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乳腺癌术后巩固期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2016-02-15叶笑妮陆慧敏黄梅全小明

新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湿质阳虚瘀血

叶笑妮,陆慧敏,黄梅,全小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乳腺癌术后巩固期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叶笑妮,陆慧敏,黄梅,全小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目的:探讨乳腺癌巩固期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和中医证候分析,再采用Spearman法分析乳腺癌巩固期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50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中气虚质占26.0%,瘀血质占17.3%,阴虚质占16.7%,阳虚质占14.7%,气郁质占13.3%,痰湿质占8.7%,湿热质占3.3%。中医证型中冲任失调证占45.3%,气血两虚证占34.7%,脾肾两虚证占20.0%。气血两虚证与气虚质呈正相关(P<0.01);脾肾两虚证与阳虚质及痰湿质正相关(P<0.01,P<0.05);冲任失调与阴虚质及瘀血质正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巩固期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巩固期体质类型的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证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乳腺癌;中医体质;中医证候;相关性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1]。中医学认为,乳腺癌以脏腑虚损、气血不足、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气滞、痰湿、瘀血、热毒等为发病之标。而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2]。本研究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巩固期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2013年6月—2014年10月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专科门诊诊治的巩固期患者,均为女性,且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共纳入符合要求的病例150例,年龄25~65岁,平均52.7岁;婚姻状况:已婚102例,未婚12例,离异20例,丧偶16例;有家族遗传史者21例,否认者129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乳腺癌诊疗规范》[3]中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的手术后门诊乳腺癌巩固期患者;②初中文化程度以上,能够独立完成阅读和书写工作;③知情同意参加本次调查。

1.4 排除标准 ①患有其他严重身体疾病需要控制原发病者;②精神或意识障碍的患者;③合并有需要治疗的原发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者;④妊娠或哺乳期乳腺癌患者;⑤研究所需资料缺失者。

1.5 调查方法及内容

1.5.1 体质调查 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4]标准确立体质量表,主要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体质类型构成。调查前医师对患者进行宣教使其对量表中的条目理解,然后由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感受选择答案,调查医师按1~5分的5段计分法给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即:原始分数=亚量表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计算原始分数后再换算为转化分数,各亚量表的转化分数为0~100分,转化分数(%)=(原始分数-条目数)×100/(条目数×4)。最后进行中医体质诊断,平和质诊断标准为:平和质亚量表中转化分≥60分,且其余8个偏颇体质亚量表转化分<40分;8种偏颇体质诊断标准相同:即各个体质亚量表转化分≥40分且平和质亚量表中转化分<60分。

1.5.2 证型调查 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会制定的乳腺癌分期辨证规范,巩固期指手术后化疗和(或)放疗结束1周后开始,至以后的5年期间。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证、脾肾两虚证、冲任失调证[5]。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分布 150例病例中冲任失调证68例(45.3%),气血两虚证52例(34.7%),脾肾两虚证30例(20.0%)。

2.2 中医体质分布 150例病例共7种体质类型,未发现平和质和特禀质,其中气虚质39例(26.0%),瘀血质26例(17.3%),阴虚质25例(16.7%),阳虚质22例(14.7%),气郁质20例(13.3%),痰湿质13例(8.7%),湿热质5例(3.3%)

2.3 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的Spearman分析 见表1。气血两虚与气虚质及阳虚质正相关(P<0.01);脾肾两虚与阳虚质及痰湿质正相关(P<0.01,P<0.05);冲任失调与阴虚质及瘀血质正相关(P<0.01)。

表1 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的Spearman分析

3 讨论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体质有一定的相关性[6]。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且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是决定证候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证候是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体质以后形成的临床类型[7]。

本研究发现乳腺癌术后巩固期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类型相关,不同体质类型对中医证候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气虚质与气血两虚证呈显著性正相关;阳虚质、痰湿质与脾肾两虚证呈显著性正相关;阴虚质、瘀血质与冲任失调证呈显著性正相关。

气虚质是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2]。具有语声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等特点。而患者在手术中耗伤气血,放、化疗亦耗伤气血津液,故气虚体质在巩固期更易出现神疲懒言,声低气短,面白无华,自汗,口唇、眼睑、爪甲色淡白,月经量少等气血两虚证的临床表现。

阳虚质为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2]。平素表现为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面色柔白,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痰湿质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2]。平素表现为精神不振、神情偏困顿、呆惰、身重、关节疼痛重着、脘腹胀满、纳呆食少、大便溏泻等。术后的化疗药物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及脾胃功能,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脾胃主运化与受纳,此类药物导致脾肾两虚。故此两类体质患者受化疗药影响更易表现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脱发,头晕目眩,小便频数而清或夜尿频,泄泻,完谷不化,粪质清稀等脾肾两虚证的临床表现。

阴虚质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2],平素表现为手足心热,易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目干涩,眩晕耳鸣,睡眠差等阴虚内热的临床表现。瘀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2],如平素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著,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血块等。术后放疗为热毒炽盛,热盛津伤,易致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燥等症状。其次,多数患者在巩固期接受内分泌治疗,这些药物易导致月经失调,心烦易怒,潮热多汗,腰膝酸痛等症状。另外,乳腺癌患者手术不仅耗伤阴血,且造成血溢脉外而成离经之瘀血。在上述因素作用下,阴虚质及瘀血质患者在巩固阶段更易出现月经失调,腰膝酸痛,潮热盗汗,舌质淡暗有瘀,或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脉弦细,面色晦暗,黄褐斑等冲任失调证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表明乳腺癌巩固期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巩固期体质类型的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证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故在辨证论治过程可通过其体质状况了解其中医证候发展规律,在巩固期注意益气健脾、滋阴活血在治疗中的运用,以期改善偏颇体质。同时指导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调摄情志,适当锻炼,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使患者达到情志调达,气血冲和,有助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1]徐兵河.乳腺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9-38.

[2]王琦.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乳腺癌诊疗规范[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10):902-907.

[4]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Z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5]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防治协作工作委员会.乳腺癌分期辨证规范(试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4-5.

[6]雷叶雁.乳腺癌高危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7]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70-81.

(责任编辑:冯天保)

R737.9

A

0256-7415(2016)02-0174-03

10.13457/j.cnki.jncm.2016.02.067

2015-10-02

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项目(20131233)

叶笑妮(1970-),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中医临床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湿质阳虚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老年人痰湿质评分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湿质患者与瘦素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代谢综合征痰湿质研究进展*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