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与隐喻象似性

2016-02-25王丹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期

王丹

【摘要】“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是一种新现象,象似研究的历史已久,但关于隐喻象似性的研究很少,本文把“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与隐喻象似性结合起来,主要通过探讨该结构的隐喻象似解释及其功能,来说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合理性。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 隐喻象似

一、关于“程度副词+名词”与隐喻象似性

1.“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研究现状。在汉语语法中,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而不用来修饰名词。但近些年来,“很女人”“很现实”“很阿Q”这类“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言语现象越来越流行,并广泛地传播开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言语现象并作了相关研究。桂诗春从“使用语言的策略性行为”的角度出发,对“程度副词+名词”现象作解释;张谊生从“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的角度探讨“程度副词+名词”现象;储泽祥、刘街生从“细节显现”这个概念出发,说明“程度副词+名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语用价值;鲜丽霞认为“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潜语言的显性化现象;山述兰认为“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修辞现象等等。

综观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期研究中,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刚兴起时有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病句不合传统语法规范的,继而作慎重分析、解释这种现象;而现在的研究大多是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从各方面探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存在的理据和内部所隐藏的规律。

本文要讨论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程度副词一般是表示程度深的,比如很、挺、十分、非常、太、最、顶、更等,这一结构中的名词按前人研究主要有抽象名词(现代、当代、新潮、传统、诗意、文化、青春等);普通名词(男人、汉子、女人、淑女、儿童、学者、书生、英雄、农民等);专有名词(雷锋、阿Q、葛朗台、祥林嫂、林黛玉、猪八戒、中国、香港、美国等)。

2.关于隐喻象似性。皮尔斯根据符号和它们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把符号分为三类: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这三类符号中,象似符在语言学家们引起的关注最多。一个象似符,是通过表征物和对象之间的相似点来代表它的对象的符号。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象似符,只要它可以被潜在地解释为何另外一个事物相似并因此能够被解释为代表另外这个事物。皮尔斯根据象似符的抽象程度及各种相似特征所占成分的多少,把象似符分成三类:肖像(image)、图表(diagram)和隐喻(metaphor)。在三类象似符中,隐喻的抽象程度最高。和肖像及图表不一样,除了表征物和对象以外,隐喻还涉及到另外一个事物。这一另外事物,不是表征物的对象,而是另外由表征物代表,旨在用来表明在表征物和对象之间存在一个类似之处。表征物的代表性特征,不是在其本身中明显可见,而是从隐喻指向的相似关系来理解。

Cuypere在对象似性进行论述时,认为真正的象似性并不仅仅只是指相似性,而是在象似基础上附加额外含义。他认为隐喻的象似基础在于实物之间第一范畴的相似性,而不是能指与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两物之间存在相似性才促使他们使用同一个符号来表示。比如说脚(foot)是身体最底端的部分,对比山最底端的部分,由于两物间存在第一范畴相似性(最底端部分),所以有山脚这一隐喻象似的表达。因此,Cuypere认为隐喻象似性的象似基础在于语义范畴相似,本文所讨论的隐喻象似性正是基于此观点。

总的说来,隐喻象似性实际上是图表象似性在语法中的体现,因为隐喻涉及从一个认知域到另外一个认知域的映射,比如从经验认知域(时间和空间)到形式认知域(语法的),或者从概念(认知的)认知域到语言认知域。许多研究者论证,语法本质上具有隐喻性,语法标志往往是实词虚化(即语法化)的结果。而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带有隐喻性的语法标志正是名词语法化的结果。

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隐喻象似性探析

一般说来,名词除了具有直接反映、概括客观事物本质的理性义之外,还有一系列附加于理性义的意义和色彩,比如语体义、评价义、搭配义、内涵义、内部形式义等。其中内涵义是指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委婉含蓄的主观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特征的主观态度和评价,具有不稳定、可增减、要在具体语境中方能显示的特点。具体地讲,名词一般都是指称人和事物的,而人和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比如人的外貌、秉性、习惯、性别、经历、籍贯、声誉等等,物的性质、形状、功效、历史、影响等等,都具有各自的特征。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在具体语境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联想,激发人们产生多方面的想象,这就使得名词得以在客观的理性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主观的丰富多样的内涵义。

一般情况下,人们使用名词主要是使用其理性义,发挥其指称功能。但在特定的场合,人们为了交际和表达的语用需要,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可以使名词的功能性状化,使用其内涵义。这种表义功能的转变,在印欧语言中,一般都是通过附加后缀使名词转变为相应的形容词,并充当各种表述成分来实现的。但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要想使名词的指称功能性状化,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名词前面附加程度副词,并且让这种副名结构充当谓语、述语或状语、补语、定语等表述成分或修饰成分。这样,以名词的性状化为基础的副名结构就形成了。进入“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的名词多具有性状意义,这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深化的结果。

例如:

A1. 小白,你今天穿得很小芳啊!(小芳是我大学同学,穿着搭配常常不合时宜)

