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2016-02-13牛荣博

中国考试 2016年6期
关键词:自学学习者考试

牛荣博

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牛荣博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制度建设、教育质量、考核模式、社会评价等方面均面临挑战。本文论述了自学考试改革中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基本现状,指出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思维及当下“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新方向。

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互联网思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着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由考试制度向教育制度、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型的变革要求。出于自考人的情怀和互联网从业者的实践,笔者长期关注互联网思维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中的应用。当前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结合“互联网+教育”产品的发展趋势及现代科技的应用,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实践与思考。

1 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现状分析

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考试中心就在全国开展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作出了努力。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部分地区也进行一些尝试(如网络注册学习等),在一定程度上为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有着极大的不同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由于认识和实践存在误区,网络教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1 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存在缺陷

1.1.1 课程内容设计有待提升

网络课程资源是自学考试网络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习平台建设的核心。现有平台虽打破了学习资源的时空限制,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仍存在缺失,主要体现在层次性、深度和广度三个方面。

第一,自学考试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的层次性有待细化。当前大部分网络课程资源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及学习内容均是提前设定,而不是从学习需求的角度出发,更没有根据学习者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及学习能力等条件进行层次性划分,不利于自学考试的层次化教学及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二,课程资源设计有待深化。当前网络课程资源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述,学习者的学习停留在认知层面,无法深入到实践层面,不利于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优质资源的广度有待拓宽。当前自学考试课程资源存在以考试为中心的问题,课程资源围绕着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标准来进行设计,即“考什么,学什么”,造成学习者对知识的接触面狭窄,不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

1.1.2 课程形式不够灵活

网络平台的课程形式刻板。教师视频讲解加文字解说的内容呈现方式在网络学习中占据主流地位,将固化的课程文本音频化、视频化。这仅仅是将网络技术当作教材的搬家工具,课程内容是大量的文本、图片资料、音视频文件,学习者的任务是进行材料的学习,然后完成考核设计者的题目任务。此外,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是固定的。学习者无法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自由选择,学习体验不佳,学习者易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1]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优势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未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全面的认知情景。

1.1.3 网络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目前自学考试的网络教学基本采用教授型教学方法,忽视了学习者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2]学习氛围及学习纪律的缺失对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约束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此外,虽然大部分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在线帮助、答疑等功能,但是其即时性和针对性较差,学习者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会造成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低,从而降低学习成功率。

1.1.4 测评机制有待改善

当前网络学习平台主要依靠资源的使用情况来测评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例如,通过记录学习者登录系统后播放视频的时间来确定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时间。再如,通过维度单一、内容有限的测试题对学习者进行理论考核,并依据完成情况与得分来判断学习者的掌握程度,测量过程主观性强,强制色彩明显,缺乏交互设计,很难提高学习者在测量过程中的愉悦感,极易出现学习者在参与测量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情况,最终导致考核缺乏客观性、真实性与公平性。

1.2 原因分析

从课程内容、课程形式、教学模式这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学习者的主观意识,而是围绕着考试、考核标准、课程资源展开,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课程安排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次,从测评机制上来看,现在教育技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测评维度仍需充实,网络学习测量平台仍需完善。

就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认为,现代互联网思维及科技的应用可为其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与传统网络平台学习忽视学习者主观意识不同,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要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放在首位,并将其作为网络学习平台开发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2 互联网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复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但却没有产生像在生活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行新的教育变革,促使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是“互联网+教育”领域探索的重点问题。

据报道,“云计算”和“移动学习”技术将进入基础教育的主流应用;在中期发展阶段,“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云计算”体现了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测量及评价创新发展的可能;“移动学习”预示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流趋势;“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暗示着资源共享的互联网思维和私人定制学习方案的可能性。

