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及对郑州空港经济发展的启迪

2016-02-25井辉

对外经贸实务 2016年1期
关键词:空港经济区郑州

井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枢纽机场为中心的空港经济区在世界各国迅速兴起,以航空物流为核心的空港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并成为城市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郑州空港经济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空港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先行区,其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通过对世界主要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和经验的总结分析,结合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提出加快郑州航空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这对促进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主要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模式

空港经济(通常也称“临空经济”),是指以大型航空枢纽机场为依托、以航空货运客运为核心的多种产业的集合体。空港经济区则是指围绕枢纽机场、以空港经济为主体、具备多种功能的经济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很容易使技术、资本、信息和人力资源等在枢纽机场周边聚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和产业集群。空港经济区的区位及产业的航空依附性特点,使得产业选择成为世界各国枢纽机场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航空物流业为主的“孟菲斯模式”

孟菲斯国际机场所在地孟菲斯市聚集了美国五家一级铁路公司,拥有美国第四大内河港,多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优越的交通条件使孟菲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物流基地,吸引了不计其数的公司来此驻扎,形成了世界闻名的、以航空物流业为主的“孟菲斯模式”。

孟菲斯空港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上,充分利用其全球运输网络优势,在空港的东部发展高科技产业走廊,西部发展信息及通讯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及相关的科研教育设施。机场周边还融合有科研、加工及制造、仓储、物流及商务等众多产业。世界上最大的航空物流企业联邦快递(Fedex)总部设在孟菲斯,联合包裹服务(UPS)、敦豪快运(DHL)也都在此设有分支机构。2014年,孟菲斯机场货运吞吐量为425多万吨,航空相关业务占孟菲斯经济和就业的95%以上,孟菲斯地区超过一半的商业活动与机场相关。

孟菲斯国际机场是典型的航空物流产业驱动空港经济区发展的模式,它依托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多式联运,通过诸如联邦快递等核心物流企业,在机场周围形成以物流为核心的产业园区,从而带动了空港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二)物流商务并重的“法兰克福模式”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德国最大的国际机场,也是欧洲重要的航空客运和航空物流中转中心,不但北欧的很多航班要经此地转机,而且物流、信息流等也都要在此中转。为此,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建设有物流园区和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能确保德国制造的产品通过航空运输及时派送到世界各地,由此形成了以物流商务产业并重发展的“法兰克福模式”。

为发展航空物流与运输业,法兰克福国际机场首先积极做大航空客运市场,以航空客运带动航空物流和航空运输的发展,并努力满足诸如汉莎航空等在内的大型航空公司的发展需求,为其建设更宽阔的滑行道、机坪空间等。2014年,法兰克福机场以旅客吞吐量5300万人次成为欧洲第三大繁忙机场、全球第七大繁忙机场,并以213万吨的货运吞吐量列欧洲机场第一名。目前,机场拥有129家航空公司飞往112个国家304个机场的定期航班,拥有29家航空货运公司飞往44个国家88个机场的货运航班。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附近有500多家企业,超过6万人在此就业,年均超过1500万人的观光客和3500万具有购买力的消费群体生活在周边。为此,在做大航空物流运输产业的同时,空港经济区也不断开发商务产业,已经规划在占地35公顷的生态绿地中建设贸易中心、会展中心等,形成了典型的物流商务并重的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模式。

(三)休闲旅游业为主的“仁川模式”

仁川国际机场创建于2001年,位于韩国永宗和龙游两岛之间60平方公里的人工填海地上,是韩亚、大韩航空的基地,天合联盟的东北亚枢纽。仁川空港由松岛、青萝和永宗三个岛屿组成,独特的空港位置塑造了以休闲旅游业为主的“仁川模式”。

仁川空港经济区内,松岛以国际商务、研发、教育、文化、居住等功能为特色,目的是把其打造成韩国最大的尖端商务城市。青萝重点建设外籍员工居住区,及相应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永宗岛是机场枢纽所在地,在发展航空物流的基础上,结合海水环绕的优越环境,重点开发休闲、旅游产业;同时,为了增加航空货运服务功能,建立了近300万平方米的自贸区,吸引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和企业进驻。2014年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货物吞吐量256万吨,货运量全球第四、亚洲第三。

当前,仁川国际机场制定了“五角空港”的发展策略,把未来的机场定位为集“航空港、海港、信息港、商业港、休闲港”等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港口,并希望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及一流服务的提供将机场建设成为东北亚的枢纽港。

(四)产业多元化综合的“史基浦模式”

史基浦机场位于阿姆斯特丹城西南部,是荷兰皇家航空、法荷航空等的基地,同时也是史基浦火车站所在地,拥有近300个直航目的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史基浦机场树立了汇聚人流、物流、展览、观光以及娱乐商贸一体化“国际空港城”的形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多元综合的“史基浦模式”。

