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现象的对比分析

2016-02-25闫绒利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通俗英汉形容词

闫绒利

【摘要】本文以语法隐喻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表现形式在英汉两种语言的通俗科技语篇中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经过分析发现,这种表象是由两种语言的文化、意念结构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决定的。研究旨在为语法隐喻的语篇构建功能和英汉通俗科技语篇的翻译等问题的产生实际意义。

【关键词】科技语隐喻 英汉对比

传统的隐喻研究大多把隐喻看成词汇层面的现象,如修辞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则从全新的语法角度出发,将隐喻视作一种同时涉及词汇、语法层面的词汇语法现象,认为它属于语法隐喻范畴。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语法隐喻广泛存在于书面语言中,尤其是科技语篇中。但韩礼德的研究指出,在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最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名词化。本文旨在探讨英文通俗科技语篇中除名词化外其它形式的语法隐喻应用情况及语法隐喻在该类中文语篇中的体现,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语法隐喻的分类

在理论构建之初,对于语法隐喻的内部分类,韩礼德并未进行论述。通过系统功能语法的研究角度,他认为语法隐喻可以根据概念元功能和人际元功能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大次类:概念隐喻主要通过非一致式及物性结构来体现经验意义,名词或名物化成分体现过程;人际隐喻主要通过非一致式语气结构和情态成分来体现人际意义。后来,韩礼德从语义和语法之间交叉耦合的层面把语法隐喻概括为基于级和类型转换的13种隐喻式转换,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其中类型(1)、(2)、(3)、(4)是由性质、过程、环境成分、连接成分分别向实体转换,其语法形式依次是:形容词向名词转换、动词向名词转换、介词转换为名词、连词转换为名词,即名词化现象;类型(5)、(6)、(7)分别是由过程、环境成分、连接成分向性质转换,其语法形式依序表现为:动词、时态和情态成分转化为形容词、介词词组转化为形容词、连词转化为形容词,即形容词化现象;类型(8)、(9)是由环境成分、连接成分分别向过程转换,在语法形式上表现为某些介词转化为动词、连词转化为动词,即动词化;类型(10)是从连接成分向环境成分转化,其语法形式是连词转化为介词;类型(11)、(12)是从无人称形式分别向实体和过程转换;类型(13)则从实体向扩展成分转换,即名词被用作修饰性扩充成分。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作举例说明。

二、语法隐喻在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的应用及比较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取《New Scientist》精彩文摘及《中国科技网》中各15篇涉及不同方面的通俗科技语篇,把收集到的每篇语篇划分为小句单位(只要其中存在动词即为一个小句)进行标注。在此基础上,根据韩礼德提出的13 种语法隐喻类型对句子中出现的语法隐喻类型加以辨识并作出统计分析,以发现每种类型的语法隐喻在其所属篇章及该语言类别的篇章中的出现比例。研究发现,汉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不比英语中少(C 77.7% E 73.8%),类型(1)、(2)、(5)、(6)(11)、(13)都同时存在于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其中(1)(E 10% C 6.8%) 、(2)(E 22.6% C 18.3%)、(5)(E 12.2% C 19.7%)、(13)(E 16.7% C 29.3%)所占比率较高,即尽管比例不同,名词化、形容词化和名词被用作修饰性扩充成分的高频率出现为其共同特征,而且名词化(E 33.8% C 27%,type 13也可被规为名词化)是该类语篇中语法隐喻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形容词化也是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E 13.4% C 21.4%),尤其是在汉语语篇中。不同之处在于:英语通俗科技语篇还出现了类型(9)(0.2% )、(12)(9.7%),但动词化的数量远远不及名词化和形容词化明显(此处未提到的类型(3)、(4)、(7)、(8)(10)都不曾出现在英汉通俗科技语篇抽样中)。经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同样存在人际关系隐喻,可是数量很少(E 1.5% C 0.5%),这是由科技语篇的特性即其客观性决定的;尽管如此,这种文体还是允许人际关系隐喻存在的。

三、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语法隐喻异同现象分析

语法隐喻名词化结构大量存在于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是由科技语篇和名词化的特性共同决定的。科技语篇通常描述客观事实、论述客观真理或说明操作步骤,表现出较强的客观性、逻辑性,要求词汇密度高、语言简洁及语法结构简单;而名词化既可减少句子或成分的出现,又能包容大量的信息,还可避免提及无关紧要的施动者,进而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上,使行文更加严肃客观、表达更加清晰具体。另一类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法隐喻现象即是形容词化。因为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涉及到事物性质的表达,无论在英语语篇还是汉语语篇中形容词化都可以使表达更具体化、简明化及客观化,以满足科技文本的特征需求。这里所表现的共性说明其在两种语篇生成和构建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语篇特性对语言结构的决定作用。

形容词化结构则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所有这些差异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文化、意念结构和表达形式上的不同。其语篇结构紧奏,语义严谨;相反,汉语文化关注个人情感、其直觉和经验,人们思维活跃、细腻,因此语言表达多用主动语态,句子常常可以没有主语,强调句子的平衡性和对称美,倾向使用前置修饰语、动词和小句,而且汉语在语篇结构上注重语义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四、结束语

通过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在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则与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及特异性等深层次方面的原因密切相关。尽管具有局限性,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讨语法隐喻的语篇构建功能和英汉通俗科技语篇的翻译产生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国.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在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映射[J].经济导刊,2009,(23):35-37.

【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2013年专项科研基金硕士引进项目“英汉通俗科技语篇中的隐喻:对比与翻译” (项目编号13XSYK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通俗英汉形容词
Sumo Wrestling
TAKE FIVE
Comparative Adjectives (形容词比较级)
小说的通俗
组工干部之歌(民族通俗版)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A Study of Oliver Tw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Deviation
功能对等论在英汉宣传语中的体现
形容词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