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作品展示的方式与思考

2016-02-14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吴彩霞

早期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泡泡青蛙创作

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 吴彩霞



幼儿作品展示的方式与思考

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 吴彩霞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以及促进幼儿“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实现这些要求的重要途径,就是幼儿作品的展示都具有这个功能。笔者看到过各种成功的作品展示方式,在此与同行们分享。

一、情境式展示

“情境式展式”是指在作品展示区创设一个与本次活动创作主题相关的场景,让孩子们将作品自主地呈现于这个场景之中,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故事情节、情境的展示方式。这样的展示方式使作品与场景融为一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于场景中,会因情境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赋予作品生命活力,作品因此而鲜活起来。这不仅能让孩子们在欣赏作品时生动地表达出自己作品的故事,还能激发他们后期创作的浓厚兴趣,同时通过讲述作品故事,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展示孩子们的手工作品。

例如,在中班折纸活动“青蛙”中,教师创设一个柳树下有片草地,草地中有一个池塘的场景,孩子们将折好的青蛙送到这一场景中,他们的青蛙顿时“活”了,有了自己的故事。孩子们一边欣赏一边快乐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青蛙故事:“我的青蛙在河里游泳呢。”“我的青蛙跳到了荷叶上,呱呱叫。”“我的青蛙在池塘里唱歌。”“我的青蛙也来唱歌了,在和你的青蛙比赛呢……”作品的“活化”激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与作品以及场景互动起来,此时的折纸活动转化为充满情趣的游戏。

又如,大班“春神跳舞的日子”绘本欣赏活动后,生成了手工活动“樱花”,教师在作品展示区用牛皮纸制作了一棵只有树干和枝条的樱花树,孩子们将自己折出或剪出的樱花花朵黏贴在树的枝条上,有个女孩子把自己做的花朵有意地放在树下,说是落樱。后来为了丰富樱花展示区里故事的情境和情节,他们画出绘本中的春神以及各种动物的形象贴于樱花树旁。这样的展现方式,激发了孩子们持续创作的兴趣和动机:欣赏绘本折、剪樱花绘画“春神和小动物创编绘本故事。

我们多次使用情境式展示法来展示幼儿的作品,如展示熊猫的竹林,展示蜘蛛的蛛网,展示鸟窝的树林,展示海鸥的大海和海轮等。

由幼儿作品和与之匹配的场景融合起来的情境,表现了美的意境,这种美的意境既能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美,又能生发孩子们对美的热爱之情。同时,这种爱美之情又启发孩子们创造美的智慧,进而唤醒孩子们心中美的种子,使之表现出更多的美。正如情境教学的首创者李吉林老师所言:“择美构境—以境生情—以情启智—情智相长。”

二、注解式展示

“注解式展示”是一种在展示作品的同时呈现作品含义的展示方式,即教师在幼儿绘画或手工作品完成之后,倾听孩子对自己作品含义的表达并帮其记录下来,展示时将作品和作品记录一起呈现。这种展示方式的特点是教师及时倾听孩子的想法,领会并尊重孩子的创作意图,不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其“像不像”“好不好”。当幼儿讲述作品含义时,教师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这样的倾听态度能够给孩子以无形的激励,使他们不仅看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同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兴趣和独特感受的尊重,以后会进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表现、创造美。

如小班绘画活动“泡泡”,孩子们画了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泡泡。活动结束后,教师逐一倾听每一个孩子讲述自己画的“泡泡的故事”,并记录。展示作品时,每幅作品边都有一个“泡泡的故事”。如彤彤的故事是“我画的是泡泡哥哥和泡泡弟弟一起在唱歌”,小敏的故事是“我画的是泡泡一家,泡泡妈妈、泡泡爸爸和泡泡宝宝在玩划船的游戏”,方也的故事是“我的泡泡在手拉手跳圆圈舞”……

又如中班绘画活动“树叶”,孩子们呈现出各种各样姿态的树叶,还对作品进行了解释。展示作品时,教师把记录孩子语言的叶形纸贴在孩子的作品旁边,上面写着“我的树叶和好朋友一起飞来飞去”“我的树叶妈妈带着许多树叶宝宝去春游”“我的树叶宝宝们变成了一只只小船,他们要去大海游玩”……最引人注目的是这样的一幅作品:树叶画得像太阳,旁边的记录单上写着“千万别以为我画的是太阳,这不是太阳,这是树叶,是一片带有很多刺的树叶”。这就是孩子的想象,如果不是去倾听,这份独特创意的作品将会被曲解,可想而知,孩子的创作欲望就会在别人的嘲笑中被扼杀!