史基浦机场是欧洲物流集散中心,机场周边建有20多个产业园区,吸引了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建立分支总部或机构,并有数千家各种类型的企业入驻,包括联合包裹服务(UPS)、敦豪快运(DHL)、联邦快递(FedEx)、TNT快递、日本通运(Nippon Express)、嘉里物流(Kerry Logistics)等。机场地区的物流规划核心是“多式联运”,推广ACT战略(Amsterdam Connecting Trade),即“阿姆斯特丹连接贸易”。波音公司在机场地区建立了欧洲零部件中心,每年有7万多件零部件通过这里运往欧洲大陆,机场地区作为多式联运的枢纽为其提供了最重要的保障。

史基浦机场商务区也被誉为“欧洲商业界的神经中枢”。优利系统、三菱BMC软件等都在此设有区域总部、供销及研发中心等。机场的零售业也闻名全球,史基浦机场的商贸经营理念是“都市有什么,机场就有什么”。同时,机场的房地产业也吸引了大量企业和商务休闲酒店入驻,并建有酒店、高尔夫球场等休闲娱乐设施。2007年9月,史基浦机场与中国Chinamex等企业签订协议,规划兴建容纳1500家中国企业的中国贸易展览中心。此外,机场周边还建设有多个产业园,重点发展IT、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形成了典型的产业多元化、综合性发展模式。

(五)工业园区为主的“北京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企业自发聚集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周边区域,利用机场附近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郊区相对低廉的成本优势,构成了北京空港经济区最初的经济单元。1993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顺义政府围绕机场规划了林河经济开发区,并提出“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大力发展空港口岸经济”的思路;1994年,在机场西侧规划空港经济区;2000年,在紧邻机场西侧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

2001年,机场旅客量突破2000万人次,顺义政府又提出“空港国际化、全区空港化、发展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并于2002年提出了建设空港物流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的规划,空港经济发展体系和产业布局初步形成。2004年,旅客量突破3000万人次,当地政府又提出“依托机场、服务机场、发展临空经济”工作思路。2006年,北京市明确提出开发建设临空经济区,并将其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2007年,旅客量突破5000万人次,政府又提出“进一步壮大和巩固临空经济”的工作思路。2008年7月,全国第一家直接依托空港口岸设立的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准。

目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逐渐形成了“一廊(温榆河生态走廊和机场南侧市政用地周边防护绿带构成的绿化生态走廊)、二带(机场两侧的两条规划建设控制带)、三园(空港工业园、物流加工产业园、机场配套产业园)、四区(临空商务核心区、临空商务拓展区、保税物流中心区和温榆河居住区)”的产业布局结构,形成了以现代物流、现代制造、航空、高新技术、会展等为代表的空港经济区产业园区集群。

二、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所在地郑州市是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位于中国中部,铁路公路等陆路交通发达,且在地理位置上承启东南,连贯南北,在空间上地域开阔、航空条件好,综合交通便利,适宜开展联程联运,再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商贸基础,具有发展航空客运和航空物流运输业的独特优势。

河南目前铁路通车里程达4800多公里,郑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城市,随着郑万(郑州-重庆)高铁的开工建设和郑合(郑州-合肥)高铁的获批立项,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铁路网正逐步形成。此外,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5800多公里,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郑州是国家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交汇节点,长期以来承担着全国客货运输集疏中转的重要任务,素有“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美誉。国际航空发展实践表明,如果运输距离1000公里范围之内,陆路成本(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相对较低,而民航按照平均每小时700公里的速度计算的话,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半径为1000公里(约1.5小时的航程)的范围,可辐射涵盖60%以上的国内主要城市和人口。

伴随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的完工和T2航站楼的投入使用,以及郑州高铁南站和机场轻轨的即将完工,以机场枢纽为核心的方便快捷、陆空零距离衔接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逐渐形成,发达的交通体系为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注定其有着国内其它机场枢纽或空港经济区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

(二)良好的产业基础

空港经济区的建设,航空运输和航空物流业是基础。郑州机场的航空货运是目前增速最快的城市,开通的航线数已达161条,其中28条为全货运航线,吸引了包括UPS联合包裹航空、卢森堡货航、阿塞拜疆丝绸之路西部航空、俄罗斯空桥等在内的多家知名国际航空公司的入驻,航空货运网络已覆盖全球,郑州机场已经成为亚太航空运输的物流中心。

空港经济区的发展,也依托于大量的航空偏好性产业在枢纽机场周边的聚集。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在此方面已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富士康郑州科技园为核心,已逐步形成了以酷派手机产业园、中移动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2014年,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实现智能手机产量1.43亿部。2015年1-8月,智能手机产量达1.1亿部,同比增长22.1%,实现产值1082亿元,同比增长33.7%,约占全球智能手机供货量的八分之一。其中,非苹果手机产量为3869万部。目前,航空港区已引进手机整机及配套企业119家,已形成了强大的智能手机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