2.1 互联网的共享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互联网+教育”领域的成功产品证明,互联网思维是MOOC的共享精神,是微信的互动精神,是高德地图的便捷精神,是苹果公司的尊重用户体验的精神。这也便成为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前,在该领域广受大众认可的MOOC将全球顶尖学校的课程放到互联网上,打破名校的围墙,让普通人也能通过学习、作业、讨论和考试等互动方式来参与到这些以往无法触及的课程中。其学习者数量不限,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以成千上万;借助网络环境,其教学活动不受地域限制;课程以免费的形式向大众开放。MOOC在全球迅速发展,在远程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数字化海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广泛关注。

MOOC体现的就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内容——共享经济。这种理念以互联网为中介,大众公平享受一切社会资源。应用到教育领域,在横向上,就是通过互联网共享各种优质学习资源;在纵向上,就是清除时间界限,共享人类历史的灿烂文化遗产。MOOC的出现显示了互联网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对在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2 尊重用户体验

2014年,苹果超越谷歌(Google)成为世界最具价值品牌,且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苹果公司最大的优势是“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CEO乔布斯认为:“一定不要浪费用户的时间,例如巨慢无比的启动程序,又如让用户一次次地在超过50个内容的下拉框里选择。减少用户的时间,减少用户鼠标移动的距离和点击次数,减少用户眼球转动满屏寻找的次数。”用户体验成为当前互联网领域产品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与终结点。

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用户体验也要做到极致,即让学习者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借助闯关、修炼等网络游戏思维促使学习者循序渐进地学习,及时解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问题,完成任务则应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学习者的活跃度,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愉悦的体验。

此类产品已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将单词和句型分解成无数个碎片化的学习任务,通过人机互动的形式学习和测评。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并没有讲解,但效果很好。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适合语言学习。在计算机学科,在线教育市场也给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定制化编辑器让学习者在操作的同时就能展示效果,即业内强调的“所见即所得”,学习过程游戏化。这种方法适合理工类操作课程的学习。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的学科侧重不同的学习方法,因此产生风格迥异的产品。形式统一的大平台可能很难实现多种学科的共同发展。因此,尊重交互设计、强调用户体验的产品创新才能吸引用户并得到认可。

2.3 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在发展水平、结构特征和表现时期等方面均有不同。这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应用到互联网教育领域便是强调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时代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机遇,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学习者可采取独特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有效地促进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当前具体的实现途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学习者相关数据,分析其学习特点、兴趣方法、优势学科、薄弱环节等信息,并据此向学习者推送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方案,直击学习痛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4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碎片化

从古至今,学习方式不断向便捷性发展。在古代,学习工具是厚重的竹简,其制造、保存、流通都较为困难。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书籍取而代之,教育受众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互联网分享经济思维的推动下,社会大众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大量优质的学习资源。移动互联网促进了这一模式进一步发展,将这些资源由固定的PC端引入到了移动终端,知识扩散范围进一步扩大。

当前,由于其便捷性的优点,移动终端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推广应用。例如,美国洛杉矶实施了一项5 000万美元的计划,为3万名学生配备了iPad,从幼儿园到中学生均有涉及。设备均安装过滤软件,可避免学生乱用网络。便捷性和碎片化极大地增强了移动终端的吸引力。

“碎片化”学习是数字化、互联网环境下飞速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信息更新快、学习便捷以及有利于实现学习全民化、普及化的特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对“碎片化”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内容碎片化。相对于系统知识的学习,碎片化将其分割为一个或数个片段,学习者可随意挑选系统知识中的个人薄弱环节和考点进行学习。二是指学习时间碎片化。相对于连续性学习,“碎片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工作或活动间隙的零碎时间、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进行学习的过程。移动互联网“碎片化”的这一特点促使大众合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有利于学习普及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共享思维”“用户体验”“个性化”和“碎片化学习”四个方面。结合该思路,网络学习平台有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 互联网思维指导下的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

3.1 构建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的新思考

笔者认为,应完善网络学习平台,使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基本需求。这些基本需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课程学习需求、用户体验需求和测评需求。

