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6-02-16

中国临床护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系统化骨质疏松症骨质

李 影

系统化护理干预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李 影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骨密度值(BMD)、血清骨钙素(BGP)以及生存质量。 结果 6个月后,2组腰椎BMD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干预组腰椎BMD高于对照组。2组BGP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干预组BG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生存质量各条目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患者精神状态、社交活动、健康观念评分改善程度均好于对照组。 结论 系统化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降低BGP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骨质疏松,绝经后;骨密度;血清骨钙素;护理干预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可能与绝经后卵巢功能减退引起雌激素分泌降低导致骨形成与骨吸收失衡出现骨转换加速、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被破坏有关。临床表现为长期疼痛、活动受限和骨折,给患者带来极大地痛苦和经济负担[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日益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列为四大老年病之一。本文将系统化护理干预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80例,诊断标准参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的标准[2]。所有患者均无内分泌、代谢性、风湿性疾病及心、肝、肾功能损害的其他能影响到骨密度的疾病。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50~68岁,平均(62.4±3.6)岁;绝经年限6~17年,平均(10.9±2.6)年;平均身高(157.8±4.1)cm;平均体质量(52.8±3.6)kg。干预组:年龄51~67岁,平均(61.3±4.5)岁;绝经年限5~17年,平均(11.3±2.4)年;平均身高(158.2±4.0)cm;平均体质量(53.2±3.9)kg。2组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每天1粒的钙尔奇-D片口服和每天0.25μg/d的骨化三醇治疗;疼痛者给予阿司匹林片,0.3~0.6g/d,用量不超过3次。患者均进行连续6个月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干预等,均采用口头宣教形式,在入院及出院时进行。干预组患者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患者入院时发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健康指导手册,后期的健康教育均以该手册为统一指引。内容包括骨质疏松症病因、发病人群、发病率、预防措施、治疗方法、预后等[3]。②每月定期组织一次关于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知识讲座,巩固并强化患者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鼓励患者之间交流,互相学习疾病防护经验,并设置患者提问时间。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规律饮食,推荐三餐合理搭配,多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尽可能减少食盐摄入量[4]。戒烟、戒酒,少喝咖啡,避免钙质流失。④运动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订运动计划,比如散步、打太极、慢跑、反复上下楼梯、上下坡路等。运动量以身体能适应为原则,以轻度疲劳为限,采用渐进原则,适度进行力量训练[5]。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锻炼,以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和钙、磷吸收,从而促进骨组织的钙化[6]。⑤电话随访。每2周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次,了解患者饮食调整情况、运动计划进行程度等,并与患者共同调整计划及指定下一步计划。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变化,鼓励患者持之以恒。

1.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对2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比较。①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量2组患者中每人第2至4腰椎(L 2-4)前后位骨密度(BMD)值并记录。②采用骨钙素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骨钙素(BGP)。③比较2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内容包括躯体疼痛、自理能力、日常活动、家务劳动、精神状态、社交活动、健康观念等7个条目[7]。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腰椎BMD比较

干预后,2组患者骨腰椎BMD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干预组腰椎BMD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腰椎BMD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BGP比较

干预后,2组患者BGP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干预组BGP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406.69±1.635.51±1.46*干预组406.67±1.374.28±1.57*△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1

2.3 2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项指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但干预组患者干预后精神状态、社交活动、健康观念改善程度均好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组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女性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失衡导致骨矿物质丢失速度加快,骨量减少、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从而患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8]。骨质疏松症已成为绝经后妇女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保健费用消耗较大的疾病之一。骨质疏松症引起的最大问题是骨折,一方面骨折可引起医疗保健费用大幅增高,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骨折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2.6%,8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50%。沈汝枫等[9]研究发现,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7.83%,55~59岁患病率为75.31%,60~65岁患病率高达89.59%。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陈玉平等[10]研究表明,中国老年人自认为对骨质疏松知识非常了解者只有4.1%,了解程度甚至比国外骨质疏松知识相对不足的老年男性还低。骨质疏松知识的缺乏与疾病的预期呈正相关。而董荣菂[11]的研究表明,北京地区中老年女性饮食中钙源不足不是导致其骨质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运动状况欠佳却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中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健康宣教过于笼统,大部分均采取灌输式宣教,患者短时间内掌握不了诸多方面的知识,临床护理效率较低。

本研究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即针对患者本身状况制定一系列全面地、有时间顺序地护理措施,在不同时间段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并采用多种宣教方式相结合,使患者充分理解疾病,掌握疾病相关防治知识,并及时调整康复措施。通过6个月后对BMD、BGP指标结果的观察发现,干预组BMD高于对照组,BGP低于对照组,说明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提示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干预后2组生存质量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但干预组精神状态、社交活动、健康观念改善程度均好于对照组,提示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饮食观念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系统化护理干预为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对当今预防和控制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1] 徐志英,梁九根,蒋宁一,等.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量变化规律的初步分析.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 (4):378-396.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3] 姜小鹰,胡蓉芳,吴小南,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05,2(3):106-109.

[4] 刘佳宁.老年人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国保健营养,2012,22(9):3160.

[5] 吴明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运动处方.中国临床康复,2012,6(2):170-171,191.

[6] 李燕燕,林可可.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症状影响分析.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0):920-921.

[7]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24-126.

[8] 杨建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防治.中外医疗,2010,29(2):190.

[9] 沈汝枫,张凇文,王军华,等.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4,19(4):71-74.

[10] 陈玉平,刘雪琴,蔡德鸿,等.社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度及其相关健康行为的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264-8266.

[11] 董荣菂.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科学健身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5.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LIYing.DepartmentofOrthopedics,People'sHospitalofZhengzhou,Zhengzhou450003,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n=40) and a control group(n=40), according to a random number table.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whil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additionally provided with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6 months.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serum osteocalcin (BGP) and life qua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Lumbar spine BMD in both group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to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igg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BG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former was significantly bigger than the latter. The quality of life had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and the improvement in the mental state, social activities and health concept of the forme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latter group. Conclusion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by improving their BMD level, relieving their clinical symptoms and lowering their BGP levels.

Osteoporosis, postmenopausal; BMD; BGP; Nursing intervention

·临床护理· 外科护理

450003 郑州,郑州人民医院骨科

10.3969/j.issn.1674-3768.2016.03.017

2015-10-22)

猜你喜欢

系统化骨质疏松症骨质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系统化研究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骨康操”预防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