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2016-02-15郑小娟吴海波胡锦英

新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口服液黄疸胆红素

郑小娟,吴海波,胡锦英

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丽水 323000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足月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郑小娟,吴海波,胡锦英

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浙江 丽水 323000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应用体会。方法:将新生儿黄疸的10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血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黄疸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PaO2、PaCO2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H、-B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H、-B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

新生儿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护理应用;血气分析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大部分预后良好,其早期主要表现为黄疸,且大部分黄疸可自行消退,不需要临床干预及治疗。后者发病率逐年上升,有报道称足月新生儿发病率约60%,早产儿的发病率为80%[1~2],但少数患儿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在血胆红素含量超过25 mg/dL时,导致神经损害,急性发作期可致死或致残[3]。为此,本院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早期的干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致残率、致死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5月—2015年2月本院新生儿黄疸患儿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蓝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实用新生儿学》[4]对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制定。中医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湿热内蕴证的证候标准制定。

1.3 纳入标准 均符合新生儿黄疸的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新生儿黄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小便黄赤,烦躁啼哭,大便灰白或秘结,指纹滞,舌红、苔黄厚腻,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证。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有严重先天畸形的新生儿,重大脏器的严重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功能不全等重大疾病,治疗期间对所服用药物过敏的患儿。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蓝光照射,波长调整为450 nm,连续治疗12 h,在照射的同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6001702Z,生产企业: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3 mL,每天3次,口服。同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尽早喂养: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胎便排出;同时,有利于肠道建立正常菌群,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减轻肝脏负担,加快黄疸消退;②抚触治疗: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操作,按照从头部、胸腹部、四肢和背部的顺序,通过抚触刺激体表的神经,促进脊髓神经兴奋,促进胎粪排出;③保暖:患儿所处的环境一定要注意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低温会促使患儿游离脂肪酸增加,使与胆红素竞争血清蛋白,增加未结合胆红素,使黄疸加重。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痊愈:患儿所有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体征完全消退;好转: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黄疸和其他临床症状减轻;无效:实验室指标加重或者无改善,黄疸和其他临床症状加重或者无减退。

4.2 2组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平均黄疸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住院时间比较()

表1 2组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5 0 5 8黄疸消退时间( h ) 4 . 9 8 ± 2 . 9 6 3 . 5 7 ± 1 . 8 8①血清总胆红素( m g / L ) 5 . 3 6 ± 1 . 5 6 3 . 4 5 ± 1 . 0 8①住院时间(天) 4 . 3 7 ± 2 . 5 6 2 . 7 7 ± 1 . 5 7①

4.3 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见表2。2组PaO2、PaCO2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H、-B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E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H、-B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指标P a O2( m m H g ) P a C O2( m m H g ) p H -B E治疗前8 5 . 1 2 ± 3 . 2 9 3 5 . 3 6 ± 5 . 3 6 7 . 4 1 ± 0 . 1 3 -4 . 0 2 ± 2 . 3 2治疗后8 6 . 1 4 ± 2 . 2 6 3 4 . 6 8 ± 4 . 3 2 7 . 4 2 ± 0 . 0 6①②4 . 3 6 ± 2 . 2 8①②治疗前8 5 . 2 7 ± 4 . 5 8 3 5 . 9 9 ± 3 . 6 2 7 . 4 0 ± 0 . 1 1 -4 . 5 4 ± 1 . 3 8治疗后8 6 . 4 2 ± 3 . 1 1 3 4 . 2 1 ± 2 . 5 1 7 . 4 1 ± 0 . 9 0 2 . 6 3 ± 1 . 5 5①观察组( n = 5 8 ) 对照组( n = 5 0 )

4.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最常见新生儿疾病之一,是以血清中胆红素的升高导致的黏膜、皮肤以及巩膜的黄染为发病临床特征,大部分新生儿预后良好,但是少数患儿由于胆红素的毒性,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出现致死性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损害,处理不当则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因此,临床上应当重视该病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6~9]。

新生儿由于出生时肠道菌群缺乏,导致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的增加是导致黄疸的主要原因,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而临床实践说明该方法疗效欠佳,黄疸仍会进行性加重[10~11]。由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何时采取治疗措施,采取何种恰当的治疗措施尚未达成共识。本院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在胆红素超过221 μmol/L的时候给予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可降低该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12~14]。茵栀黄口服液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黄疸的药物已大量应用于临床,主要成分是栀子、黄芩、茵陈的提取物,该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栀子性寒、味苦,泻火解毒、利湿除烦;黄芩为苦寒之品,燥湿泻火、清热解毒;茵陈清热退黄利湿。三药为本方的主要成分,配伍达到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药理学研究发现,该方对于新生儿黄疸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药物并未发现明显副作用,患儿及患儿家属易于接受[15]。同时在新生儿黄疸未向重度发展之前进行早期干预,除了传统的光疗、口服中药消退黄疸之外,采用多种有效的优质护理干预,且越来越被证实这些干预作用迅速、疗效显著、操作性强、不良反应小。

本研究通过从血清学检测的角度对患儿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前后-BE的变化显著,且观察组的pH值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前后也有显著变化,2组患儿血气分析比较,PaO2、PaCO2均无明显变化。可知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优质护理干预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朱燕.出生早产儿流行病学特征的前瞻性多中心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0.

[3] 庄艳云,张小园,叶丽芹.经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0,30(1):4.

[4]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23-424.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01.

[6]李琳,何玲,陈丽萍,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前后血液内环境变化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2(10):51-53.

[7]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毛英,钟丹妮.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5):723-724.

[9]花少栋,封志纯.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74-78.

[10]丁国芳.关于新生儿黄疸诊疗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643-645.

[11]武庆斌,郑跃杰,黄永坤.儿童肠道菌群—基础与临床[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158-165,318.

[12]杨丽霞.新生儿黄疽的观察治疗及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463-464.

[13]李晓云.口服亿活(优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85-87.

[14]杨丽霞.优质护理干预散和茵栀黄口服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180例[J].中国药业,2012,21(14):100-102.

[15]汪芳华.茵桅黄辅治母乳性黄疸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8):56-58.

(责任编辑:骆欢欢,李海霞)

R722.17

A

0256-7415(2016)02-192-03

10.13457/j.cnki.jncm.2016.02.074

2015-11-23

郑小娟(1981-),女,护师,研究方向:儿科护理。

猜你喜欢

口服液黄疸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