3.1.1 课程学习需求:优质资源共享的碎片化学习

首先,在课程内容层次上,在考试大纲要求的引导下,丰富网络课程的层次性,使不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均可以得到满足。其次,丰富课程形式,不仅包含传统的文本、音频、视频等,也可借鉴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产物,例如Html5技术的应用,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最后,提高课程质量,择优引进高校师资力量和课程资源,免费向学习者开放,使得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自考学校的课程资源,还可以接触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开拓知识视野及思维方式,有助于学习者养成广泛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ID等)能克服PC端不方便携带的弱点,让学习变得更为便捷,让学习者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进行碎片化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1.2 用户体验需求:增强交互式设计

首先,借鉴网络游戏的成功策划经验,学习环节设计可采用闯关模式。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得到解决。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将会获得相应奖励。环环相扣的设计和课程资源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新鲜感和愉悦感,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活跃度与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当前,随着实时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会议、网络电话、智能语音等工具得到了充分应用,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变得相当便捷。这些工具应用于网络教学模式的变革有利于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在学习环境上,增加互动交友功能。自学考试存在自身天然的局限性,即缺乏普通高校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及文化熏陶。网络学习平台交友功能的开发可满足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需求,相互促进,共同学习。此外,基于交友功能,还可利用群体效应形成备考圈、同学圈、讨论组等。群体发展有利于群体信念的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发展。

3.1.3 测评需求:科学客观的个性化方案

当前,社会对自学考试认可度的降低,其部分原因是对评价结果的质疑。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统评价方式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建立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优势,建立智能化诊断性测量平台。一方面,通过阶段测试及综合测试的成绩统计,该平台可以科学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把握情况,分析其理论知识学习的优点及缺点,准确定位课程学习缺陷。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数据统计及智能分析,该平台可以把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趋势、知识的应用及理解能力,提供诊断性评价。例如,对学习者的交互程度评价可以通过记录学习者利用网络平台工具的情况来反映,借助舆情分析技术理念,利用内容分析法,对信息内容做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及深层次的思维加工和研究,检测信息的本质事实和趋势。自学考试的学习周期可以保证测量时间。计算机在该周期内进行充分测量,提取相应参数,这样的评价方式将更为客观。

数据量化的测量平台所反映的结果更为客观。例如,实践环节考核为自学考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实践考核内容较为单一,终结性评价特征明显,过多的人为参与容易让考核出现主观倾向。但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够使评价结果更为真实客观,能够对学习者的评价更为全面。与此同时,测评系统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为学习者推送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真正地从技术角度实现因材施教,为学习者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 新平台的价值与优势

自学考试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能够促进自学考试由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该平台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整体发展。从自学考试主管部门的角度来看,该平台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及备考程度。同时,大量的数据可为自学考试命题提供丰富的客观依据,从而提高命题质量和试卷效度。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该平台能够更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提高自学考试的社会认可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快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加速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转型。转型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更多地来自于在否定之否定过程中对自我认知的重塑。然而,事实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只有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迎来全新的发展。仔细想来,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何尝不是自学考试制度灵活和优质资源整合的精神?互联网尊重用户体验的精神何尝不是自考为考生服务的精神?笔者相信,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自学考试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1]陈瑶.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5(4):102-104.

[2]杨小川.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的科学性分析[J].中国考试,2011(6):13-18.

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for the Self-taught Examin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net Thinking

NIU Rongbo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the Higher Educ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 has to confront challenges in educational quality,system construction,evaluation mode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 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for the Self-taught Examination and points out its problems.Guided by internet thinking and going with the“internet plus”trends,the author suggests a new way of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 for Self-taught Examin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Self-taught Examination;Network Learning Platform;Internet Thinking

G405

A

1005-8427(2016)06-0030-5

(责任编辑:周黎明)

牛荣博,男,北京小逗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北京 100015)

猜你喜欢

自学学习者考试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你考试焦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