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生态下高职金融工学结合的路径选择

2016-02-13宋威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工学学分跨界

宋威

(南华工商学院,广州 广州510507)

[专业课程改革]

互联网生态下高职金融工学结合的路径选择

宋威

(南华工商学院,广州广州510507)

互联网生态下金融业呈现出金融脱媒、跨界融合、主体多元化等新特征,并对高职金融教育提出新要求。金融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的类型,决定其教育模式具有工学结合的特征,其工学结合的路径选择是大力推动“三对接”,落实“两个结合”,全面实施“学分银行”。

互联网生态;职业教育;跨界融合;工学结合;学分银行

一、互联网生态与互联网金融

2015年12月,马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直言,互联网是一种生态。阿里巴巴以阿里云和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成功地打造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产业生态。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一些非金融企业纷纷涉足金融行业,如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互联网与金融业跨界融合,催生了一大批金融新产品、融资新模式,形成金融新业态。利于互联网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生态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行业融合并形成互相支持与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系统。互联网颠覆与重构传统商业及社会生态的同时,也形成新的生态模式,如互联网社交生态、互联网制造业生态、互联网传媒业生态、互联网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是一种生态系统,是互联网生态中最典型的代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P2P网贷,仅在国内就有2520家,成交量达1196.49亿元,1月到10月成交量累计超7000亿元。

二、互联网生态下金融特征与金融职业教育的新需求

(一)金融脱媒与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分享、公开、透明”等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游走,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地弱化,互联网金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即金融脱媒)。互联网生态下的金融脱媒更加突出,成本低、交易便捷灵活的无中介模式改变了银行垄断金融交易的格局。

李彦宏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概念。互联网思维是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础上,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在互联网生态下,金融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具备互联网思维。一方面,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展金融的边界和市场,提高用户体验,激发用户需求。另一方面,金融企业利于互联网平台吸引大量替在的客户,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便利、更优质服务。与此同时,行业发展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选择,高职金融教育应该主动契合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中形成职业思维,养成职业习惯和职业工作能力。

(二)跨界融合与职业角色转换

金融业是典型的跨界融合的行业。作为跨界融合的主体,金融从业人员必须及时迁移与转换职业角色,包括投资者转换为消费者、就业者转换为创业者、竞争者转换为合作者等多重转换。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与金融交易模式的创新化,促使投资者逐渐向金融消费者转变。“互联网+”舆情下,众筹、众创、众智风生水起,大众就业者转变为小众创业主体。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两者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地位和产品服务于客户,同时在服务客户的同时相互渗透和转化,形成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的逐步融合,竞争者转变为合作者。

(三)苹果树法则与职业能力提高

互联网生态下金融业发展呈现多样化,其业态有如苹果树法则:果实——生态的上游,包括产品、内容的产生;树干、枝叶——生态的中游,包括平台的聚合、分发;树根——生态的下游,包括终端入口、用户社群、品牌的打造。互联网金融呈现典型新业态如互联网营销、P2P网贷、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APP移动支付等。金融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的类型,应该紧贴互联网金融的新业态,培养互联网金融技能人才。

(四)主体多元化与培养模式重构

在互联网生态下,金融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第三方支付等新兴的金融主体精彩纷呈。互联网企业渗透金融业,带来新一轮的金融人才需求。网络营销、用户体验、客户服务、流程管理等基础工作成为新型岗位需求,新型岗位需求为高职金融发展带来了契机。为满足金融主体多元化的需求,高职金融专业应该培养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人才,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新型岗位需求,探索“嵌入式”、“订单式”、“师徒制”等合作培养模式,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无缝链接和最优匹配。

(五)普惠性与职业生涯重塑

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即以技术手段破除了传统金融的制度性壁垒,原来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投资者与资金需求者,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享受投资收益并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融资交易。正是因为普惠性,金融业形成了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模式和就业机会,产品营销、产品维护、征信与风险管理成为主要就业岗位,金融职业生涯需要重塑。

三、互联网生态下金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路经选择

在互联网生态下,跨界融合已成新常态。金融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的类型,决定其教育模式具有工学结合的特征。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阶段式结合,更应该是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及生产过程的全程式结合。工学结合的路径选择是大力推动“三对接”,落实“两个结合”,全面实施“学分银行”。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多数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侧重点稍有不同,极少设置互联网金融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高职金融专业设置远远落后于产业需求的变化,因此调整金融专业设置成为必然选择。产业需求的变化促进和形成新的岗位需求,前程无忧网等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高职金融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产品营销、风险控制、数据分析等基层岗位。

1.产品营销经理。其职业要求是具有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熟悉产品性能,并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产品营销是高职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2.风险分析员。O2O(线上线下)等交易模式广泛使用,多数客户(或交易对手)的身份是隐形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客户的征信状况并非显然。一旦交易平台崩溃及互联网公司出现倒闭,大量客户资金付之东流。因此,预防和控制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各类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客户信息,分析客户交易记录,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借助互联网的精确定位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数据分析员要求会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行业数据敏感,具备良好逻辑推理和趋势预测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为了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高职金融专业需增设特色课程,其课程内容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考证课程纳入金融人才培养方案,课证融合。

1.网络销售模式下的“金融产品营销”课程

该课程旨在熟悉金融产品,掌握营销技能,强化职业礼仪及职业素质的职业养成教育。

2.P2P模式下的“第三方支付与信贷管理”课程

网络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能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瓶颈。网络信贷服务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P2P模式,一种是B2C模式。P2P平台是个人对个人借贷的衔接渠道。在互联网生态下,第三方支付茁壮成长,形成新的金融业态。开设“第三方支付与信贷管理”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对第三方支付模式的理解和运用,掌握互联网金融的支付与结算操作技能。

3.众筹模式下的“理财与金融服务”课程

众筹即大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众筹更为开放,能否获得资金也不再是由项目的商业价值作为唯一标准。增设“理财与金融服务”课程,让学生熟悉各种理财方式和工具,能利用众筹、APP等平台开展投资理财业务,掌握现代金融服务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实际工作岗位和生产过程为引领,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设置开放性互联网金融实训室,聘请企业的技术能手为实训指导教师,满足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与京东、唯品会、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参与企业网站项目的开发与测试,理解P2P平台及APP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学会利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精准营销。

(四)“两个结合”与学分银行

目前,高职院校名义上都在实行学分制,但效果不尽相同,多数只是形式上的学分制。现代高职教育应该满足人才需要的多样化、学习主体个性化的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与选择权。高职院校由于优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能满足生产性实训的条件有限,工学结合常常受到学年制的时间制约。在互联网生态下,借用O2O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获取学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精品课程,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成专业课程线上线下的学习互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大量网络课程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网络课程的在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其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终生发展。增加生产性实训学分,精减理论学分;以赛促训,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行激励学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破传统学分制,实现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的核心为累积学分,它突破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实现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计一定的学分,参加技能培训、考证、职业养成、“人格化”教育也计学分,同时,学生利用网络课程等在线学习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像银行存款零存整取一样,学习时间可集中也可中断,所有的学习经历都可折合成学分,存于学分银行。学生自主学习,全部学分进行累积,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学分银行解决了工学结合中的学时转换及时间限制问题。全面实行“学分银行”,是高职金融工学结合的最终选择。

[1]梁儒谦,杨海光.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商业经济2015(10)

[2]汪连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金融学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3]胡烨丹,潘锡泉.互联网金融语境下的金融职业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4).

[4]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2014(11).

G718.5

A

1673-0046(2016)7-0133-02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4JKDYZ11.

猜你喜欢

工学学分跨界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
跨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