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成功典范

2016-02-26李春华

学习月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李春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他在谈到今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时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固然是学科体系创新、学术观点创新、科研方法创新以及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机整体。但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处的指导地位,其创新发展的总体标志应体现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上的巨大成就”的统一,体现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体现为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统一。

一、理论体系的独特性与原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继承性、民族性,二是原创性、时代性,三是系统性、专业性。”形成具有独特内涵和全新内容的理论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首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解决中国独特问题中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和原则,同时又具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全新内容,是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理论基础与理论创新的统一、“老祖宗”与“新境界”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独特的实践产生独特的理论,在解决中国问题中产生中国特色的理论。理论创新的实质在于对问题的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其紧紧与中华民族命运相联系,以民族重大历史课题为主题,探寻解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据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趋势,在探索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找到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中的每一个范畴和观点,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展开和具体化,都从不同层面和侧面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二、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严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从理论层次上来看,它是一个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为逻辑起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和主线、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核心内容和行动纲领、以改革和发展为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方面较完备、较成熟的科学体系。从其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重大理论成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重大理论成果,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层层深入,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产物,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而展开,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回答了一系列相关的基本问题,回答的是基本问题而不是枝节问题,是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侧面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具有理论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构成了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华民族的实际状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而形成的解决党在改革开放时期面临的发展问题和民族复兴问题的理论结晶,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拓了一个新阶段和新境界。

三、理论体系的传承性与民族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价值认同相一致,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相联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祖国统一论,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极具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课题,围绕着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展开,体现了理论本质的民族性。鲜明的民族特色还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的独特性上,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呈现的“特色”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条件和特点的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的统一。二是在理论体系的表达方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相一致。它吸收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叙述方式和论证方式,恰当地运用比喻、象征、类比和数字化等形式,使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理论转化为中国人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其科学性得到有效表达。例如,“实事求是”、“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国两制”、“与时俱进”、“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老祖宗,新境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四个全面”、“五大理念”等等,这一系列表达方式既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又增强了理论体系的亲近感和亲切感,使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便于人民大众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

四、理论体系上的实践性和示范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理论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具体体现。当然,实践标准是辩证的,要从实践的长期性、全局性和发展性上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是其重要特征。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同时又指导实践,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要靠实践来检验。中国改革开放近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面旗帜指引的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中国改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它包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模式以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模式。其实质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出的一条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文明在当代发展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方面,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与西方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它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理念,不仅给世界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里程碑,对丰富和发展人类思想理论宝库作出了突出贡献。历史在不断前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无止境,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将不断深化。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继续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规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