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2016-02-19奚阿玲

乡村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灌农田水利节水

奚阿玲

(渭南市洛惠局,陕西 渭南 715108)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

奚阿玲

(渭南市洛惠局,陕西渭南715108)

在农田水利工程中使用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源消耗,从而确保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探究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与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运用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中,大力实施节水灌溉技术意义重大,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还可以为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 农田水利工程中主要的节水灌溉技术

1.1微灌

根据微灌设备性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常压微灌和重力微灌;根据微灌设备情况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地下灌溉和地面灌溉。微灌技术的优点是能够有效控制灌溉水量,主要结构系统有灌溉控制、输水管道及水过滤系统。

1.2喷灌

喷灌技术的运用必须有相应的设备,常用设备有动力机、加压水泵。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借助水自然下降产生的势能将水资源压缩到管道内,然后再借助喷嘴喷到农田中。喷灌技术是当前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较广的节水灌溉技术。

1.3灌溉渠道防渗

该技术主要有石头衬砌、浆砌、混凝土衬砌及塑料薄膜材料防渗等,在水库灌溉农田水利中运用较多。使用防渗薄膜可以防止水资源渗漏到不需要灌溉的地区,避免水资源浪费。该技术由于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防止水资源蒸发或渗透,因而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可长期应用。

1.4步行式灌溉

该技术同时包含节水技术优点和机械化技术优点,设备设施的要求简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流动性和经济性,对资金和人力的需求量较少,常常被用于急需作物地区农田灌溉中。

1.5低压管道输水

该技术主要是将井内水资源提取出来进行灌溉,借助灌溉管道系统将水井中水源输送到灌溉地区。其优点是可以有效提高水源利用率,进而显著减少灌溉中水资源的使用量,有效降低农田水利工程成本投入。

2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2.1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促使地区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环节[1]。因此,应充分了解节水灌溉技术特点,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节水灌溉标准,依照标准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同时,将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生态环境、促使农民增收作为工程建设目标,努力实现工程信息化。并且注意工程选址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既要得到干部领导和农民群众的支持,还要注意所选区域的经济性、地理环境、综合治安等。

2.2合理调整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方案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节水灌溉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需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及农业种植结构来综合考虑[2]。不同区域农作物结构、地理环境、天气气候等情况各不相同,因而对水源的需求量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由于各个农区相关农业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种植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在节水灌溉方案选择上,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才能确保节水灌溉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3优化农田节水灌溉量和灌溉周期

大多数农作物生长期可以划分为苗期、拔节期、孕育期及成熟期,为了便于计算农作物的耗水量,假定这4个时期农作物水分的蒸发蒸腾量是固定的。在节水灌溉期间,一般只需考虑灌溉中渠道渗水量、水面蒸发量、土壤水下渗3种情况下产生的损失,将其水量损失总和固定看成定值,然后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模型建立,计算出某种节水灌溉技术方案下农作物最优灌水量和灌水周期,进而得出灌溉水损失最小的节水灌溉方案。

2.4重视专业节水灌溉技术人员培训

要想确保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有效性,除了加强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合理调整节水灌溉方案以及优化农田节水灌溉量和灌溉时间外,还需重视专业节水灌溉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其具备先进的节水灌溉理念及专业技术,并培养节水灌溉技术人员树立节水意识,从而切实提高农田水利工程中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效果。

3 结语

实践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缺点各不相同,所以应结合农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整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方案,进一步优化农田节水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确保节水灌溉技术可以为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佟哲.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探讨[J].吉林农业,2015(7):85.

[2]韩殿超.浅谈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J].民营科技,2015(3):207.

S275

A

1674-7909-(2016)05-65-1

猜你喜欢

微灌农田水利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微灌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促现代农业高效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阜新地区玉米微灌节水增产关键技术研究
专家解读《农田水利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