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人的战争”的美学突围
——从中国作家网新近公布的五部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说起

2016-02-18范潇兮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络小说网络文学抗日

范潇兮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成都 610213)

“一个人的战争”的美学突围
——从中国作家网新近公布的五部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说起

范潇兮

(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成都 610213)

反映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抗战题材的文学,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兴起的网络文学,其中有关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日益火爆,2015年7月中国作家网推出了五部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它们缘起于从网民的点赞到官方的首肯,其创作体现了从基本的史实到大胆的想象。其特点是从对象的再现到主体的表现,其意义是从语言的狂欢到文化的审视,给我们的启示是从网络的入围到美学的突围。

抗战题材;网络小说;美学突围

当文学与电脑与网络的美妙联姻而瞬间焕发出惊人的“奇幻魅力”,网络写手们或记叙所见所闻,或抒发所思所感,或传递知识信息,开启了笔走龙蛇、气象万千的“潘多拉的魔盒”。当文学与抗战与网络的神奇相遇就立马出演绎神奇的“电子战争”,网络作家们或“战地浪漫曲”,或“西线无战事”,或“血战台儿庄”,打响了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一个人的战争”。

中国作家网2015年7月,以排行榜的形式推出了老疙瘩的《喋血红心》、恒林发的《抗日之潜伏者》、酒徒的《烽烟尽处》、锋利的柴刀的《烽火男儿行》和飘逸的《抗日之红颜悍将》。作家“个体性的价值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但只有在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在个体间信息能够足够方便、平等地交流的时代,个体才能够充分保持独立。因为,个体独立意味着个体必须充分运用自己的判断力,独立地与自己命运相关的各种选择做出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1]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在不经意间陷入了一个似乎难以自拔的“美学困境”,既要体现民族战争的“集体性”规则,又要表现网络文化的“个体性”原则,既要表现历史上抗日战争的“全民性”意志,又要体现写手们网络抗战的“个人性”特色,如何突破这重重矛盾构成的“美学围城”呢?失之于“美学”创意的泥潭,还需“美学”思维的救赎——美学突围,即以古典美学所具有的主体性视角、自由性境界、形式性表现、实践性原则、情感性内蕴和本体性质询,在感受与思辨、继承与创新、技术与人文的结合中,反思并追问、预测并厘定、建议并引导抗战题材网络小说的健康前行。

一、缘起:从网民的点赞到官方的首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作家创作无人问津,大众文化铺天盖地,经典文学弃如敝屣,文学如何寻找新的承载方式。网络小说的出现并兴盛,也经历了网络民间的盛赞、传播和欣赏到主流媒体和主管部门的默许、关注和认同,其中不少还被以纸质的形式公开出版和拍摄成了影视。在介绍2015年7月,获得网民和官方认同的五部网络文学的抗战题材小说之前,我们先得回顾并梳理当代网络文学,尤其是抗战文学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的大致情况,进而知晓网络文学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余年间,走过了被主流意识形态由蔑视到漠视,最后到正视的“苦难辉煌”的路程。

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同年“新语丝”文学网站创办了自己的电子月刊,1995年中国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是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成立。1997年底台湾作者蔡智恒创作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视为中国网络小说的鼻祖。由是引发了大陆网络文学的创作热潮,一个个在正统文坛名不见经传的写手,很快窜红网络,早期的那一批网络小说作家如图雅、少君、邢育森、李寻欢、宁财神、痞子蔡、安妮宝贝等已经正式进入读者的视野。网络小说由最初的言情、生活、妖狐、武侠和历史题材后,战争题材异军突起,随着200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到来,仅起点中文网就发布了:《重生之抗战悍将》《抗日之铁血山河》《抗日烽火之烽火燎原》《抗日之商人传说》《抗日之铁血征程》《抗战中的新生》《铁血抗日之1938》《重生之铁血战将》《重生之红星传奇》《国破山河在》《重生之战火谍影》《铁血抗战》《抗日之铁血豪情》《大国1942》《重生之星火燎原》《血魂1937》《抗日之铁血远征军》《抗日之虎胆威龙》等。

