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2016-02-13邱宁

中国考试 2016年6期
关键词:素质考试改革

邱宁

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三个关键性问题

邱宁

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制定是将考试招生的国家决策的抽象共性与本区域实际的具体个性相结合的过程。各省(区、市)应在上海、浙江试点方案完成第一轮学生招生的基础上再行推出,不能急于求成。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亮点,需要通过提高测评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探索,使之在高校录取时起到实质性的筛选作用。考试与招生是有其自身特点与规律的系统工作,为不负使命,加强专业化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势在必行。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考试与招生;综合素质评价

1 高考改革方案不宜急于求成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改革导向,是一个整体框架。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继上海、浙江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先行试点后,全国各省(区、市)将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并于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继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遵照“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的会议精神,全国各地的高考改革进一步展开。据了解,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已陆续将改革方案报教育部备案。

由于上海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是从2014级高一学生开始启动,2017年才进行整体实施。浙江是从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换句话说,至少要在2017年下半年,这两个改革试点省市才有可能根据第一轮招生结果及其反馈意见进行全面总结及进一步完善来年的改革方案,而此才正是其他省份需要加以借鉴的先行宝贵经验。

应该说,对于上海、浙江2014年试点方案实施时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早公开是好事。例如,新高考“3+3”科目组合后的课程教学安排问题,学生选课与走班问题,选学选考问题,教师结构与师资工作量失衡问题,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从形同虚设走向科学量化问题,如何使命题建库、咨询宣传、综合素质测评与录取从粗糙化走向精细化和科学化,等等。这些都属于在全国推广时要遇到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早出现将有利于妥善处理与解决。

依据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辩证运动发展规律,高考改革方案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作为全国高考改革先头部队的样板,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在时间上、内容上至少有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关键是实现后一个阶段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国家宏观政策与地方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高考改革相关理论与决策落实到实践中,需要经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完善改革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第三,高考改革相关理论与决策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物质力量。高考改革相关政策与方案的出台及修改应“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广泛听取民意。教育主管部门要善于放下架子接地气,力戒官僚倾向,切忌武断专横,要善于多方面倾听广大中学与高校一线教师与一线招录人员的意见,真正做到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有识之士的“谏言”相结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第四,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提高实施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例如,改革方案的出台要通过人大立法程序,起码要有公开听证程序。把民意纳入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有一个充分酝酿与质疑的过程。

总之,改革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正确认识事物也有一个过程,拔苗助长将会欲速则不达,这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的统一过程。高考改革要改,但不是乱折腾,仅有政府单方面的热衷推出,而基层在旁做静观或上传下不达式的“肠梗塞”等现象都是不正常的。设计与修改方案时,官僚主义是大忌,一拥而上的政绩式地推出会引发改革后遗症。根据《实施意见》提出的“先行先试”要求,上海、浙江之外的其余省份应该在2017年下半年及以后陆续推出新的高考方案。在启动新高考方案细则之前,各省份应充分调研,且对上海、浙江的改革进行跟踪、观察、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本地实情加以完善,以利于高考改革稳妥推进。

2 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形同虚设

笔者从事高校招生工作多年,也是江苏高考实施“3+X”到2008年方案等多种模式的见证人。纵观往年的高校现场录取,大家主要关注的是进档分,专业志愿主要由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和分数级差三种模块方式决定。综合素质评价仅作为参考,在考生电子档案的附加材料中,一般是不会作为录取规则出现在计算机程序的筛选模块里,一般也不会作为退档理由。究其原因:①分数是硬道理。众所周知,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大国和人脉关系盛行的大国来说,高考涉及千家万户,事关重大,以高考文化课成绩为主的进档与否、录取与否的筛选简单易行,利于计算机程序式的集中录取,且多年来传统的以分数定夺在人们心里已形成定势,社会的认可度较高,在人们心目中相对公正、公平;②中学给的评价大都是报喜不报忧,往往充斥着空话套话等赞美之词,综合素质评价也就基本上是形同虚设,此情此景下高校再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得出的整体评价也就失去了意义。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随着高考改革的全面深入展开,综合素质评价的制定、操作与完善将成为高考改革的主要矛盾。欲使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阶段起到实质性的筛选作用,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逐步实施社会服务与实践的训练计划,注重培养与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第二部分发展任务中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要完成规划纲要提到的这种发展任务,需要诸种前提条件加以铺垫与支撑,包括要研发出新的科学测评体系和考试招生技术。更重要的是,要逐步推广实施社会服务与实践的训练计划,这种训练计划绝非是音体美特长等所谓素质教育的简单叠加,也不仅仅是开展几项校园文化活动、增开几门艺术课等形式所能奏效的,而是重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使考生的身心能得到解放并全面发展。

