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精神发育迟滞在历代文献中的辨经选穴特点分析

2016-02-15刘小毅王淑芝林栋肖林榕

新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神门选穴督脉

刘小毅,王淑芝,林栋,肖林榕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2.四川地质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1

针灸治疗精神发育迟滞在历代文献中的辨经选穴特点分析

刘小毅1,2,王淑芝1,林栋1,肖林榕1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2.四川地质医院,四川 成都 610081

精神发育迟滞;针灸;文献;辨经;选穴

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是指个体在发育时期内(18岁以前),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个体水平,同时伴有社会适应行为的缺陷[1]。但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精神发育迟滞”的名称,但是通过分析古今症状术语的描述发现,其症状类似于“痴呆”,或“五迟五软”中的“语迟”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五迟、五软、痴呆、解颅等范畴。并将古代文献中关于“五迟”“五软”“痴呆”症状描述原文进行统计,发现关于语迟症状的描述52次,为最多痴呆37次,行迟16次,肌肉软12次,手软8次,口软6次,心神惛塞1次,其中,口软可导致语迟,表现为语言功能不利,与现代症状的语言发育障碍相对应;行迟、足软、手软、肌肉软可导致肢体功能活动不利,与现代症状的运动功能发育障碍相对应;心神惛塞乃神智全无,为痴呆之甚,对应现代症状的智力低下。若仅从症状描述术语而言,精神发育迟滞与“痴呆”“语迟”最似。

1 历代选穴归经源流考

1.1 先秦至隋唐时期 马王堆出土之《足臂十一脉灸经》[2]中已有关于瘨(癫)疾的记载,此时已对神志病有所认识。《针灸大全·卷四》[3]:“心性痴呆,悲泣不已。通里二穴,后溪二穴,大钟二穴。”西晋王叔和《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4]认为:“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最早将精神发育迟滞归为冲脉、督脉病变。唐代孙思邈宗灵素之旨,通百家之说,撰《千金方》[5],总结“十三鬼穴”,其中,“鬼宫”为人中穴,“鬼信”为少商穴,“鬼垒”为隐白穴,“鬼心”为大陵穴,“鬼路”为申脉穴、间使穴,“鬼枕”为风府穴,“鬼床”为颊车穴,“鬼市”为承浆穴,“鬼哭”为劳宫穴,“鬼堂”为上星穴,“鬼臣”为曲池穴,“鬼封”在舌下中缝处,“鬼藏”女在玉门头、男在阴下缝。对治疗神志病贡献突出。但在宋代以前的医籍中,囿于所学笔者尚未见其具体疗法的文献记载。

1.2 两宋时期 南宋刘昉《幼幼新书》记载《庄氏集》腧穴灸法,灸两足踝上各三壮治疗小儿四、五岁不语;治疗心气不足之语迟者灸心俞三壮,并云心俞穴在第五脊椎下,两旁开一寸五分处。心俞穴为心脏之背俞穴,乃心之脏气输注于背部之特定穴;两足踝上即踝尖穴,为经外奇穴,奇穴乃治疗疾病有奇效之穴位[6]。另有《针灸神书》,著者题为宋代琼瑶真人,但其序中述“《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遍行于世”其年代应在《针灸大成》之后,故不能将其算作宋代著述。

1.3 金元时期 金秉承辽宋之医学制度,窦汉卿撰《针经指南》,其代表作《标幽赋》[3]记载“端的处,用大针治心内之呆痴”,大钟穴乃肾经之络穴,络于膀胱,膀胱经循行上额,交巅入脑;《通玄指要赋》[3]记载:“神门去心性之呆痴”,可知,痴呆一怔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另外,元代王国瑞撰《扁鹊神应玉龙经》载《玉龙歌》[3]曰:“痴呆一症少精神,不识尊卑最苦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不仅描述了痴呆的症状为“不识尊卑”,还提出了主治本病的神门穴及其定位。神门穴为手少阴心经之输穴、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7]说:“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心之脉气经过流注于此穴,故以神门治疗心经病变之痴呆。且神门穴五行属土,心属火,实则泻其子,若因心经邪实者,应泻神门。又载《天星十一穴歌诀》[8]云“环跳,呆痴针与灸”,胆经穴,乃足少阳、太阳之交会穴。《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歌,又歌曰》[3]:“大钟一穴疗心痴……痴呆只向神门许。”

