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16-02-18王兴国李尚伦祝国超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王兴国 李尚伦 祝国超

(1. 2.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 3.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涪陵 4081000)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王兴国1李尚伦2祝国超3

(1. 2.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400054; 3.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涪陵 4081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多样性的重要标志。乌江流域地域广袤,少数民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消失。因此,加深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当代认识,研究目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意义重大。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挑战;对策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缤纷多彩,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乌江流域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限制,经济发展一直较为落后。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内一些少数民族文化逐步消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与保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都制订有一系列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保护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果。毛泽东曾说,我们要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要加快经济建设,还要加大文化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就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

(一)发展与保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大繁荣的客观要求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和积淀起来的。56个民族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多元一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应该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各少数民族在这一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可贵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乌江流域的古人类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国古人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也为研究中国古代人类迁徙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戏剧文化也可谓是独树一帜,如地戏、阳戏、花灯戏、傩堂戏等,特别是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堂戏,历史久远,分布较广,对研究乌江流域戏剧艺术有重要意义。因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促进整体文化大繁荣与大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中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就必须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发展与保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明确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世界的多样性要求文化也要具有多样性,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文化底蕴,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让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众多,在55个少数民族当中,乌江流域就有20多个,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乌江流域这片土地上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筑、服饰、雕刻、民歌等各具特色。土家族吊脚楼是乌江流域建筑文化中的代表,也是乌江文化的一种象征,建筑依山而建,追求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对外文化传播的一大优势,文化多样性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乌江流域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和保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持文化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同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客观要求。

(三)发展与保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推动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聚居地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从而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乌江少数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实践,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它们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鲜艳夺目的民族织锦和刺绣、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编织工艺等,都是乌江少数民族在历史的演变中、在不断与大自然的交流融合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尤其是织锦,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卷无不体现着少数民族的勤劳朴实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乌江流域少数民族聚居地集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于一身,是绝佳的旅游休闲地。民族风情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更是可以荡涤心灵、放松身心。因此,可以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甚至可以将少数民族文化打造成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领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

乌江是长江右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乌蒙山区,流域横跨贵州、云南、湖南和重庆等,贵州境内占全流域面积的70%以上,因此被称为贵州人民的母亲河。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世居民族就有18个,拥有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随着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贵州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促进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缺乏先天的经济发展优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封闭的环境被打破,外来文化、主流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同时,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些都给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一)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1. 多元文化的冲击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强使得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碰撞,外来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主流文化等迅速进入民族地区,都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强烈的影响。由于民族地区较为贫困,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近距离接触了外部文化并接受了这些文化,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度下降,造成了许多民族文化无法传承,如语言、文字、传统工艺等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困局。多元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主要体现为:在语言上,一些少数民族不会讲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例如,印江、沿河自治县的土家语已经消失;务川、道真自治县仡佬族语言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濒危语言名录。在建筑风格上,少数民族建筑是少数民族在生活中根据本地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坏境等要素而修建的,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建筑工序繁琐、工期较长、难度较大,很多少数民族抛弃了本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选择了具有现代气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再次,在服饰方面,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逐渐被流行服饰所取代。多元文化不仅影响少数民族文化,更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面对强势文化,部分少数民族开始出现对本民族文化不自信。

2.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是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发展速度惊人,“十二五”期间,贵州省GDP以12.5%的年均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在惊人的发展速度之下,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经济存在较大的差距,2015年,贵州三个民族自治州GDP总量达2516.11亿元,还低于贵阳市的2891.16亿元,经济仍然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较少,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民族地区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在追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急功近利,摒弃传统文化,造成了民族语言濒危、民族工艺失传、民风民俗被废弃等现象。

3. 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

随着国家对贵州扶贫工作的开展,贵州的交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贵州各地都在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脱贫步伐。“民族游”开始兴起,各地加快了开发少数民族村落的速度,部分地方为了吸引游客,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仿制古老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虽然村落焕然一新,但民族特色却已荡然无存。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修改、异化,使得淳朴的民族文化完全丧失了少数民族独有的气息。例如,贵州瑶族的“洞洞婚恋”的恋爱习俗,本来是瑶族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地一些旅游开发商却将其恶俗化,为了招揽游客,打着民族婚俗的牌子从事色情服务。由于游客从四面八方而来,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当游客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以后,其言行举止、价值观念都会对少数民族地区产生影响。