尤其是进入2015年后,随着国际国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紧锣密鼓的开展,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更是连篇累牍地走红网络。这里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由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联系工作会议主办,中国作家网承办的“2015年第一、二季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新书榜”,发布的90本小说中,就有两部抗战题材的作品,它们分别是铁血网推出的老疙瘩创作的《喋血红心》和恒林发创作的《抗日之潜伏者》;还有“2015年第一、二季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精品阅读榜”,公布的78部作品中,就有三部作品榜上有名,它们分别是中文在线推出的酒徒创作的《烽烟尽处》和锋利的柴刀创作的《烽火男儿行》,还有铁血网推出的飘逸创作的《抗日之红颜悍将》。

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为何能得到网民的点赞和官方的认可呢?

从网民点赞的角度看,随着意识形态的日益宽松和历史档案的慢慢解密,文学中宏观的、必然的、官方的历史叙述逐渐让位于微观的、偶然的、民间的历史叙述,这就是史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蒙特罗斯(Lousis Montrose),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维勒等的“新历史主义”。新世纪兴起的历史题材的网络文学,“在这类历史叙事里,作家不相信历史的真相存在,他们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寻找真相,而是求诸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一个历史场景和历史事件,展开的却是现代人的情与欲。”[2]从而达到消费历史和解构政治的目的,进而实现游戏文学和娱乐大众的意图。

从官方认可的角度看,201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网络文学的创作,座谈会结束时,还走到周小平、花千芳两位网络作家面前,亲切地说“希望你们创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这意味着我们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不仅要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还要积极抢占现代传播的制高点,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染力。……类似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这样的活动,恰恰为网络文学从题材到历史观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契机。端正历史观,直面历史,并且寻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对网络文学来说是必然要经历的一次转向。”[3]

二、创作:从基本的史实到大胆的虚构

作为近现代历史的抗战题材文学,不论是纸质的写作,还是网络的写作,只要属于“文学”的范畴,就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在故事涉及的时代背景、重大战役的时间地点、重要事件的原因结果、主要人物的姓名和作品立意的思想倾向等,不能够虚构想象,尤其是网络文学,特别要展开艺术的想象、运用审美的创意,设置险象环生的场景,构织惊险离奇的情节,塑造出神入化的人物,充满奇崛魔幻的风格。以此构筑起最富有网络特色的创作场景和心境,这就是“我虚拟我体验”“我在线我存在”“我交流我在场”,进而实现基本的史实和大胆的虚构的有机结合。

老疙瘩创作的《喋血红心》,是根据“太行八英”之一的赵兰英传奇一生的经历而写的。赵兰英十四岁那年父母惨死在日本鬼子的枪口下,为了给父母报仇,她忍痛嫁到刘家做小媳妇。她认识了朝鲜籍的八路军侦察连长崔永年,并成为了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利用鬼子经常来找瞎子大舅治病的机会,多次为八路军侦察敌情和传递情报。可她在支援前线、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方面,默默无闻地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老年时还把小儿子送到部队锻炼。

恒林发的《抗日之潜伏者》里的主人公何孟哲是一位中共上海特委委员,后又担任特别行动队队长。1938年夜,他在遭到日本特务袭击并负伤,被神秘的姑娘冷秋霜所救。冷秋霜在何孟哲的引导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几年后,又成为革命伴侣。然而,这个过程是军统提前布好的局,代号“猫头鹰”的特务,就这样成功在共产党组织里潜伏下来。八年抗战胜利后,保密局上海站站长王孝祖,唤醒了沉睡多年的“猫头鹰”,她当即就送了一份重要情报给王孝祖。何孟哲复杂的经历和当时地下斗争环境的险恶,解放后打成特务,送到外地劳动改造。文革结束后,何孟哲平反,女儿当了一名教师。这时传来一个让冷秋霜不寒而栗的消息——王孝祖要回上海省亲。因为她清楚的记得,自己曾给王孝祖打过电话,他应该知道,“猫头鹰”是个女的。现在,两个当年斗得你死我活的人,坐在了一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心愿,都希望对方能揭开当年自己没有弄明白的谜团。在推心置腹的谈话中,终于揭开了“猫头鹰”的面纱,还原了三十年的历史真相,一个从抗战时期就开始的潜伏者。

