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写作
——高考作文突围之道

2016-02-15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端木蕻良模式化高考作文

随笔写作
——高考作文突围之道

江苏 叶荣滨

当前学生作文多无话可说,或者不好好说话,考场作文往往陈词滥调者。鉴于此,经多方实践,笔者认为学生在时间紧凑,思维紧张的考场上,应重点关注作文前的写作积淀(随笔写作)和作文中的写作谋划(有效转化)。做到以上两点定能使随笔习作向考场作文华丽转身,考生也可游刃有余地在自己写作的土地上耕种,终致根深叶茂。

高考作文随笔写作突围之道

一、天下第一题作文伤不起

每年江苏高考成绩揭晓后,很多考生因语文得分偏低而未考上理想的大学,更有甚者则遗憾落榜,新闻媒体把矛头指向作文。在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现场,三段论的模式化作文、热点素材遭遇强力封杀。对于此,陈建新教授谈高考作文阅卷代表性问题时曾说:“从作文阅卷情况看,得分在40分以下的作文,都表现出写作基本功的欠缺。除了所说的审题、立意之外,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同时着重强调高考作文要避免模式化写作。在《中国青年报》上,《避免模式化作文需要怎样的真情实感》开场白如是说:“没有人说得清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套话”的“作文人格”形成于何时,但这丝毫不影响其成为语文教育界令人头疼的痼疾。”这些引起了我的深层思考:如何突围当前的高考作文困境?

二、随笔写作是正道

面对当前的高考作文困境,笔者大量翻阅叶圣陶、夏丏尊、张中行等先生的著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展开“随笔写作教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策略的实施”课题教研,在新一轮作文教学伊始,实行随笔写作训练。

首先,向学生传授随笔写作理念。

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形式既没有一定,题材也随处可见。……随笔可以说毫无规模,三言片语也成,从一个大范围里抽出小小的一片段来写也成……至于题材,凡是实际生活以内的一切都可以充做随笔的题材。读书的心得,日常的见闻,对于事物的感想或意见,在生活中感到的情味等等。”

由此可见,随笔写作指的是学生的一种自由写作,教师不规定写作内容、技法要求和文章体裁,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自主写作。不限篇幅,以学生兴之所至,可以记叙校内外的见闻琐事,可以抒发生活中的感慨忧思,可以议论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也可以构思小说诗歌等进行文学创作。它不需要遵循某种特定的规则,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忧、所喜、所恨、所爱等倾诉出来。在日常随笔写作中,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写生活随笔,提炼一些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生活经历,从中体悟出有深度的认识;写读书随笔,做好阅读积累:字、词、句、段、技巧、结构,通过记忆运用丰富自己的语言;写社会时评,在日常生活中了解社会热点话题,通过文字思考锋利自己的思想。在写作随笔时,考生应关注生活,发现生活,记录感动,凸显责任,彰显大气,思想独有。

其次,鼓励学生日日有所写,日日有反馈,日日有收获,或片段或长文,每周一次随笔写作交流,每周一期的随笔周刊编辑,从精神和行动上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再者,尝试由随笔习作向考场作文华丽转身的实践指导。

同样,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例话》给了我实践的指导:“随笔可以作为写作他种文章的基本练习。小小的一片段写得像了样,再去写规模完整的东西就不至于手忙脚乱,漫无把握。”

而端木蕻良也以切身写作经验阐明了写作中由素材向作品的华丽转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摄取的素材,有的转化为其它素材,以另外的形式出现。”(《<端木蕻良小说选>自序》)随笔习作中源于现实生活粗糙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并不能原封不动写入文章。如果能经过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即可成为“题材”写入文章。下面三个片段来自学生三天的三篇随笔素材,从写作的角度看,这些随笔素材都极具生活的气息,细细读来颇有味道,其共同点是篇幅短小,立意不一,视角不同,关联不大等。如何把这些生活化的随笔素材紧密地糅合,紧扣考场命题作文要求,成为一篇水乳交融的考场佳作?即如何把这些独立的片段组合成有机的整体?这涉及两个问题:立意应遵循立异和立一原则。随笔素材的立意不一致,甚至差异性极大,由随笔习作向考场作文华丽转身必须保持在这种素材差异基础上保持立意的高度一致。

在日常的随笔素材积累中,关注作文中的写作谋划,即在审题解题的基础上,谋定考场作文与随笔素材间的联系,找准随笔素材和考场写作在素材和立意上的连接点,这样,由随笔素材向考场作文华丽转身。当然,平时的随笔习作向考场佳作转身,需要不断坚持,笔耕不辍,那样,写作的土地上才会一片春色。

三、随笔写作初试锋芒

在实行随笔写作训练至今,学生已逐渐走出无话可说的境地,模式化痕迹在学生的文字中渐渐淡出,作文中已明显见出思考和生活的烙印。而笔者所带的班级在每周的作文周练中,高分作文不断出现,学生写作氛围浓郁,先前的随笔写作学生已不满足于每周交流一次,鉴于此,笔者在每日课前留出一颗板块供学生交流。高考将至,我相信经过这样的写作激发,高考作文于我的学生而言将不是难题。

[1]叶圣陶.文章例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小说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江苏盱眙中学语文组)

猜你喜欢

端木蕻良模式化高考作文
端木蕻良与重庆复旦大学的情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透气感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Why other racial groups look alike?
“端木蕻良”笔名背后的故事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讲话》背景下端木蕻良建国初期小说探析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