A2. 我喜欢比较阳光的男生。(《相约星期六》)

如前所述,大多名词除了有反映、概括客观事物本质的理性义之外,还有一系列附加于理性义的意义和色彩,隐含在理性义之中、区别于其他名词的根本属性,我们称之为名词的“性状特征(亦称潜性义),程度副词后面的名词本身内含有性状意义,这样前面的程度副词激活了名词的性状义成分,并使该意义凸现出来,也就是说词内的部分意义与该凸现意义相似,名词词义的凸现建立在一定社会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潜性义的确定,除了各词本身固有的理性义之外,还必须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甚至包括读者和听话人本人的生活阅历和背景知识。比如A2中,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相当于“我喜欢比较像阳光一样有活力的男生”,这样就将相似性直接以语言的形式表露出来。但“很+名词”的句式并没有直接显示其相似性,要理解这个句式的意义必须从名词中提取其特征,并判断其是否可以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形成相似性。但副词修饰的名词本身具有多种特征,而相似性提取的只是其中之一。比如A1中,要理解该句的内涵义,关键在于从专名“小芳”中提取特征“经常穿着搭配不合时宜”,从而判断其与小白之间形成相似性。也就是说,“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内涵义的确定除了名词本身固有的理性义之外,还有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或背景知识。

从以上例子发现,“副词+名词”结构是整体用来修饰句中另一个名词性成分的。广义地看,可说是以名来修饰名,将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联系在一起,将一个对象的特性施加于另一个对象,使两个对象由于对举而互相发生影响。也就是两个认知域之间,通过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从而发生联系。这就是隐喻的机制。从以上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义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程度副词+名词”意义存在的基础在于名词在客观的理性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主观的丰富多样的内涵义。其中理性义对应Cuypere象似性理论的“象似基础”,而内涵义则对应其象似性理论的“附加含义”。因此,“程度副词+名词”的短语结构,是在该短语修饰的对象和短语中的名词间建立一种隐喻关系,该结构是隐喻象似的。

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隐喻象似性功能

从语言规范看,究竟哪些名词前可以加副词性状化,还在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程度副词+名词”这一表达方式多少弥补了汉语名词缺乏性状化手段的缺陷,从隐喻象似的角度看,它具有多方面的隐喻象似功能。

第一,语言表达更多内涵。隐喻象似性存在的基础在于相似的“象似基础”附加额外含义。由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整体用来修饰另一个名词性成分,因此,使用一个对象来修饰另一个对象时,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大大增加信息含量。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结构中的名词,其本身所蕴涵的性状特征是丰富的,如“特绅士”一词,“绅士”有“谈吐不凡、举止文明、气质高雅”等内涵,如果替换成相应的形容词,一般很难将其概括完整,即使能够勉强概括完整,也显得罗嗦繁复。

第二,语言表达更经济准确。语言的表达运用,同样必须坚持经济性的原则,即用最少的词语,表达最为丰富的内涵。比如说“她很女人”,将”她”与名词“女人”对举,读者脑中首先将其想象成一个与女人相似的个体而形成“象似基础”,再通过挖掘“女人”的内涵义而发现其蕴含的“隐喻象似性”。“很女人”一词远比“很温柔,很善良,很贤惠,很勤快” 所要表达的语义更深刻,而且从形式上看,前者比后者更简洁,用最少的言语传达出最丰富的内容,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第三,语言表达更新奇生动而含蓄。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可以说是对“语言陌生化阅读效果的自觉追求,是对自动化语言,即那种积久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的一种挑战。因为新奇而反常的创新语言,突破常规的搭配方式,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形成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效果。”这种陌生化的效果,既有形象新奇的一面,还能化抽象为形象,增强语言表现力。例如:他很葛朗台。“很葛朗台”不仅能让人明白他是吝啬的,而且能把他的吝啬与“葛朗台”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化抽象的吝啬为形象的吝啬,既生动又含蓄,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同时人们在理解时不仅能通过葛朗台联想到他的吝啬,而且还会联想到他的自私、贪婪、虚伪、不近人情等。“很葛朗台”这一新奇的“副词+名词”结构远比“很吝啬”这一传统的“副词+形容词”结构表达更生动形象。

四、结语

对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学术界仍然还有很多争议。本文主要阐述了该结构中名词存在的理性义和内涵义,从隐喻象似的角度解释“程度副词+名词”存在的认知基础及其功能,其前提是承认“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在该结构中对象和属性互相形成了例示关系,即名词所指的对象可以通过属性加以具体化,一种属性也可以通过对象加以具体化,再通过相似的属性将不同的对象加以对照形成隐喻象似。这样,“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得到了一般性解释。

参考文献:

[1]Peirce,Charles S.Logic and semicotic:Theory of signs[A].In J.Buchler(ed.).Philosophical writings[C].New York:Dover, 1955/1902:98-119.

[2]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 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