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背景下住区景观的适老化设计对策

2016-02-18曹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24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化设施

文/曹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6

老龄化背景下住区景观的适老化设计对策

文/曹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6

本文针对目前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和社区景观发展状态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对老年居住者生理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的分析,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探讨了城市居民养老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最终所提出的是一种能够彰显时代特点、适应老年人生活需求的适老化社区发展模式。

人口老龄化;社区景观;居住环境;环境心理;行为需求

1、研究背景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而这主要是由于年轻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1] 。和较早进入老年化社会状态的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上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因人口基数相对庞大、人口区域和城乡差异跨度大、老龄人口层次丰富以及经济收入水平差别较大等问题,老龄化问题更为复杂,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 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7%的小区,即为老龄化社区[2]。在中国,大多的老龄化社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随着年代的更替、原住户年纪增长以及年轻住户逐渐移出,老龄化人口比重逐渐增大。这样的小区往往成为老年型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场所:一方面,社区是老年居民退休以后生活活动的主要发生地,社区的景观规划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老龄人口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同时衰老退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这种小区往往配套设施老化严重,尤其是针对老年人的对应设施严重缺失。与此同时其所对应的社会整体状况,却又是社会养老资金不够充足、区域养老制度不够完善的环境。

因而改善老龄社区的养老环境、寻找适合的景观对策,使得住区老年居民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营造好能够满足老年人特殊心理生理需求的景观环境,成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2、老龄背景下住区景观规划的设计原则

老龄化社区具备有住区居民和住区设施老化的双重特征。所以对于社区的改造提升,一方面是需要对老龄住户的身心特点做出最直接反应;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小区内设施老化老旧、无法合理使用的情况做出相应提升。

老龄化背景下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一是要满足居民物质需求,二是要丰富居民精神需求[3]。物质满足性,主要是指社区的内外环境方便、安全、舒适;而精神丰富性则是指能够将愉悦丰富的晚年生活供给老年居民。

3、老年人的行为模式特点和住区景观环境

老龄化背景下的今天,老年人的行为模式特点却鲜少作为居住空间建设的必要因素纳入社区整体化建设的范围。同时大多数的老龄化社区也是建设历史长久、设施老化严重的小区。对此状况理应从提升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出发,创造能够满足物质与精神两需求方面的适老景观。

3.1 健康需求

作为最基本的需求,舒适、静谧、干净且充满生机的环境是积极养老的必须。良好的日照条件、合理配置的绿化、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锻炼设施都是富有生机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3.2 安全需求

一方面,完善的人车分流系统,车辆不干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社区内的无障碍设施连贯、不存在安全隐患,可让老年人通过步行的方式抵达社区内的各服务性场所。

3.3 交往需求

对于退休离职后生活单一、更需求归属感的老年人而言,社区对于林荫广场和宅前绿地等有计划性的改造可为老年人提供一种交往的空间。同时,社交活动的和谐性也需要为不同年级分级的老人所划分的空间层次、空间的领域感以及增加良好配备的庭廊空间、桌凳设施等。

3.4 传统文化需求

因老社区中老年群体居住长久和老年人更具依赖性的心理,社区更应是对地方传统文化与习惯的回归。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等具有地方情感特点的建筑形体,乡土植物的种植,地域性铺装纹样等多使用地方特色,能够使景观营造更加贴合老年人群的怀旧心理。

3.5 自我实现需求

以日本比较成功的老龄社区丰四季台为例,老年人在退职以后在社区菜园中工作、动弥补社区育儿所保育员人手不足的方式,来延续退职以后的事业、创造自己晚年的人生价值。国内社区较少考虑老年人的高层次需求。为弥补这一缺憾,社区内应考虑辟出更多的场地由老年人自我经营。这一方面可以减少社区景观建造与维护的费用、美化社区环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年人对自我价值的体验。

4、老龄化背景下的景观提升建议

4.1 景观环境中创设多层次的社交空间

社交活动是使老年人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的主要驱动。首先是打造集体交往空间,场地平坦景色优美,利用绿化对气候的调节,并产生一定围合;其次是小型私密的交往空间的打造,对空间尺度进行适当控制,位置应安排在住户楼栋附近,同时可以允许多种活动的进行的兼容性也是该种活动空间需要具备的特征。对靠近楼栋入口处的绿地适当处理、布置休憩设施、周边种植遮阳树木和具有观赏性的花卉植物,即可成为相当适宜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是进行户外见面交谈、静坐和观赏活动的良好场所。