酒徒的《烽烟尽处》讲述了,山东鲁城商贩张老财的儿子张松龄即将高中毕业时,和山东大学的几个学生结伴去北平声援宋哲元抗日,在路上遇到了一群到南京请愿的北平学生,双方因意见不统一而分道扬镳,张松龄进入了一个抗日的民团任副官。“七七事变”爆发后,这支民团被日本人打得全军覆没,他来到二十六军特务团给营长做亲信,在一次和日本人的战斗中遇险,被共产党的一支游击队解救。后来特务团奉命开赴娘子关前线抗击日军被打散了,张松龄到了草原,在追杀蒙奸朱二狗的途中被独行侠赵天龙救起,结拜为兄弟。他周旋在蒙古马贼周黑碳的队伍、共产党游击队红胡子的队伍之间,抗击日寇,声名日盛,重庆的军统想招纳他,而他继续留在了草原,促成了周黑碳和红胡子两支人马的汇合,在经过延安抗大的培训后他任大队长,一直战斗到解放,直到八十年代离休。他当年一起的伙伴、战友,有的沦为军统特务,有的命运坎坷,但他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锋利的柴刀的《烽火男儿行》的主角唐城是个被遗弃的孤儿,19岁,美国牧师罗伯特抚养长大。为了获得心中女神的青睐,他陪同一帮学生在街头散发抗日传单,结识了国军上尉连长谢波,并主动为潜入日租界做情报侦查的谢波担任向导。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唐城领教到了战场的残酷和无情,也见识到了国军士兵前赴后继与敌搏杀的血性。南京保卫战失利后,唐城参与了组建安徽蒙城的保安团,在和日本人的战斗中负伤,后辗转到了昆明,加入印缅远征军,部队被打散后,他退入缅北丛林,收容溃兵抗击日寇,后随远征军一路征战拿下密支那。唐诚也趁机做些黄金和珠宝的生意,当军统要抓捕他的时候,他借助友人的帮助,远走海外。

飘逸的《抗日之红颜悍将》讲的是某市一辆失控的大货车在即将冲入人群的一瞬间,被路过的一个叫薛茹的年青而美丽的军官阻止,而她却献上了生命。已经死亡了的薛茹一下子又穿越到了烽火连天的淞沪前线,她拿起武器勇敢地消灭了来犯的敌人。在大撤退的时候,薛茹带领自己结识的战友,组成一个雪狐战队。深入敌后破坏日军追击,屡立战功。一路向西,征战南下,最后进入越南北部。美国对日宣战,薛茹利用美英法都无法顾及越南的时机,建立了南汉王国,她成为女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她身负重伤,昏迷了三年,当她醒来后,战争结束了,和照顾了自己三年的医生结婚,并宣布取消帝制,颁布宪法,南汉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这些小说用繁复的构架、详尽的叙述和单一的手法,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纵画面,再现了复杂的抗战图景,塑造了多样的各色抗战人物,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抗战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苑的抗战文学。

三、特征:从对象的的再现到主体的表现

借助多媒体的展示和超文本的链接,网络文学具有了这样的审美特征:自由言说的快乐审美、虚拟世界的临场审美、读写互动的动态审美。这五部小说就一般意义而言,写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不屈的国民意志。它们作为“网络小说,激活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幻想、想象和追求,呼唤着被束缚的人性,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虚幻的满足。”[4]作为网络作家们笔下“一个人的战争”,或许抗日战争“是什么”并不重要,而“如何是”才是重要的。

首先,虽然再现了抗战的环境但表现的是主体的心境。这五部小说呈现了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和重要事件有关的地理环境,如茫茫的草原和浩浩的长江、荒凉的塞外和富庶的江南、古老的北平和繁华的上海等,以及这些地方的民情风土、人文风俗和景观风貌。虽然这些客观环境为“抗战”叙事提供了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文学不是历史,网络文学更是要依托这张无形的巨网,让作家自由地遨游在网络的世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借抗战之“集体”杯酒浇胸中之“自我”块垒。正如《烽烟尽处》的“题记” 所言“所有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无论是非对错,都已经成为历史,无法改变,也不能改变。所有生活在过去的人,无论贤愚不肖,都已经成为逝者,不必涂抹,也无法涂抹。”[5]与其说作者看重的是辽阔的抗日战场,不如说钟情的是自由的网络世界,藉此张扬创作主体的个性、才情和意志。

