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2016-02-19谢立军石玮玮

乡村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收获期哈尔滨市田间

谢立军 石玮玮

(1.哈尔滨市双城区公正满族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2.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100)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谢立军1石玮玮2

(1.哈尔滨市双城区公正满族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100;
2.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100)

从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分别介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及技术,通过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的防治方针,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带来的危害,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1 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采用多种方式共同防治。由于近二三十年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了部分害虫对农药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农药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与危害。因此,防治病虫害应以物理和生物方式为主,在其他防治方式无效时,再采用农药防治的多种途径结合的防治方式。

2 玉米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①选择对当地频发的病虫害抗性较强的品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②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播种前通过浸种消毒,可以杀灭大部分寄生于种子表面的病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可采用50~60℃的温水浸种30m in,或者采用1%的硫酸铜溶液或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m in,或者采用2%~3%的食盐水浸种30m in,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催芽后播种。③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一般用适乐时、立克莠、玉米种衣剂等进行包衣,杀灭寄生于种子表面的病原菌,对于苗期病虫害的发生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④对园地土壤进行消毒,播种前可将70%甲基托布津粉剂或者多菌灵混入基肥中,可对土壤起到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技术

3.1合理的肥水管理

合理的肥水管理可以培育壮苗,提高玉米植株本身对病虫害的抗性,从而达到减小病虫害对玉米植株带来不利影响的目的。如玉米田内长期积水将会大大提高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及时排灌则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2合理控制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采光等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进而影响玉米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种植密度过小,则容易滋生杂草而加大病虫害的发生。

3.3做好除草工作

选用40%乙·莠水乳剂67~80m L/667m2,或5%都阿合剂100~150m L/667m2,或50%乙草胺乳油100~ 150m L/667m2、72%都尔乳油1.50~2.25 kg/667m2,兑水50 kg,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同时,根据当时田间湿度适当增加水分。

3.4合理施肥,适量浇水

玉米处于生长期时,应及时摘除病叶、铲除病株,以免病菌扩散范围加大,影响玉米收获期产量。更应合理施肥,促植株早生快发、稳生稳长,增强植株抵抗力,使其病虫害发生可能性减小。此外,应适当浇水,以保证水分充足。对于蓟马、黏虫、小地老虎可用玉虫一盖净进行防治,可采用诱杀或化学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

3.5做好预防工作

根据当年当地气候,及时收听气象及农业部门的气象、病虫害预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其他预防措施不能取得良好防治效果的病虫害,要及时喷打农药,将病虫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 玉米收获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对于收获期的玉米,也应重视其病虫害防治工作。收获期玉米病虫害的合理防治,能够有效减少下一茬的病虫害发生。收获期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对田间进行清理,减少害虫卵和病毒残存。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理玉米秸秆,尤其是发生过病虫害的田间秸秆,最好进行焚烧或者搬离。冬季到来之前进行深耕,将寄生在田间的害虫卵及病毒暴露于土壤表面,利用自然气候将其杀死,从而减少害虫卵及病毒的残留,减少来年病虫害的发生。

5 结语

玉米病虫害防治要根据具体病虫害情况来进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播种前期应加强对玉米各种病虫危害的早期预防,选育和播种抗病优质的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玉米生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危害时,应及早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合理防治,以减少受灾面积,保证玉米后期的质量和产量。玉米收获后到越冬期这段时间,也应充分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及残留病体物,合理实施倒茬轮作,以保证下茬玉米作物的生长。

S435.13

B

1674-7909-(2016)05-73-1

猜你喜欢

收获期哈尔滨市田间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包头地区紫花苜蓿最适收获期研究
更 正
田间地头“惠”果农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不同收获期对花生种子产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