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国际化,积极打造风能高级专业人才教育基地

2016-02-25吴学丽赵雨晴黄栋

风能 2016年12期
关键词:欧方风能中欧

文 | 吴学丽,赵雨晴,黄栋

依托国际化,积极打造风能高级专业人才教育基地

文 | 吴学丽,赵雨晴,黄栋

近年来,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压力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对新能源发展的国际合作及相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2012 年3月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导并与欧洲六所大学联合运作的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应运而生,这是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法学院之后,由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共同发起建立的第三所中欧合作办学机构。该学院主要面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高级技术人才学位教育,同时依托该校雄厚的理工科基础,与欧方一起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经过几年的发展,学院在包括风能在内的教学和科研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及欧洲同行之间获得了较好的声誉。

高端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对现有风能人才教育培养结构进行分析,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定位,即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应培养可以胜任和清洁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高级工程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具有较强的研究、决策、规划和实施能力,以实现对国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现有人才结构的有益补充。

根据学院的培养方案,该院所培养的研究生应具备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中国和欧洲的能源政策和法规,并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方向中选择一个方向开展较深入研究,了解该领域国内外的科学和技术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相关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

严格的全英文教学模式

在中欧合作教学的平台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学院实行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学院目前已开设24门课程,其中,中方课程7门、欧方课程17门,授课教师均严格实行全英语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而且考试也以英文形式答卷,欧方学位论文也用英文书写、答辩。另外,学院每年招收约10%的国际学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牛津大学、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巴黎高科等多所著名国际大学,所有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授课,实行全英文交流。

顶尖的师资力量配备

依托中欧可再生能源国际教育合作的平台,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师资来源,在风能教学方面,形成了顶尖的师资力量配备。包括欧方和中方50多位教授、副教授及讲师,中方师资主要来自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流体力学方面)、机械学院(装备制造方面)和电气学院(风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并网方面)。欧方师资均来自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雅典国家技术大学在整个欧洲的风能教育与研究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由于风能领域的所有欧方师资都来自该学校,所以风能方向的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完整性。

来自希腊雅典国家技术大学的老师在教学上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譬如每门课程,都是两位老师共同负责,两位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一位老师教学的同时,另一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听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开放活泼。

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欧合作的教育背景下,学院借鉴欧方教育理念,形成了“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中方的硕士、博士培养理念是实现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专而精”,这样带来的一个不足就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而欧方教师鼓励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倡学生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因此,学院结合中方教育的科研性和欧方教育的学科性,形成了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第一学期主要学习校公共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可再生能源概论、理论基础、政策和管理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能源效率、电力基础等,实现学生对新能源领域的全面了解;第二学期,学生在全面了解专业的基础上,从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继续进行高级课程的学习(如选择风能方向,将学习风能高级课程“风能技术”),学院要求学生所选方向的相关基础课程成绩必须达标。

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学院的国际背景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与国外交流接触的机会,在此过程中,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学生在与欧方教师的课堂互动中,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最新动态,通过参与欧方老师的课题研究,利用欧方的资源、借助欧方的视野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与留学生同堂教学、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同样可以扩宽视野、取人之长;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体验国外的科研氛围,学院开展了“游学一周”活动,学生在与欧洲优秀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习成长。

充分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中欧合作教育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习机会,学生既可选择在中方也可选择在欧方的公司、研究机构或高校实验室进行实习。虽欧方所提供岗位有限,但总的来说,每年到欧方学习、实习的比例可以达到35%,实习期间的生活费用由欧方学校提供。赴欧实习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6+6”模式,即前6个月到欧方大学听课学习,学习阶段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学生将在欧方所提供的岗位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实习。第二种方式是先在国内进行研究,然后到欧方所提供的岗位进行4—6个月实习。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具有海外交流、学习背景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更具竞争力,而且这些学生更多会选择继续读博深造。

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在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国际教育与合作方面进行着不断地努力,在2016级近百名学生中,近1/3的学生选择风能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体现出风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地位。学院今后将继续依托中欧合作交流平台,在跨文化背景下进一步磨合,在风能教学领域推陈出新,不断前进,搭建好中欧风能教育合作之桥。

猜你喜欢

欧方风能中欧
2020中欧数学奥林匹克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中欧民间大使——季波
欧盟向WTO起诉 称中国技术转让措施不符WTO规定
斯洛文尼亚:上帝宠爱的中欧人间天堂
神奇的风能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为什么风能变成电?
建筑师行迹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