其次,虽然再现了抗战的情节但表现的是主体的情绪。这五部小说围绕“抗战”的主题,真实地再现了在中日两国兵戎相见的敌对矛盾主线下,引发的其他冲突和纷争,如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矛盾,国民党内部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冲突,民间武装和正规部队的纷争,军统特务和进步人士的斗争,还包括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和恋人之间的误会。如《烽火男儿行》就涉及到了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缅甸等国错综复杂的争斗和纠纷。正直而勇毅的热血男儿唐城在舍生忘死投身抗战的同时,还周旋在军统特务、地方势力,甚至还有走私团伙、英国帮办之间,从上海到南京,一路向西再到安徽、湖北、云南,最后到了缅甸。《抗日之红颜悍将》开篇就显得扑朔迷离,女主人公薛茹,一个后世现役军人女孩,由于一场意外,穿越到1937年的抗日淞沪战场,附身在一个随主人去战场接运父亲的女孩身上。似乎所有的故事始终是按照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的,其实不然。是作者要借助或利用这些“真实”的抗日故事,在再现征战杀伐的曲折情节中,展现创作主体在无人干预的网络世界的恣意妄为,将发表印刷体文学重重阻碍而导致的压抑和愤懑的情绪,在极度自由的“网游”中表现作者解放感、轻松感和舒畅感。

第三,虽然再现了抗战的人物但表现的是主体的自我。这五部小说延续了以往同类题材小说在人物的定性上的是非明确,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分明,还真实地再现了抗战环境中人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烽火男儿行》中的唐城、《烽烟尽处》里的张松龄,就连《喋血红心》中的共产党员赵兰英、《抗日红颜悍将》里的爱国军人薛茹、《抗日之潜伏者》里冷秋霜,这些巾帼英雄,表现出来的身份也是扑朔迷离,展示出来的个性更是侠骨柔情。其次,这些小说人物众多,各色人等,关系复杂,派系林立,一如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形,如《烽烟尽处》中工农商学兵一应俱全,左中右友敌悉数登场,从齐鲁大地写到塞外草原。由此可见,网络小说几乎把生活中应该出现的人物“一网打尽”了。之所以要这样做,与其说是作家要“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不如说是要“真实”、“深刻”地呈现自我,与传统的纸质写作受制于发表流程和出版制度的限制,网络则是一个自由的天堂,隐姓埋名的创作,更加让创作主体将自我的追求自由、张扬个性袒露无遗。

四、意义:从语言的狂欢到文化的审视

网络小说,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作家们将抗战的历史“能指”转换为抗战的文学“所指”,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大智大勇的抗日英雄,编织着绝不雷同的稀奇古怪的抗战故事,创设了不同场景的惊悚魔幻的战场环境。这五部网络题材的抗战小说,指涉的不仅是文学创作、也不完全是艺术审美,更应该是有关抗战的文化意识。那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又应该做怎样的审视呢?

首先,主流与边缘相结合的历史文化。70年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有着“人不分老幼和地不分南北”的全民抗战的历史意义,彰显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民族力量。那么,作为多元文化象征的网络、多种风格并存的网络文学,如何在发挥它的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开放性?本文所引述的五部网络小说,《喋血红心》揭示了主人公赵兰英的主流身份和非主流待遇,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较好地做到了主流与边缘相结合的历史文化。正如有评论者说的那样:“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延续了80年代抗日故事的民间视觉,民间视觉打开了更加丰盈、饱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当代网络小说的作者没有亲历过战争,他们和莫言类似,在他们笔下,抗战是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历史舞台,人物故事是想象性的,是当代情感的投射。”因此“这些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作者还缺乏深厚的史学修养和文化积累,还缺乏更饱满的、更复杂的对人性的理解和对艺术繁复的追求,他们的作品还不那么厚重。”[6]由此可见,不仅仅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快感”,而如何形成主流与边缘相结合的历史文化的美学意识和理念,还有待网络小说的创作者予以重视并切实践行。

