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世界视阈下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华盛顿邮报》一则社论为例

2016-02-23余立祥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批评性社论语篇

杨 洋,余立祥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语篇世界视阈下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以《华盛顿邮报》一则社论为例

杨 洋,余立祥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华盛顿邮报》一则社论为研究对象,结合认知语言学语篇世界理论,从认知角度探讨读者如何构建语篇世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结果表明:该社论通过高频名词、褒贬形容词、副词和动宾结构构建中美双方相互防御、相互冲突的二元对立图式;该社论以意识形态为导向,利用大量间接引述介入读者对事物发展形势的判断和认识,从而产生偏离客观事实的亚语篇世界。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篇世界;新闻语篇;《华盛顿邮报》

新闻语篇作为“公众语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研究得到广泛重视。国内学者主要从标题、转述、翻译等角度展开新闻语篇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黄琳茵等从系统功能语法视角对英美主流英文报刊新闻标题进行研究,发现新闻标题可反映西方媒体意识形态和客观报道的相对性[1]。王新龙根据不同交际目的,分析了中文报纸新闻标题中转述言语的形式和功能[2]。韦忠生认为新闻语篇体现政治意图,在翻译过程中,为避免西方主流媒体对华负面报道,可先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适当采用变译、改译和删译的翻译策略[3]。但是,国内少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有影响力的认知模型之一,语篇世界理论对读者理解、加工语篇的认知过程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因此,本文针对国内语篇认知研究的不足,在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探讨话语动态加工过程,试图揭示读者如何在头脑中建立语篇世界,以期对语篇分析的认知研究有所启示。

1 语篇世界理论

图1 语篇世界层次结构

语篇世界理论(Text Word Theory)是在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基础上建立起来的。Werth认为读者认知世界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面[4],即话语世界(discourse world)、语篇世界(text world)和亚世界(sub-world)。话语世界是指读者根据事件发生的情景语境构建的认知世界,处于最高层次,连接作者与读者。语篇世界处于认知世界的核心层面,是读者在分析和加工语篇过程中构建的认知表征。语篇世界包括两种主要成分——“世界建构成分”和“功能推进成分”。前者利用语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物等指示成分构成事件发生背景。后者由功能推动命题(functional-advancing proposition)充当。这些命题由谓语和宾语构成,刻画动态或静态情景,以推动语篇世界随着读者理解和加工现实语篇过程而发展。两种成分互为补充,共同构建动态语篇世界。语篇世界既包括语篇原有特征,又能反映读者理解语篇过程的心理表征。语篇世界会随着现实语篇推进发生变化,产生第三层次的亚(语篇)世界,具体包含指示亚世界、态度亚世界和认识亚世界。指示亚世界随着语篇中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物等指示成分的变化而变化;态度亚世界与语篇参与者的欲望、目的和看法有关,比如欲望亚世界可通过“希望”“想”等动词提示。看法亚世界由“认为”“相信”等词暗示。目的亚世界涉及承诺、威胁、命令和请求等词语。认识亚世界是在语篇世界里处理可能性的亚世界,通常由情态动词和条件式引导。

2 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

Fairclough提出了话语分析三维模型,即语篇、互动和语境[5]。语篇指新闻报道,即新闻语篇。互动涉及读者对新闻语篇的理解和加工。语境指事件报道的社会背景和事件所发生的具体情境。这三个维度对应新闻语篇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首先,分析新闻语篇语言结构特征,包括词汇、语法、句法、篇章等。其次,语篇分析者需解读这些语言特征,并思考具备这样语言特征的语篇是否和某类意识形态意义有关,是否和事件发生背景有关。最后,分析语篇的社会功能,比如是否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集团利益或达到在大国博弈、力量权衡过程中占据上风的目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汲取批评语言学相关理论并借鉴社会符号观点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因此,语篇研究范式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帮助读者提高批判意识。

图2 Fairclough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范式

3 社论语篇世界构建和批评性话语分析

本文选取2015年5月26号《华盛顿邮报》针对中国颁布的2015年国防白皮书关于南海问题争端的一篇社论。该社论报道了中国在南海岛礁建设情况,以及中方、美方、东南亚邻国和台湾对这一问题所持立场和看法。首先在批评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描写社论词汇和句法语言特征;其次运用语篇世界理论构建语言特征与读者认知活动之间对应关系;最后通过语篇语言特征与读者认知活动关系解读新闻语篇批评话语分析。

3.1 词汇层面与语篇世界构建

Halliday认为词汇便是概念意义的语言形式[6]。新闻词汇向读者传播作者对事物或人的描述也体现了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选文本语言特征如表1、2、3所示。