从社会服务与实践的反馈结果来验证,高校招生招的是人而不能只是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要创造条件提供模拟或实地考察学生的机会,为综合素质测评技术提供第一手的个体差异数据。

第二,将非量化与适当量化有机结合。

综合素质评价涉及诸如思想品德、公民素养、创造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内容,一般都难以量化与考评,特别是涉及情感、意志、欲望、习惯、本能等非理性因素的测评内容,因测评手段所限、因应试而课时不够所限等往往无法实现。因此,必须创新发展基于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和IT技术的科学测评体系与考试招生技术,努力研发更加科学和精准的综合素质量化测评技术,以专人、专职、专项研究开发来迎接现代考试招生领域提出的挑战。

当然,在目前条件下,综合素质评价的量化数据与指标只是一种冲出应试教育屏障的探索,不能完全等同于客观上可量化的数据与指标,更不能产生程序化的机械式依赖。在全面和综合的人机结合测评中只能起到一个基础作用,最终结果还是要将非量化与适当量化有机结合。非量化与适当量化的全面指标体系主要由省级考试院与高校制定,如何做到科学、公平、合理至关重要。例如,有没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经历,在录取结果上应该有所区别和体现,这是可行、可量化的;但参加活动的次数多少未必能与其奉献爱心程度大小成正比,这应该有个量与度之间的把握。有量化但不唯量化,可能是最好的辩证统一,任何实践活动,量的多少与考生的品行、素质之间绝非是可折合成分数的线性关系。这需要科学地区分与考察客体对象的行为,在偶然“作秀”与长期的良好习惯养成之间作出准确的判断,也是将心理学、教育学等现代教育理论付诸于实践中予以科学化、精细化的结果。

第三,建立完善省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电子化管理平台。

建立与完善省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是关键举措之一。这个平台由省级教育考试院牵头,负责统领包括投档机制在内的招录系统,平台设省级版、高校版和高中版三级系统,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

高中版所提供的评价主要是定量而不是主观定性,例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内容与次数等,要避免千篇一律式的总结性评语,避免对每个考生都适用的泛泛而谈。这些空话、套话对高校招办是没有任何参照作用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地提供数据,能反映出人品、个性、兴趣、特长等,而且过程记录要完整、详实,防止做伪证。高校版是在高中版的基础上,汇总考生的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校面试成绩等,通过多元录取机制给出整体性的评价来决定录取与否。高中版重在写实、重在记录过程,仅为事实判断,是单纯的过渡性评价,可为高校录取提供重要参考;高校版重在结果,重作价值判断,是对多元化测试渠道汇总后的整体性评价。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省级版、高中版与高校版的生源库、计划库要尽量统一规范,以便于教育系统内的衔接与开发,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值得强调的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自身的综合素质评价与录取系统应该是一整套完善的招生决策机制,是人机结合、依法招考的产物,这里面既有程序化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也有高校招生委员会在必要时组织的面试与裁定等。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举措之一,在非集中录取模式情况下,高校有望成为对学生作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最终主体。

第四,加强制度保障,完善配套机制。

要将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开展起来并行之有效,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合作,需要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开机制。

高校的招生章程是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主要依据,也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指导文件。在科学认定自身人才选拔的目标和办学定位的前提下,高校所有的人才选拔与录取规则都应在其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确规定,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训练、创造力训练、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助人为乐的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非常重要。如何评价这些非智力因素,需要招生考试领域的专家、教育家潜下心来科学合理地研究细化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例如,是否可以有计划地将学生提早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如生存训练、支教服务、志愿者服务)加以锻炼和考察,在社会支持、安全保障、课时安排上等予以配套落实。在中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中,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正规的公益课程,组织教学与活动;将学业成绩与平时的成长记录相结合,在教学大纲、实践内容、专人专职负责等方面予以保证;做好综合素质实践活动及评价应急预案,及时应对与处理突发事件和弥补相应漏洞。

高考是一个多元利害关系高度集中的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录取的硬性筛选条件,这种长期视综合素质为软指标、空指标的局面将会得到相应改观,从家庭到学校乃至全社会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将会得到重视,由此引发的弄虚作假现象可能就会随即而来。这必须要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社会诚信等配套体系和监督体系,建立综合素质评价问责制,加强制度保障。对于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条文执行,该惩治的惩治,该曝光的曝光,并依法追究当事人及其背后的既得利益链关联群的法律责任。要及时识别、揭露混迹于学校内部、考试招生主管部门及社会培训机构中充当泄题事件的“掮客”、做伪证的“走后门客”以及在“高考经济”中坐收渔利的不法分子,同时及时表彰与激励综合素质评价开展较好的单位与个人,达到用良币驱逐伪币与劣币的目的,维护公平、公正的高考秩序。