其次,规范与自由相结合的网络文化.。所谓网络文化,体现为它的技术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然而,时下的网络文学更多的是利用其技术性的优势和便捷,来挤压人文性的空间,沉醉于情绪放纵、思想放任中的语言狂欢,“从‘技术—社会—人’的哲学视野上看,网络时代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取代,必将导致人类对高技术的盲从,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漠视,造成社会进步中人与技术的本末倒置。”[7]于是乎,历史可以胡编乱造,内容可以子虚乌有,情节可以莫名其妙,人物可以张冠李戴,立意可以混淆是非,那就在唯一剩下的语言形式中彻底轻松和恣意欢乐。《烽火男儿行》,目前已经写了1143章,平均每一章按3000字计算,共计3429000字。这些动辄上百万字的小说,堪比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96部的《人间喜剧》。如果剔除去有意义的文学性内容,语言的泡沫触目惊心!可见,规范与自由相结合的网络文化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了。

最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文化。网络文学因其是文学就必然具有文学的艺术性,而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性的获得,并非空穴来风或一蹴而就,它既要继承传统文学有用和有益的精华,也要创新时代文学形式和内容的亮点,由此形成一种文体和样式、一种风格和特色的艺术文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就走红网络的作家李寻欢说:“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它于文学的意义是:借助网络这个工具使文学‘回归民间’,这在文学低迷的时代里必将对文学基础的构建产生积极影响。”[8]正是其“回归民间”的姿态,使得网络文学的文化构成和美学精神,显得创新性有余而继承性不足,可以说大多数的网络文学都是文化不足而技术有余。因其要“回归民间”和“反叛主流”、“迎合感官”和“满足欲望”、“激扬青春”和“张扬个性”,就不得不玩弄时空交错的“穿越性”技巧、炫耀奇思妙想的“奇幻式”手法、大秀空穴来风的“无厘头”风格。

五、启示:从网络的入围到美学的突围

网络迅猛崛起,以其无尽的空间和无比的自由、便捷的操作和快捷的传播,迅速制造出了“网络文学”的当代神话。文学与网络的联姻,不仅是技术性的操作,也不完全是艺术性的创新,而应该进入人文性的美学思考,也只有借助它这双感受与思辨、继承与创新、技术与人文、规范与自由相结合的美学慧眼,或许能为网络文学的未来带来新的思考。

其一,凸显网络特色的艺术形式。文学与电脑与网络的结合,瞬间产生出魔力无边的“电子媒体”,写手们提笔就写,现场传送,网站迅即传播,读者立即回应,让备受冷落的文学在这里起死回生。如此神奇的网络究竟有能与文学匹配的哪些特色?首先是数字储存带来的兼容效能。数字技术不受媒介局限,因而兼容无穷,让网络写手们或用单一的文字,或用文字、声音、图画、视频、符号的综合体,带来图文并茂、音画一体、动静结合的全新而又兼容的接受效能。其次是复制技术而产生的传播效应。既有无障碍使用信息资源的粘贴性复制,如一部作品可以被许多网站发布,也有改写式的戏仿性复制,如《西游记》就被改写成了《大话西游》《悟空传》等,就充分彰显了网络传播的优势效应,进而显示网络文学的艺术魅力。再次是在线平台而促成的交互效果。由于网络有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发布者和接受者几乎能同时进行,一改传统文学创作和接受的间离和隔膜,读者既可以跟帖留言,评论作品得失。

其二,尊重历史事实的文学内容。网络因其极度的自由和高度的便捷似乎成了网民们的“极乐世界”,由此而产生的网络文学更是成了写手们放纵情感和放飞想象的“天上人间”。在互联网上,我们将能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9]本文举例的五部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如《抗日之红颜悍将》里抗日巾帼薛茹建立的所谓“南汉王国”,则显得无稽之谈了,《烽火男儿行》里的抗日英雄唐城在参加远征军后,居然走私珠宝玉器,大发国难财?由此看来,作为历史文学的网络小说,只有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艺术创造。如此,才具有历史的伦理,符合艺术的法则,进而充满尊重历史又超越历史的美学情怀。

