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子是个“手机控”

2016-02-26英子

现代家长 2016年2期
关键词:本能儿子家长

英子

案例:

儿子上厕所都要带手机

这学期,我们给孩子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孩子。可是我现在特别后悔:根本就不该为孩子配备手机!

开学这几个月来,儿子的心思全在手机上。

每天起床,儿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每天睡前,儿子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平时只要一有闲暇,他就不停地用手机刷屏或者打游戏;如果一段时间手机没有动静,他一定要查看一下手机。更让人心烦的是,晚上儿子看电视时也要玩手机,就连上个厕所也把手机带在身边。一进卫生间,他就半天不出来。

在国庆长假期间,儿子更是机不离身。那天,我们一家人自驾车回老家,旅途4个小时,虽然路上颠簸不断,但儿子还是一刻不停地盯着手机屏幕玩游戏。在我的不断提醒和制止下,他才很不情愿地收起了手机。

反正,儿子着了手机的“魔”!自从买了手机,手机就成了儿子随身携带的一个玩具,早也玩晚也玩,有时他的同学来家做客,他们说的好像也都是手机里的什么游戏。

其实,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儿子就提出要买手机。那时,我们觉得孩子还小,再加上家离学校不过10分钟的步行路程,感觉没有必要给孩子买,就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上初中后,儿子被电脑派位到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尽管儿子不断念叨说班上很多同学都有手机了,他也想要一个,但是我们担心儿子自制力不够,因为手机导致他听课不专心,学习分心,所以直到这个学期开学,我们才决定满足孩子的要求,给他买个手机。毕竟,手机在校园里已经很普及了,同时有了手机联系孩子的确也更方便。

在给孩子买手机前,我们曾与孩子约法三章,希望孩子自律。可是,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现在,我不仅担心儿子因为手机辐射伤害身体、影响视力,还担心他老是低头影响关节和脊椎的生长,更担心他对手机产生网瘾一样的依赖。另外,我还担心孩子太依赖手机,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和与同学的正常交往,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分析:

自信不足易成“控”一族

现在的手机越来越智能,也越来越好玩。在街上、在候车室、在饭店、在商场……到处都能看到人们低头拿着手机,或边看边等,或边看边走,或边看边聊,忙的事情或许不一样,但是姿势都特别像,都低头,都目不转睛。其实,你能想象别人在智能手机上干些什么,无非是发微信、打游戏、看小说……因为你也这样。

不单是成人,很多孩子也成了十足的“手机控”。面对孩子的“手机情结”,很多父母既无奈又烦躁。无奈的是,给孩子买手机,为的是方便联系,可谁知道会被挪作他用。烦躁的是,孩子对手机有了强烈的依赖,一会儿不见都不行,而且家长怎么吵都没用。

控,取英文complex(情结)的开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现代社会流行各种“控”,尤其是年轻人,从美食到时尚到玩偶到明星,无所不“控”。在种种“控”的背后,其实都是一种成瘾心理在作祟。从上面母亲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儿子确实对手机过度依赖,是个典型的“手机控”。

为什么会出现“手机控”?为什么青少年特别容易对手机着迷上瘾?这其中是有特定原因的。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四种基本本能:一是寻求新体验、好奇的本能;二是寻求安全、畏惧的本能;三是寻求反应(爱情、友谊等)的本能;四是寻求赞扬的本能。凡是能够满足人们这些本能的事物,都具备让人成瘾的条件。而手机本身新颖繁多的功能、网络间接互动的特性、便携隐蔽的特点,恰恰能够满足人们的这些愿望。于是,在手机不断普及、功能逐渐完善、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机的“温柔陷阱”。

但是同样用手机,为什么有人“控”得厉害,有人却能把握得当?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和个人的挫折经历与个性特征有关。生活和学习工作中经常受挫、自信不足、兴趣缺乏、内心空虚、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容易成为“控一族”。相反,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获得成就感、兴趣广泛、内心充实、人际交往顺利的人,则不易为手机这样的身外之物所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最激烈,和父母的沟通交流变少,而转向寻求同伴的认同,并且对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手机恰恰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尤其是许多不擅长和同伴面对面交流的孩子,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等延时交流工具,可以更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一种获得广泛交流和认同的心理假象,在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满足感的同时,难免过度沉迷其中。

心理学家肯纳斯·乔恩把“控”手机的青少年称为“活在气泡里”。他认为,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气泡一样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小小的几英寸的屏幕上。经常使用手机的青少年不但缺乏和周围人的沟通,对父母的态度也更为叛逆。

这一层气泡隔绝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让人变得孤独,甚至对生活失去兴趣,从而懒散、消沉。同时,心理学家还发现,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容易出现注意力障碍,很容易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分神,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做深度的思考,这对以学习为主业的学生而言,不良影响尤其明显。

建议:

鼓励孩子面对面交流

面对“手机控”孩子,家长很无奈。“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一回家就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叫几声都不见应一声!”因为担心孩子沉迷上网,更担心孩子下载低级不健康游戏,很多家长在家里的台式电脑上设置了密码。谁知,有了智能手机后,孩子再也不受控制了。用手机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课外的一大娱乐项目。很多学生家长表示,由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中小学生利用手机无线上网已是大势所趋,不让其上网显然行不通,但是如何监管成了难题。因为家长不可能随时盯着孩子上什么网、浏览什么内容。

那么,面对“手机控”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

1.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任何人来说,自己不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孩子沉迷手机的现状,就必须让他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从内心产生改变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服从家长被迫改变。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家长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有反作用。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者只要认识到其危害,并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生活中我们发现,越是生活空虚的人对手机的依赖性越大,而那些拥有健康的兴趣爱好,能够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人,对手机的依赖就会大大降低。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不可缺少。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了约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一定要坚定。

如果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有限,家长帮孩子换个“老人机”也未尝不可。值得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家长要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少用手机短信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时,手机对他而言就不会那么重要了。另外,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时提醒他,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

当手机不再成为孩子的一种时尚和潮流,那么“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本能儿子家长
阅读理解专练(三)
用道
打儿子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家长错了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