1.4 明朝时期 明承元制,重视针灸,针灸学蓬勃发展,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亦有创新。《普济方·十二经流注五脏六腑明堂》[9]记载“前顶主小儿癫痴时发”,前顶乃督脉穴,位于百会前1.5寸,治疗由督脉病变致病者。李梴编著《医学入门》[10]认为“神门,主惊悸,怔忡,呆痴等疾”且专治心痴呆。高武撰《针灸聚英》[11]论述神门乃手少阴心脉所注之俞穴,属土。心性痴呆,心实之疾泻之。《针灸大成》[3]:“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其中“欲言声不出”即是语迟的表现症状,言为心声,通里为手少阴心经之络穴,可通心之脉气,治疗心虚不能言,故以通里治疗言语发育迟缓的疾病。《针灸神书》[12]记载:“痴呆之证取气上,复取升阳要升阴,神门提按刮战法,三里取下即安康。”其选用神门穴,并提出提按刮战等手法,故可知神门穴针刺,其中“三里”有足三里穴,手三里穴,其后曰“取下”,故此乃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穴,关于精神发育迟滞的治疗,此时取穴已从单穴发展到同时使用两个穴位治疗;并且,琼瑶真人认为此病不仅与心有关,还和后天脾胃相关。徐凤《针灸大全》[3]“心性呆痴,悲泣不已,通里、后溪、神门、大钟”,此时已发展到运用多穴治疗该病。《类经图翼》以心俞、神门治疗痴疾。楼英对于此病的治疗取穴更多,其《医学纲目》[13]云:“失志呆痴:神门、中冲、鬼眼、鸠尾、百会。”此时期取穴除心经、督脉之外,还有心包经,任脉,和鬼穴。《普济方》[14]:“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类经图翼》[15]:“手足大指爪甲穴……又二穴在两足大拇指间,亦与取手穴同法,是名足鬼眼,用治癫痫梦魇鬼击,灸之大效,亦治五痫呆痴。”

1.5 清朝 到了清代,政府虽不重视针灸,但它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民间。清·李守先《针灸易学》[16]记载:“失志痴呆:神门、鬼眼、百会、鸠尾、龈交、承浆。”李学川关于本病的治疗同于李梃,其《针灸逢源》[17]记载:“神门专治心痴呆”;又述:“痴呆一证,穴用神门、心俞”,心俞配神门,乃是俞原配穴,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之腧穴,原穴脏腑原气留止之处,故可协同治疗心脏之疾。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18]亦承袭前人之论。故清代针灸治疗精神发育迟滞取穴最多的是神门穴,另外还有督脉之百会穴、龈交穴,任脉之鸠尾穴,“十三鬼穴”中的“鬼市”承浆穴。《针灸集成》[19]:“大钟,在照海后一寸半。针二分、留三呼,灸三壮……治心性之呆。”《针灸逢源》[17]:“间使、神门(治痴呆)。”“心性呆痴悲泣不已,通里、后溪、神门、大钟。”《验方新编》[20]:“竹柳穴:在内踝上二寸,即交信穴,足少阴,属五脏。病有五种:伤入心经,痴呆,发痫症,不省人事。治法,于原穴内灸三壮,后在百会穴内灸三壮,先以原方服数剂,后以天王补心丹服之即好。”

1.6 民国时期 《针灸问答》[21]:“问:失志,痴呆,五痫,当取何穴?答:百会,上星,鸠尾,心俞,巨阙,神门,照海,涌泉。”