其三,坚持民间立场的美学定位。网络文学的美学突围绝不是要它向主流的印刷文学靠拢和看齐,而是要求它依然坚持其民间立场,用非主流的眼光来审视意识形态,用老百姓的感受来体验抗日战争,著名的网络文学研究学者陈定家博士说道:“如果说传统文本是一个‘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地球人’世界,那么,漫无边际的网络文本就是一个‘天地齐一,和光同尘’的‘太空人’世界,这里的太阳和月亮都不过是浩瀚星河中的两粒普通的沙尘。”[10]正是因为我们都是微不足道的芸芸众生,所以我们才挣脱了经典文学的束缚而绝对自由而恣意书写而尽情发泄。通过网络文学的方式,来提供我们认识和感受抗日战争的除了民族抗战、政治抗战之外的“第三种”抗战——民间抗战。这正如海登·怀特所说的,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网络小说“尤其要表现出对历史记载中的零散插曲、逸闻轶事、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或简直不可思议的情形等许多方面的特别兴趣。”[11]于此,彻底体现包括抗战题材在内的所有网络小说所充盈着的旺盛的生命活力、真切的生命存在。

战争从来都是以极致的方式演绎生与死的转换、是与非的较量、敌与友的纠葛、爱与恨的交织。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作家们用文学的方式,不断深化着人们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认知、生存与死亡的体验、崇高与卑劣的感受。在这场“一个人的战争”中,它让作者和读者沉浸、沉醉,乃至迷恋于抗战的文学想象、审美创意和语言游戏,至少让今天的我们也多了一个回顾、感受和审视这场战争的方式和途径、载体和平台、机会和缘分。因为,“网络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精神的审美活动,在解构传统文学存在方式和表述内容的同时,也消解了文学本身,作者隐逸了,读者轻松了,意义消逝了,剩下的仅仅是一堆文字符号和建立在文字符号上的游戏狂欢而已。”[12]这不禁要令我们反诘:这场以个体化和数字化、喜剧式和表演式、游戏性和娱乐性反映全民族觉醒、正义性战争的“网上抗战”,是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还是以网络为战场的个体战,也还是以文化胜文学的大决战?我们都将拭目以待。

[1] 张江南,王惠.网络时代的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05.

[2] 文红霞.新媒体时代与文学经典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66.

[3] 张珊珊.当网络作家走进抗战历史[N].人民日报,2015-7-17(24).

[4] 王春香.谈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154.

[5] 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6] 周志雄.野性的活力——论抗战题材的网络小说[J].创作与评论(下半月刊),2013(9):121,124.

[7] 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45.

[8] 邓国军.网络文学的定义及意境生成[J].文艺评论,2006(4):65.

[9]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1.

[10] 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366.

[11] 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6.

[12] 范藻.现代性与审美性(下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324.

Aesthetic Trend of “One Person’s War”: Five Latest Network Fictions about Anti——Japanese War Publicized in Chinese Writers’ Net

FAN Xiao-xi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of Armed Police Officers’ University,Chengdu 610213, Sichuan, China)

The network fictions about Anti-Japanese War have increasingly been popularized since the Internet appeared. Five of them were introduced by the Chinese Writers’ Net in July, 2015. At first they were liked by netizens and then accepted by the authority, presenting a bold imagination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facts. Their feature is from the representation of an object to the expression of a subjec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s from the language carnival to the culture inspection, which shows us the progress of this genre: they were issued on Net and then have become an aesthetic trend.

Theme of Anti-Japanese War; Network fiction; Aesthetic trend

2016-04-13

范潇兮(1984-),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I106.999

A

1672-4860(2016)03-0093-06

猜你喜欢

网络小说网络文学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网络小说标杆作品2019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当网络小说逆袭之后……
抗日英烈马威龙
50 SHADES OF ONLINE L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