3 加强考试招生系统专业化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考试和招生两大领域,相辅相成,都是人才选拔机制中缺一不可、互相联系与影响的重要枢纽环节。在现代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考试与招生是一门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社会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复合型工作,考试招生专职人员是一支寄托着政府与民众厚望、肩负人才选拔重任的队伍。

考试招生是以人为核心,考试是人考人、招生是人招人,前者的“人”是承担着考试招生任务的专职主体,后者的“人”是研究客体或对象,后者如何培养成才与前者的综合素质、现存状况密切相关。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系统中涌现了一大批责任心强、政策理解与执行力强、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人员,他们爱岗敬业、清正廉洁,为教育考试招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考试、招生本身不是一门学科或专业,考试招生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学科背景或技术职称,人员的扩充往往是行政式转岗较多。有些从事过一段时间后转岗到其他党政管理岗位或转到自己原来所学专业的院系来解决职称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队伍建设的稳定性。还有些考试招生人员作风不过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权力管理、轻为民服务的意识。严格来讲,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化命题人员,缺乏一批能潜下心来长期以考试招生为使命而有所作为、有所研究的招生人员。由于高素质考试招生队伍建设的乏力,外行领导内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犹存,考试招生的前瞻性理论研究不足、技术开发及运用滞后与脱节。为此,亟需打造与建设一支博学多才而又甘于潜下心来忠于职守的研究型加应用型的考试招生专职队伍,使之能义不容辞地胜任与担当,从而也使高考改革少走弯路。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用人体制的规范与改革。

不断深入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考试招生系统工作人员的结构、发展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用人机制上,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聘用机制和激励监督制度,实施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考核标准。加强岗位责任制,对有重大贡献者要奖励,对工作失误者要处罚。

在现行的高考集中录取的模式下,高校和省级教育考试院目前一般按照“学校负责、省教育考试院监督”的录取体制实施新生录取工作。对高校来说,“谁招生谁负责”的强烈意识使得对招生人员的准入、管理考核、调出更加严格规范。依照现代大学教育规律办学、逐步落实去行政化是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增强办学活力的关键。随着自主招生正常有序地深入展开,在政府简政放权给高校的同时,考试招生任重而道远。在教育主管部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招生系统也要进一步转变传统体制内的“铁饭碗”观念,考试招生队伍的来源可酌情采用“专兼结合”的办法,适度引进市场化竞争机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面向社会广纳贤才,聘请社会上资深的考试招生专家参与其中,并依法培育独立的考试中介机构。社会第三方机构、中介组织目前发展还不完善、不健全,需不断培植逐步成熟的条件,这包括政府允许其发展的优惠政策,招聘并储备相应的人才资源,还包括建立健全考试与评价研究的智库、专家库,提供科学、完善的考试科目试题库、数据库等,确保整个考试的研发和实施完全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要求来运作。此外,用人机制的改革还应在建立健全学校自律与信息问责制、成立有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三方加入的校招生委员会等方面予以体现。

第二,加强学术梯队的建设。

为提升招生考试队伍的专业素质,笔者建议在教育学或管理学学科门类里,设置“考试招生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考试学”“招生学”等相关专业,可授教育学或管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以形成考试研究与招生的学术梯队。同时配套建立相应的中、高级招生咨询师称职梯队,做好专业人才储备。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考试招生队伍的行家里手,业务素质的提高需要的是足够的、严格的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与训练,而不是在招生前仅靠一些短期培训来临时救急。考试招生的业内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准,将考试与评价并举,将管理与研究并重,不断完善考试评价的程序与方法,创新测评数据分析,逐步健全考试评价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高“互联网+考试评价”的技术水平。

[1]熊丙奇.各地不宜急着推出高考改革方案[N].中国青年报,2015-10-27(2).

[2]秦春华,林莉.高考改革与综合素质评价[J].中国大学教学,2015(7):16.

[3]马彪.支持综合评价的高考录取机制新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4(9):27.

Three Key Issue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QIU Ning

Drafting of the comprehensiv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plan is a process of combining the general examination and admission policy made for the whole 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local situation.Not only should the reform not be expected to succeed overnight,but its plan should also not be announced until Shanghai and Zhejiang’s plans are tested out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college admission.Strengthened by technology and the internet,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a selling point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is expected to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screening during the admission process.Both examinations and college admission have their own special features and rules,so building and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team for them is enforced.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Admission Reform;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Examination and Admission;Comprehensive Quality Assessment

G405

A

1005-8427(2016)06-0012-6

(责任编辑:陈睿)

邱宁,男,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副教授(南京 210023)

猜你喜欢

素质考试改革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改革之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