2 选穴归经特点

2.1 选穴 穴位个数:两宋时期是现存可见的针灸疗法记载之始,选穴涉及心俞、内踝尖、大钟、神门,元代医家选用大钟、环跳、神门共计3穴。明代选穴有百会、大钟、鬼眼、后溪、鸠尾、内踝尖、少商、少冲、神门、神庭、通里、心俞、涌泉13穴。清代治疗选穴最多有17穴,分别是:百会、承浆、大钟、鬼眼、后溪、环跳、间使、交信、鸠尾、内踝尖、上星、身柱、神门、通里、心俞、龈交、中冲。可见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刻,特别是明清时期已广泛认识到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病机,故治疗取穴亦是非常丰富。选穴频次:对历代治疗精神发育迟滞取穴频次进行统计,发现神门位列第一,共49次,其次为大钟22次,心俞12次,后依次为鬼眼8次,内踝尖、百会各6次,后溪、通里各5次,鸠尾4次,环跳、中冲、少冲、涌泉各2次,承浆、足三里、交信、间使、内关、神庭、身柱各1次。历代选穴频次对比:通过对各个朝代选穴研究发现,明清时期治疗取穴丰富,历代对于精神发育迟滞治疗取穴认识相似,选用穴位的频次走势基本一致,可以认为医家对于精神发育迟滞的认识基本相同。神门、大钟频次最高,故本病主要责之于心肾二经。

2.2 归经 历代取穴归经属性分析:取穴最多的经脉是督脉5穴,分别是:百会、神庭、上星、龈交、身柱,其次是心包经与肾经各3个,心包经穴有:内关、间使、中冲,肾经穴位有:大钟、涌泉、交信;第三是任脉、心经、膀胱经各2个,任脉穴有:承浆、鸠尾,心经穴位有:神门、少冲,膀胱经穴有:心俞、环跳;最后有脾经穴足三里,奇穴内踝尖,鬼穴鬼眼。可以得出:与MR相关经脉脏腑中,督脉居首,其次属心(中医脏腑理论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不能受邪,固有“心包代心受邪”之说,故心包经与心经统论),第三是肾;最后随着对病因病机认识的加深,取穴亦从任脉、鬼穴、膀胱经、小肠经等论。各朝代取穴归经属性分析发现,历代均选取心经穴位,除宋代以外,各代均取肾经穴位,取穴个数最多的经脉仍是督脉,虽然早在西晋便已认识到痴呆之证,责之“冲、督用事”,但是明清之前却未见取督脉穴来治疗本病,随着对精神发育迟滞认识的深入,取穴范围越来越广,至明清时期,已选用小肠经、膀胱经、任脉的穴位及鬼穴治疗精神发育迟滞(见图1)。

图1 各朝代取穴归经属性分析

综上研究发现,精神发育迟滞在古代文献的描述中与“痴呆”“语迟”的症状类似;其病因病机不外先天禀赋不足和大病久病两者。古代文献中,明清时期关于针灸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记载最多,古今选穴频次最多的属于督脉,其中,古今取穴频次最高的是神门、百会、通里、大钟四穴及“十三鬼穴”;而现代选用肝经、胆经、三焦经等穴位,古代文献中未见记载。关于针灸操作方法,古代记载较为简单,多如“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之类;现代文献中多平补平泻,留针时间30~60 min。

[1]马延菊,刘振寰.针灸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2(3):54.

[2]郭世余.中国针灸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9.

[3]明·徐凤.针灸名著集成[M].黄龙祥,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523.

[4]西晋·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5]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35,336.

[6]明·崔仲平,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王耀廷,校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3,984.

[7]黄帝内经·灵枢[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四库全书针灸类医著集成[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明·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10]明·李梃著.医学入门[M].金嫣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

[11]明·高武.针灸聚英[M].闫志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2,43.

[12]琼瑶真人.针灸神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43.

[13]明·楼全善.医学纲目[M].台南:大孚书局:58.

[14]明·朱棣.普济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5]明·张介宾.类经图翼[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16]清·李守先.针灸易学[M].董晋宝,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17]清·李学川.针灸逢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8]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M].赵小明,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9]清·廖润鸿.针灸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0]清·鲍相撰.验方新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21]郑魁山.针灸问答[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骆欢欢)

R339.3+5

A

0256-7415(2016)02-0225-03

10.13457/j.cnki.jncm.2016.02.087

2015-06-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273672);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J01353);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2014-ZQN-JC-28)

刘小毅(1987-),女,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文献。

林栋,E-mail:bluelike1@sina.com。

猜你喜欢

神门选穴督脉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养心安神常按神门穴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探析焦虑症的推拿选穴思路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一键”助睡眠
夏季心火旺捏捏神门穴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规律分析
按压神门穴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