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喻视角看习主席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

2016-02-25芦晓莉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布鲁日中欧隐喻

芦晓莉

【摘要】传统意义上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近些年来却常出现在政治演讲中。政治演讲又是演讲者为了表达政治意图,期望自己的观点被支持的一种形式。而隐喻的运用则能达到激发大众情感、引起大众共鸣、引导大众政治倾向的目的。本文以2014年习主席访欧期间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为例,旨在从认识语言学的视角来探究隐喻在演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表法出主席对中欧未来共同发展的希冀。

【关键词】认知 隐喻 习主席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逐渐被看成一种思维推理的认知工具,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对其展开研究。Lakoff认为隐喻不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人类心智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演讲是中西政论文体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治家们或演讲者通常希望通过演讲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演讲中的一些政治术语对听众来说是较为陌生和抽象的。为了让听众更易接受想表达的政治观点,形成共同的意识形态,演讲者必须将抽象的政治概念以一种更易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通常他们会采用隐喻的表法方式。而事实证明,隐喻的使用能使演讲内容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本人试图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从隐喻的视角对2014年4月习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进行分析,旨在说明隐喻在政治性演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隐喻

1.隐喻的概念。束定芳认为,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Lakoff和Johnson最早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诠释,他们认为隐喻不再是修辞手段,而是语言的存在形式,是“人们对抽象范畴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根植于人们的抽象思维中。人们常用较简单、具体、熟悉的概念来表达相对复杂、抽象、陌生的概念。如:时间是金钱,爱情是旅行。

2.隐喻的机制。隐喻包含两个认知域:目标域(target domain)和源域(source domain),常以“目标域是源域”的形式出现,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正是这种相似性使得人们能够以源域的经验来表达出目标域的经验,隐喻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如“Time is money”,人们就用“金钱”这种具体的概念来认知和理解较抽象的“时间”概念,并形成映射关系。一个与此类似的隐喻是“You are wasting my time”,这里就用浪费金钱的方式来表达浪费时间,以此衡量出时间的价值。

3.隐喻的功能。通常,人们使用隐喻能渗透出自己的社会认知和意识形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隐喻被广泛应用在诸如广告、政治、经济等领域,能够使较为抽象陌生的概念更易被人接受和理解。隐喻往往具备以下功能,如:使话语更加形象生动,增加感染力;衔接话语,构建和连贯语篇;激发观众情感,达到一定共鸣,等等。

三、习主席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中的隐喻

2014年4月,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的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了重要演讲,旨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习主席的演讲总有一种力量让人为之感动。演讲稿首先谈到欧亚学院的历史由来,然后借此机会向欧洲人民谈谈了中国的历史和今天,最后,也是重点部分,表达了双方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强烈希望和决心,希望中欧共同展望美好未来。

而作为人类认知方式的隐喻贯穿于整篇演讲稿中,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隐喻是“桥”。习主席说:“在弗拉芒语中,布鲁日就是桥的意思。桥不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时也是沟通、理解、友谊的象征。我这次欧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我们要建设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我们要建设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我们要建设改革进步之桥,把中欧两大改革进程连接起来”以及“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

演讲中的这个“桥”,并不是指真实存在的亚欧大陆桥,而是一种隐喻的说法。由于桥可能是出现在旅行当中的一个地点,所以演讲中有关“桥”的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旅行隐喻(journey metaphor)。旅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经历,一种体验,是可以感知的。一次旅行总是有始有终的,正如桥有桥头和桥尾;旅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困难或险境,但无论过程是何等的艰辛,旅行者都会选择迎难而上。正如一辆汽车途经一座桥,桥的中部恰巧被前方掉落的一块大石头挡住,但目的地就在前方,司机只好下车想办法挪开障碍物,继续驾驶前行。司机开车从桥头到桥尾,就像旅行中的旅行者,穿越于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一样。中欧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亦是如此,尽管交流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但只要尽力克服这些障碍终将达到目的。习主席用“桥”这个生动形象的概念来鼓励中欧双方人民,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要畏惧艰难困苦,双方应该一道努力,尽早把蓝图变成现实,让未来10年的中欧关系更加美好。隐喻的切当使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听众的理解力,用桥来加强沟通,很明显极具说服力。演讲中还有一些有关旅行隐喻的例子,如,“中国和欧盟都在经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改革进程,都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国家是不会走路的,这里的“路”也是旅行隐喻的表达。

在向欧洲人民谈及中国时,也有隐喻的运用。如:“作为有着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可理解成与人有关的人体隐喻。将中国比作“母亲”,这个形象给人温暖,安全和可靠的感觉,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欧方对中方的信任。

接着,习主席提倡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促使双方经济共同发展,这里涉及的有商业隐喻。商业隐喻在政治演讲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活动。而战争自人类开始以来就从未间断过,主席在开篇谈论欧洲学院诞生背景时说:“欧洲学院诞生于二战结束之后,是人们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产物。人类历史总是伴随着战争魔咒”。这里运用了战争隐喻,使欧洲人民切身体会到和平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商业隐喻和战争隐喻的混合使用,使得主席的演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增强了欧洲人民为创造美好未来的凝聚力。

习主席还说,“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里出现了动物隐喻,把改革中遇到的困难比作“骨头”,而发起改革的人则是敢于尝试挑战的啃这块“硬骨头”的动物。这个隐喻形象生动,足以彰显出改革的力度和决策者勇于挑战的精神。

另外,世界是多项度发展的,世界历史更不是单线式前进的。习主席引用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旨在说明“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的话不仅会水土不服,而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道理。这个典故运用了方位隐喻,“南”和“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方向,而是用来说明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情况则不同,切勿生搬硬套他人经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小结

人类的思维大部分是隐喻的,体现在日常交际、书面表达以及政治演说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视角对习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进行分析来解读语篇连贯。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习主席演讲中的隐喻,充满说服力,使整场演讲十分精彩,既增强了中欧双方团结一致的信心,又达到了习主席访欧的政治意图,即加强中欧双方各方面的交往,促进共同繁荣进步。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梁艺.从隐喻视角分析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猜你喜欢

布鲁日中欧隐喻
爱的隐喻
比利时 布鲁日 塑料鲸鱼
比利时·布鲁日历史中心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建筑师行迹中欧
布鲁日,凝固时光的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