高频名词体现社论表述对象,如人物、事物、事件、时间地点。从表1可以看出,事件主体是“中国”和“美国”,分别出现22次和10次,围绕焦点是“岛屿”“建设”“防御”等。高频形容词反映表述对象的基本性质和状态,在语料中反映该社论作者对表述对象的态度和认识。表2显示“军事”一词出现频率最高,共7次,即该社论反复强调岛礁建设用于军事目的。有高频形容词明显带有贬义色彩,如“extensive”“assertive”“ambitious”等。动宾结构展示事件主体的具体行为过程,体现事件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表3展示社论作者使用动宾结构描述了事件主体中国和美国的活动。前三项描述了中方“轻描南海岛屿建设”“实施海上联合演习”和“升级军事力量”;后三项则描述美方针对中方在南海的岛礁建设采取的措施,如“派遣侦察机”。总体来说,表1高频名词反映事件主体,表2高频形容词对主体进行评价,表3描述主体的活动。

表1 高频名词

表2 高频形容词

表3 描述事件动宾结构

以上词汇分类对应语篇世界里的“世界建构成分”和“功能推进成分”。高频名词中国和美国属于“世界建构成分”,构成事件主体。动宾结构对应功能推动命题,刻画动态或静态的情景。具有褒贬意义的高频形容词,如“assertive”“ambitious”进行评价性描述,赋予人或事物之间的相反特性,体现出鲜明的对立性,从而使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语篇世界,即两大利益主体互相对抗和防御的二元对立图式,如图1所示。

图3展示了《华盛顿邮报》这则社论语篇世界的层次结构,最外层是话语世界,表现为两个利益范畴的对立性,左边为利益掠夺者阵营,右边为利益捍卫者阵营,相互之间泾渭分明,不可融合(由中间实线表示)。该社论还通过褒贬义的形容词和动宾短语(表2、3所示)对两大阵营进行评价性描述,赋予它们对立的特性。利益掠夺者具有“独断”“狼子野心”等消极负面属性,而利益捍卫者具有“正义”“积极”正面属性。第二层是语篇世界,上半部分对应“世界建构成分”,下半部分对应“功能推进成分”。世界构建成分列举了事件主体—— “中国”和“美国”(包括中国邻国),代表利益掠夺者和利益捍卫者。名词的高频度决定了它们是事件主体。功能推进成分由功能命题充当(谓语+宾语)描述动态或静态情景,构成了一系列事件, 如“利益掠夺者”——中国,实施岛屿建设,海上联合演习与升级军事力量,而“利益捍卫者”—— 美国与中国邻国,派遣侦察机,并实施监督活动。从认知角度看,在话语世界,社论通过高频名词和具有褒贬色彩的形容词、副词向读者头脑中灌输两大利益集体相互防御相互冲突的二元对立性,并强化这种图式,图式中的概念与第二层次的语篇世界发生联系,建立起组合或聚合逻辑关系,比如,利益掠夺者—中国—野心勃勃—南海岛屿建设、演习、提升军力;利益捍卫者—美国—积极—派遣侦察机、观察风向标、执行监察活动。由此可见,社论就南海岛礁建设问题对中方评论是负面的,报道者显然站在西方国家立场,通过词汇特征在读者语篇世界中将中国塑造成“掠夺者”形象,试图抹黑中国并维护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背后显示出明显的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操控。

图3 社论语篇世界层次图

3.2 句法层面与语篇世界构建

引述就是一个言语行为方对另一个言语行为进行表述。引述句结构多为“主语+引导词(如‘说’)+引文”,即主、谓、宾结构。在社论中,引述方式可分为“直接引用、间接转述、间接转述+部分直接引用”。Leech等提出按照“介入程度”对引述句分类排序,介入程度能反映报道者在多大程度上用自己声音掩盖或改动当事人声音[7]。根据介入程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直接引用介入程度最低,间接转述介入程度最高,间接转述+直接引用介入程度居中。例如:

(1)John said,“I lost my wallet.”

(2)John said he had stolen his wallet.

(3)The US said the navy would be adding “open seas protection”.

“直接引用”,如例(1),用逗号和引号将转述者与当事人声音分开,引号外内容为转述者视角,引号内内容是当事人原话,也最接近事实。直接引用里转述者和当事人两种声音并存,虽然转述者有一定介入,但介入程度最低。“间接引用”,如例(2),以转述者自身为中心转述原话内容,因此,从转述者视角看,在引文中当事人被改称为“他”。间接转述只出现转述者一种声音,其介入程度最高。“间接转述+部分直接引用”,如例(3),指转述者以自己的视角转述原话内容,但转述引文时插入小部分当事人原话内容,并用双引号标示。这种表述方式转述者介入程度较高,直接引语部分无法摆脱转述者限制,是基于转述者意图下蜕变的直接话语。读者在头脑中构建的语篇世界会随着现实语篇推进发生时空维度变化,从而产生第三层次的亚(语篇)世界。亚世界是偏离当前语篇世界的认知世界,是当前语篇世界潜在发展方向(图1虚线表示)。态度性亚世界与语篇参与者的欲望、目的和看法有关,认识亚世界指语篇参与者处理可能性的亚世界,由情态动词和条件式引导,构成认识上更为遥远的世界。社论引述句与读者语篇世界内部亚世界构建有着密切关系。