(三)丰富的人力资源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2000万,每年向省外输出劳动力超过千万,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回流,这部分富余劳动力将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来源。同时,河南劳动力成本低廉,尤其是在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些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河南拥有129所普通本专科高校,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27万,他们接受过系统的训练,可塑性强,而且随着空港经济区的发展,许多高校也开始转变办学思路,围绕空港经济区的产业需求培养人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学毕业生将为空港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支持。

空港经济区的发展也离不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虽然河南这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但随着“中国郑州航空港区引智试验区”的成立,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聘请了“航空大都市模型”的创立者卡萨达为首席顾问。同时,为促进生物医药和金融业发展,已聘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丹为生物医药产业顾问、汤晓东为金融业顾问。2014年发布的《关于建设郑州航空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若干意见(试行)》也提出,将从股权期权激励、创业成果孵化、住房保障等方面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和政策优惠。

充足的劳动力,再加上一批行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吸引众多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和物流企业入住,并助力郑州空港经济区飞速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是指利用集装箱技术、采用两种及以上的交通工具(海、陆、空),实现货物的连贯运输的一种新物流组织方式,它打破了过去单一交通工具运输方式的局限性,能够大大提升物流运输的效率,并降低货物的时间和物流成本。当然,多式联运的开展必须依赖于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以能够实现货物的无缝衔接。随着郑州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通达全国主要城市和欧、美、亚的航线网络的日趋形成,郑州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日益凸显出来,这为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发展多式联运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

为此,郑州空港经济区要加快建设一体化运输枢纽的步伐,构建设施先进、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航空货运集输系统,形成以郑州机场为核心,辐射八方的铁路、公路航运网络;还要尽快建立集合航空、铁路、公路三个系统的统一管理部门,减少多头管理的弊端,为构建便捷、顺畅的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奠定基础。

(二)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航空偏好型产业

郑州航空港经济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依托河南的物流运输、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和电子电器等产业发展基础,正以航空货运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航空偏好型产业。

郑州综合立体化交通的快速发展,空港经济区航空物流业已经开始聚积。UPS、顺丰、普洛斯、中国邮政等近50家大型企业已经入驻;澳洲活牛、三弦集团等8个冷链物流项目和DHL等4个航空物流项目的即将入驻。然而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物流业与国际知名空港经济区——如孟菲斯、法兰克福、史基浦等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郑州空港经济区应继续加强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的合作,建设物流园区,引入更多的国内和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在此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形成产业聚集优势。同时,应结合郑州以及河南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农产品等特色航空运输物流产业。

航空制造产业是最具科技含量而我国又尚未全面涉足的高端产业,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应以河南的装备制造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世界航空产业转移这一有利时机,积极承接航空制造业的转移,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是与国外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利用河南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优势,逐步引进和发展航空维修业,并利用产业转移机会积极承接发展航空制造业;同时,引导和鼓励本地航空制造类企业(如新航集团、郑飞集团等)进入空港经济区,并提倡航空偏好型的电子电器和装备制造业在空港经济区投资设厂;积极发展与航空维修和航空制造相关的新兴材料产业,把郑州航空港经济区建设成为航空制造业产业基地。

(三)融合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

航空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其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这是由于不论是高端的航空航材制造业,还是航空设备维修业的发展,都需要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保障,而且航空客运和航空物流本身就是服务业的最直接的体现。此外,由于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枢纽机场周边的汇集,本身也为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郑州空港经济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传统产业基础,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建设和完善会展基础设施,以便能够定期举办全球性的通用航展、航材设备展会、航空技术发展论坛、航空偏好型产业博览会等,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高端航空展会、论坛或博览会品牌。要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为基础,以自贸区的申报和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贸易业务,建设全国重要的跨境物品采购集散中心。要依托郑州的区位优势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与航空经济相关的航运保险、金融租赁、贸易融资和离岸金融等业务。▲

参考文献:

[1]Weisbrod, G. E., Reed, J. S. & Neuwirh, R. M. Airport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C]. PTRC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ference, Manchester England, 1993.

[2]  卢瑞,赵振杰,郭海芳.现实基础助推梦想起飞[N].河南日报,2013-04-11.

[3]  王文龙.世界航空工业的产业转移趋势与我国承接措施[J].现代经济探讨,2008(6):61-63.

猜你喜欢

空港经济区郑州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乘世界空港东风,聚湾区枢纽动能!未来空港新经济发展高峰论坛
广州空港经济,乘“机”起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梦启郑州
从“中国制帽之乡”到空港小镇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