(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融合,从而得到不断的发展。古代乌江流域盐运业发达,商贸繁荣,如今存在于乌江流域城镇里的会馆遗迹就是乌江盐运发展的重要标志,会馆的建立使得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一方面带动了乌江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化间不断发生摩擦、碰撞。但是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并没有因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入侵”而土崩瓦解,而是在文化碰撞中蓬勃发展至今。由此可见,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儒家文化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入了乌江流域,文庙的建立就是其进入乌江流域的重要标志,同时文庙也是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了解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思想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策略

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新一届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方向标的意义,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文化的复兴,打造中华文化形象品牌,提升民族文化的竞争力,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就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让文化资源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价值挖掘;合理、科学地进行“民族旅游业”开发;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文化保护中。

(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将文化经济、文化外贸作为新的战略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行文化输出、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我们要以文化产业建设作为切入点,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行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战略。比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实行“文化+旅游”的创新型旅游开发模式,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这既保护了民族传统文化,又促进了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双驱动发展;又如“黎平中国鼓楼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不仅将侗族的传统建筑和侗族大歌展现给世人,而且还提升了当地的旅游品位,“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促进了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今,侗寨和侗族大歌已经被很多游客所熟知,以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不仅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实力,而且使得侗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二)深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生产力。当下中国正大力发展和复兴中华文化,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势在必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甚少,贵州目前只有贵州民族大学一所民族大学,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民族学相关专业,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不够。如少数民族医药方面,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规划,明确要求贵州省“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民族药的研发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尤其是苗药,苗族的医药在西南地区也是赫赫有名的,苗药、藏药和蒙药并称为我国三大民族医药,贵州医学界也在大力开发少数民族医药,民族药业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对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民族旅游业发展要基于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生态民族文化旅游

贵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随着贵广高铁全线贯通,贵州的民族旅游业更是呈现出黄金发展态势,各地旅游收入屡创新高,但一些地方也暴露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破坏民族文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开发要以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要做到科学、合理、适度,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加以弘扬和发展。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例如黔南州大力发展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其发展定位是“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发展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一方面保护了少数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两者的结合取得了双赢的效果。留住民族文化中的淳朴、原始气息,将生态建设与民族游结合起来,打造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地,提升民族游的品位,做到发展与保护等多管齐下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以“五大发展理念”助推民族文化保护,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势原因,经济发展较为滞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攻关地区之一。因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要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第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少数民族文化要想取得发展,重新释放蓬勃生命力,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克服保守落后的思想,大力发展和弘扬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第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不仅仅是物质生活水平达到小康,也要求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因此要协调好少数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少数民族历来都十分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无论是建筑上,还是服饰、祭祀上,无不体现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乌江流域由于其独特的地势,少数民族人民在开发自然的基础上都十分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尊重自然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追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第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要坚持全面开放战略,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和机遇,外来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一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有助于少数民族克服本民族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的思想,推动本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第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文化共享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增加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高各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让少数民族人民共享其智慧结晶的发展成果,深刻体会其民族文化的魅力。

结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维系,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当下,少数民族文化正以其浓烈的魅力召唤着人们文化的回归意识。让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共同发展,才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应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保护措施。少数民族文化历经风霜,在不断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得以生存下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进入现代化与全球化时代,这种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文化不可再生,只有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才能让中国文化多样性散发出蓬勃生机。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 付春.族群认同与社会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150.

[4]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2003.

[5] 刘源泉.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6] 田永红.乌江,远山的歌谣[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7] 文传浩,程莉,马文斌.流域生态产业初探——以乌江为例[M].科学出版社,2013.

[8] 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3):49-54.

[9] 温和琼.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历史使命[J].前沿,2011(06):126-134.

Research on Challenge and Strategy Faced by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inority in Wujiang River Basin

WANG Xing-guo1, LI Shang-lun2, ZHU Guo-chao3

(1. 2.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0, China;3.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Fuling District, Chongqing 408100, China)

Culture is viewed as the blood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particular,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is a crucial symbol of China’s ethnic diversity. Wujiang river basin, for instance, is a significant and widespread region where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of our country lived in compact communities. It has created and accumulated the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owever,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cultur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in Wujiang River basin has met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Some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is even on the verge of disappear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by increasing accesses to cultur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and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that would promote the cultur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Wujiang river basin; Minority culture; Challenge; Strategy

2016-03-12

王兴国(1962-),男,汉族,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尚伦(1991-),男,贵州织金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祝国超(1971-),男,四川合江人,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乌江流域民族间信任和谐与社会稳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为12MBZ023)资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F061.5

A

1672-4860(2016)03-0072-05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