3.2.1 引述句与态度性亚世界

社论引述句引文部分出现的许多动词反映语篇参与者对目标行为的态度,如“try to”“seek to”“endeavor to”等表示欲望,“see as”“take a different view”等表示看法,“put…on guard”“warn off”等表示威胁以及“should not”表示命令。该社论大量引述含有上述动词的中方话语,企图使读者构建一个偏离当前语篇世界的态度亚世界。例如:

(4)The air force, meanwhile, will “endeavor to shift its focus from territorial air defense to both defense and offense”,said the 25-page report.(《华盛顿邮报》,2015-05-26)

(5)The U.S.and many of China’s neighbors see the island-building as an upending of the status.(《华盛顿邮报》,2015-05-26)

(6)The editorial warned that Washington should not test Beijing’s restraint or China would have “no choice but to engage.”(《华盛顿邮报》,2015-05-26)

例(4)是间接引语+直接引语的引述句。社论以自身视角间接转述中国国防白皮书内容,并在引文部分加入原文内容“将努力转移焦点”用于表示事物运动方向,目标行为是“转移焦点”,表示欲望的谓语动词“endeavor to”限定目标行为发展趋势,有意使读者脑海里构建起“中国军方把中心放在领空防御与侵略”的态度亚世界。例(5)是省略主语和引导词的间接引述句,作者从自身视角转述美方及中国邻国对岛礁建设的看法。“see as”表示看法的谓语动词影响了读者头脑中语篇世界的构建,从而生成“中方的岛屿建设是对其他国家主权的侵略”的态度亚世界。例(6)句式与例(4)相同,但引导词使用“警告”“不应该”表示威胁和命令的谓语动词体现说话人对受话人实施某行为所持肯定或否定态度,并指出指令行为实施后将会出现的事态,读者会构建起“美方如果继续挑战中方耐心,中方必定采取措施干预”的态度亚世界。显然,上述三句转述句,转述者介入程度较高,体现了西方报道者以意识形态为导向,善于利用他者的声音强化自己的声音,从而掩盖事实真相,操控舆论导向。

3.2.2 引述句与认识亚世界

认识亚世界指语篇参与者处理可能性亚世界,由情态动词和条件式引导。在引述句中,引文部分出现“would be”“would”“could be”等表示可能性或事物发展方向的情态动词,引述句主语和引导词属于当前语篇世界指示性构建成分(主体及其言语活动),引文部分传递了主体对事物发展形势的判断和认识,它在当前语篇世界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认识亚世界。例如:

(7)US. officials say China has created about 800 hectares (2,000 acres) of dry land since 2014 that could be used as airstrips.(《华盛顿邮报》,2015-05-26)

(8)The document on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said the navy would be adding “open seas protection” to traditional remit of “offshore waters defense.”(《华盛顿邮报》,2015-05-26)

例(7)是间接转述句。转述了美方观点,引文部分用“可能”一词阐述美国官员对中国将如何使用这批沙石的判断,该社论用转述形式加强对读者的影响,强迫读者和社论的视角保持一致,从而构建“中方将会用沙石建造民用或军用飞机跑道”的认识亚世界。例(8)同样是间接转述句。西方报道者带着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站在美方的立场对中国国防白皮书上的引文进行转述,其转述观点偏离了原话语。转述者在引文中使用“将会”这一情态动词,既代表了转述者对中国海军军事策略转向判断,同时对读者施加影响,使读者构建“中国海军将会在传统军事策略上加入公共海域保护,扩张军事活动范围”的认识亚世界。

4 结 语

本文以2015年5月26日《华盛顿邮报》就南海问题发表的一篇社论为研究对象,以批评话语分析为基本理论框架,总结了词汇和句法特征,借鉴认知语言学语篇世界理论揭示该社论如何在词汇和句法层面建构读者的认知表征,即一个二元对立的语篇世界,进而影响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通过语篇世界理论识解读者对语篇加工过程,可发现西方报道者以意识形态为导向,利用语言特征操纵话语权渲染中国威胁论,以达到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1]黄琳茵,徐瑞.新闻语篇与意识形态间互动关系的解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9(2):136-140

[2]王新龙.新闻标题中的转述言语:以中文报纸上的报道为例[J].语文学刊,2014(7):22-23

[3]韦忠生.英语新闻语篇的解读与翻译策略:基于中国南海冲突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4(12):127-133

[4]Werth P.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M].London: Longman,1999:83

[5]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23

[6]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38

[7]Leech G,Short M.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M].London:Longman,1981:324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8.022

2016-05-08

杨洋(1991-),女,广西桂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H030

A

1673-2006(2016)08-0083-04

猜你喜欢

批评性社论语篇
本期导读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关于社论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综述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