注解中除了记录孩子对作品含义的表达,教师也可以用图画或简短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是有关孩子创作态度的描述,也可以是对孩子作品的评价。这样的注解,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知道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孩子学习绘画的“成长档案”,体现了教师对孩子个体的认识和解读。

注解式展示既是孩子作品的展示,更是教师对孩子作品态度的展示,反映了教师更为关注孩子创作的过程和内心的体验。注解过程中教师与孩子的交流,是孩子走近教师,教师走进孩子内心的最佳方式,从中,孩子们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爱以及对他努力表现美的行为的赞赏,这是他们继续努力创作的不竭动力。

三、胶片式展示

“胶片式展示”是指在展示孩子作品的同时呈现其创作过程中不同时段的照片,就像电影胶片一样。从一张张照片可以清楚地看见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些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等等,讲述了一个创作的故事。这种展示方式更适合于能力稍差的孩子。教师有目的地拍摄这类孩子在创作过程中不同时段的照片,并用文字加以简单记录。胶片式展示可以引导观赏者在关注作品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作者为之付出的努力,给予作者需要的欣赏与支持,增强他们的信心,能积极、努力地参与艺术创造活动。

如锐锐动手能力比较差,不能熟练使用剪刀,他的剪纸作品在展示栏中常常比较扎眼,他不仅被同伴讥笑,还被妈妈指责,开始拒绝参加剪纸活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特意为他的作品采取了胶片式展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剪纸活动“装饰爸爸的领带”中,锐锐想为爸爸的领带贴一朵小花,可怎么剪也剪不出来,正当他想放弃的时候,教师来到他身边,引导他先剪一个圆形,然后剪出一个椭圆形作为花瓣,再剪一个椭圆形……慢慢地有了四个花瓣,一朵漂亮的小花就出现了。锐锐举着贴有小花的领带亲了又亲,还开心地说着:“我要把这条领带送给爸爸,他一定很喜欢!”虽然锐锐作品的水平还远不如同伴,但这是他最好的剪纸作品。在他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一直为他拍摄照片,在展示作品时,将锐锐的作品和这些照片摆放在一起,照片上还记录着锐锐说的那句话。其他孩子看过这些照片后,知道了锐锐所付出的努力,为他的作品竖起大拇指。锐锐妈妈看了之后非常激动,紧紧地搂住他亲了又亲,连声说:“孩子,你进步得真快!真能干!”大家的称赞使锐锐受到极大鼓舞,此后,他积极地参与手工活动,动手能力提高很快。

胶片式展示是教师跟踪观察孩子的结果,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个体,关注个体差异,并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成长支架,促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四、环创式展示

“环创式展示”是环境创设式展示的简称,是指创设教室环境时将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其中的展示方式。《指南》建议:教师“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我们可以结合环境创设,引导孩子用多种工具、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与环境相匹配的艺术作品,然后呈现在教室的环境之中,让孩子看到是自己的创作成果美化了教室,从而获得成就感。

如迎接新年时大一班计划开个新年联欢会,为此需要装扮教室。师生讨论后决定在教室的中间挂上一些灯笼,四周侧面挂一些珠帘。美工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利用手工纸、小纸盒、报纸、红绳等各种废旧材料制作灯笼。孩子们有的是独立设计和制作,有的是合作设计和制作。最后,师生共同将这些灯笼挂在教室中间,大大小小、花花绿绿,煞是好看!那段时间,孩子们时常指着自己的灯笼,讲述着自己的制作故事,好开心啊。教室四周侧面的珠帘也是孩子们分工合作制作的,他们有的制作珠子,有的穿珠子,忙得不亦乐乎。当珠帘悬挂起来后,他们都惊叹道:“太好看了!是我们把教室打扮得这么美丽!”

后来,每逢节庆活动,孩子们都要求自己动手美化教室,如圣诞节制作圣诞树,元宵节制作灯笼,三八妇女节制作全家福相框,阅读节制作宣传广告,等等。他们的创作欲望越来越强,能力也日渐提高。

“环创式展示”可以帮助孩子们感受自己的作品是可以美化环境的,进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也是生活美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泡泡青蛙创作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巨型泡泡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创作随笔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