4.2 具有亲和力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具有亲和力即指能够创造有着更丰富层次的绿化景观。绿色植物丰富其层次首先就要种类更多样化,单一的种植种类更易使老年人产生审美疲劳、降低生活乐趣,所以在植物配置方面应该具有种植的层次性,有色彩丰富的花卉结合地表植物和攀爬植物形成丰富的户外景观层次。此外要充分结合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如不同高度不同色彩不同疏密程度的植物来区分不同性质的户外空间,创造半封闭或开敞的空间,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的心理需要。此外,绿化植物的处理也可以满足老年人对安静舒适的景观环境需要。除了户外景观美化以外,居民自宅庭院绿化的美化也是改造中需要保留并强化的部分。

4.3 提高道路系统的安全性与流畅性

户外景观的安全性改进主要在于无障碍设计的改进。首先就是要彻底实现人车分流,独立的人性步道系统必须连续贯通完整,原本被车辆和生活物品侵占的通道必须回归,且要配备更明显的标识使其具有更强的导向性。道路平坦宜于通行、路面铺装色彩图案结合场所性质进行设计且要具有导向性,避免光滑的材料缺少摩擦力对老年人造成伤害。

4.4 为老年人增设专用的健身活动区域与设施

社区中老年专用活动区域和设施的设置主要目标是让老年人在足不出社区的便利条件下享受健身活动。首先,老年人进行户外锻炼的第一选择就是散步活动,步行道与宅间小路的布置应考虑到不适宜设置太多坡度和曲折。区别一般住区道路边景观视线要更为开阔,植物种植调节不宜过密、色彩不宜过重。此外,道路边也要增设座位凳椅等供体力衰减的老年人休息使用。健身活动空间的改造要注意避免台阶、急坡等高差较大处的存在,铺装等更具健身空间的标志性同时不可过于光滑,锻炼设施和休息设施的结构性应该更有亲和力即更易使用。

4.5 提升景观环境中的人文关怀

首先是增加亲子活动空间。可以将小区内的儿童活动区域和老人活动区域适当接触、减少距离,多使儿童活动感染老人,用增加老人与子孙的交流来提升生活幸福指数,同时也增加了儿童活动的安全性,社区生活更富生机。

此外,人文关怀的另一部分是能够满足老人的怀旧情绪。景观设置不宜一味地追求新、异,改变不宜过巨,传统社区生活元素应当予以保留,绿化、服务设施的设计也应该符合地方本土习惯。社区图案色彩设计要从过去的生活经历中加以提取。最后,人文关怀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要能符合老人价值追求。晚年生活并不是止于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塑造,自我价值的追寻才是避免老人更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景观的设计要有更多允许老年人参与的部分,景观的保养维护和管理也要考虑使老人参与其中并乐在其中。

结语:

在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对于老龄化的研究已成为了景观建设中的一种趋势。而随着中国国内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国内住区的适老化发展却呈现诸多不足。老年人居住户外景观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改善视觉可见的户外物质景观环境、不仅仅是要以便利美观和健康为目标,更是要以景观环境的改善为老年人心理状态的种种变化提供一种缓冲、安慰性的氛围,也是要以社区景观设计的适老化对策延续、鼓励老年人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

[1]吴良庸.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齐康.宜居环境整体建筑学构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4]胡仁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1996.

[5]周典,周若祁.构建“社区化”城市养老居住设施方法研究[J].建筑学报.2009(S1).

[6]刘颂.老年人弥补性景观及其规划设计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2008(6):15-17、22.

[7]谢靖宇.邓懿君.中国养老地产模式酝酿中[J].中国房地产业.2015.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老龄化背景下南京市住区景观适老化设计对策研究(编号:3201006709)。

曹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园林与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化设施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民生设施非“摆设”
节能技术在开关电源老化测试中的应用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杜绝初春老化肌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机电设施非正常损坏理赔修复的思考
HTPB热固PBX老化过程中的体积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