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以衡水市为例

2016-02-19庞晓楠吴玉静丁艳云王亚飞

乡村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衡水市衡水法律意识

魏 旭 庞晓楠 吴玉静 丁艳云 王亚飞

(衡水学院教育学院,河北 衡水 053000)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以衡水市为例

魏旭庞晓楠吴玉静丁艳云王亚飞

(衡水学院教育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近年来,河北省衡水市在农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农村法治建设中却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法律体系仍不健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完善农村法律体系,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等措施,以期为衡水市和谐新农村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新农村;法治建设;对策

1 衡水市和谐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迅速发展,河北省衡水市也在不断加快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在新农村法治建设方面,衡水市近几年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例如《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意见》《衡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法律条文的颁布进一步完善了农村法治体系,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另外,衡水市还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农民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让法律扎根到老百姓心中。

2 衡水市和谐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法律体系不健全,无法可依情形仍然存在

部分农村司法机构仍不健全,调节机制不完善,有的乡镇、村甚至没有调解员,司法设施材料也非常缺乏。这就导致村民在产生纠纷时找不到解决途径,缺乏法律依据,最终促使矛盾进一步升级,甚至可能转化成刑事案件。

2.2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治工作得不到重视

由于受到科技、教育水平落后的影响,大部分农民仍然保留封建思想,村民法治意识淡薄。遇到问题寻求“人治”而忽视“法治”,甚至不相信法律,排斥法律的介入。部分村干部“不懂法,不守法”,凭经验办事。不少村干部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不懂法、不守法。心中只重视政策,不重视法律。村务不公开,滥用权力,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处理村内事务仍然凭借经验,按“老规矩”行事,法治工作得不到重视。

2.3农村执法机构不健全,主体不明确,执法力度差

目前,部分农村执法机构仍不健全。现有的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农村的执法机构,这就导致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部分执法主体之间遇到棘手问题互相推诿、扯皮,无法充分发挥其执法职能,导致很多法执法行为起不到应有效果。此外,部分农村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力度差。在农村,执法主体众多、权力分散,经常出现“有利”的事情挣着管,“无利”的事情没人管的现象,各单位均紧抱自己权力不放手。以上问题不仅会导致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更会导致农村执法无法顺利展开,执法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执法合力,导致执法力度差。

3 完善衡水市和谐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建议

3.1加强立法,完善农村法律体系

首先,遵循和谐新农村的建设理念,完善立法体系。立法观念上要做到公正平等,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建设文明整洁乡村为立法出发点,构建和谐新农村。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司法机构。加强派出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司法机构的建设,完善制度,解决村民“上告无门”的难题,及时化解村民间的矛盾冲突,避免冲突扩大。

3.2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农民法律意识

在各个村成立普法宣讲小组,建设宣传平台,设定普法阅览室,设立法律咨询点,落实“两个覆盖、两个倾斜”,政法干警联系农村全覆盖、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援助向农村倾斜,公证服务向农村倾斜,做到全民知法、懂法,并树立起农民的法律信仰[1]。还要通过普法教育转变农村基层干部的观念,使其懂法、守法,做到既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又重视法治建设,处理村内事务时不再仅遵循政策而忽视法律,让法治精神在农村落地生根。

3.3完善执法体系,增强执法效率

首先,从实际出发,调整各执法部门的职责,合理分配执法权限,规范各部门的执法行为,解决职责不清、职权交叉、内部执法冲突问题,提高执法效率。其次,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制定严格的执法程序,做到透明、公正,加强群众的监督,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明确惩奖办法,将执法工作合理化、规范化,保证执法效果。

[1]杨莉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8(9):59-61.

D920.0

A

1674-7909-(2016)05-92-1

本文为2016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衡水和谐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研究与思考》的研究成果(2016068)。

猜你喜欢

衡水市衡水法律意识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衡水市博物馆藏民国时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中国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
衡水市
衡水市
衡水专场(二)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有关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