,努力了就是成功。比如,面对考试,别太拿它当回事,用平常心看待,并非只有拿了第一才算成功,毕竟你我皆凡人。

二是顺其自然法。具有强迫型人格的人往往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要学会自我减压。最有效的方式是顺其自然,做了就不再想它。比如,课桌没收拾干净,不干净就不干净了;上课走神,走神就走神了;有时胡思乱想,也由它去好了。

三是当头棒喝法。有强迫型人格的人习惯于按教条办事,头脑里总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条条框框,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来一些棒喝。当出现某种强迫症状时,自己对自己大喝一声“停”。这时,人的思维和行为会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起作用了。如果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可以请好朋友在必要时棒喝—下,也会收到较好效果。

针对志辉的具体情况,我还建议他增加户外活动,既强健体魄,又改善性格。

随后,我与志辉的母亲达成共识:一是家长主动改变自己的人格特征;二是对孩子多一些放手,降低期望值,放宽要求;三是对孩子的所谓症状减少关注,对孩子的改善多加关注;最后,要逐渐停药。

“心病还需心药医”。通过心理咨询,志辉不断反馈回好消息:他已经彻底停药,鼻炎也不治而愈,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新的学习生活已经顺利开始。我知道,人格障碍的矫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我相信,志辉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只要继续努力,他的未来一定会充满阳光。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人格障碍走神休学
探究攻击型人格障碍伴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三不稳”“一冲动”
恭喜你走神了
走神
家长如何帮孩子摆脱表演型人格障碍
走神
晶莹的泪珠
走神,真的让你不堪一击吗?
教育部:允许大学在校生休学创业
大学生休学创业切忌盲目“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