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语言

2016-02-13陈艳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领地西方人跨文化

陈艳丽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浅析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语言

陈艳丽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交际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化有着属于自己特定的空间语言规则。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比较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语言观念差异,并从文化视角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以期达到消除文化误解和减少文化冲突的目的。

空间语言;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很多人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只需掌握外语即可。然而,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对话中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进行量的估计,来自美国的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教授发现:有65%的社会含义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而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作为文化载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对非语言交际的系统研究和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继万将非语言交际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的角度分为四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作为环境语的一部分,空间语言属于非语言交际,其意义和特征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改变。本文将着重对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语言,从文化视角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空间语言

(一)空间语言的定义

所谓“空间语言”,毕继万将它定义为人们利用空间表达某种思想信息的一门社会语言。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空间语言能够起到加强交际的作用,有时还会起到超越语言的效果。因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空间语言观念。

(二)空间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T.Hall)最先开始了对空间语言领域的研究。1959年,霍尔出版了《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一书,率先开始了人类对空间语言的研究,并首先提出空间语言学(proxemics)这一术语。1966年,霍尔又出版了《隐藏的维度》(TheHidden Dimension)。霍尔在此书中,将空间分成三种:(1)固定空间,即由相对固定的环境因素组成的空间,如村落、城镇和城市的布局;(2)半固定空间,即由房屋中可移动的物品构成的空间,如家具、生活用品、装饰品等;(3)非正式空间,即指人际交往中的空间经验与行为,可以分为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和座位安排。

此外,基于对美国中产阶级交际时互相之间体距的调查,霍尔将人际交往中的体距分成四种:亲密距离(IntimateDistance)、私人距离(PersonalDistance)、社交距离(SocialDistance)和公共距离(PublicDistance)。亲密距离适用于关系极为亲密的人际交流,如情侣或亲人;私人距离是只允许熟人或朋友进行交流的距离;社交距离是指进行一般社交活动的距离,如同事或陌生人之间;公众距离适用于较为正式的社交场合,如教师在教室里讲课。

二、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差异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时常处于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不能再依据自己的文化来解读他人下一步要做什么。因此,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地进行,我们应该了解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能力。

(一)对待拥挤的态度

第一次到西方国家的中国人,即使到达城市的人口相对稠密,也感觉人烟稀少。而第一次到中国的西方国家的人,会感到人山人海,到处都很拥挤。这两种强烈的对比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待拥挤的态度存在差异。

当空间受限而紧紧地挤在一起时,人们会产生拥挤的心理感受。毕继万认为,人们对拥挤的态度差异取决于两方面原因:各国人口密度的差别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首先,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人口密集,这样的客观条件,使得人们时常处于拥挤的状态,逐渐习惯了拥挤的空间。每年春运期间,中国各地的汽车站和火车站到处可见人挤人的场景。这可能会让西方国家的人误以为,中国人甚至东方人乐于人群中的挤挤碰碰。事实上,在中国,人们在拥挤的情况下内心仍是回避的,但对于推挤或碰撞等现象,通常采取宽容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碰撞等现象在拥挤的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而西方国家地大却人口稀少,个人空间在西方人眼中是神圣的。人们忌讳与陌生人有身体接触,尽量回避拥挤的场所。

其次,东方文化的聚拢性与西方文化的离散性之别也是造成两种文化背景的人对拥挤的态度差异的原因。中国文化的聚拢性使中国人将个人融于集体中,提倡时刻与集体和国家保持一致。中国人喜欢热闹,乐于凑在一起聊天或做其他事,例如公园里经常有驻足观看别人下棋的人。中国人喜欢走亲戚、交朋友,重视亲情和友情。这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的聚拢性。此外,“忍”也是中国人处于逆境时“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而西方文化的离散性使西方人习惯于保持距离,在他人还没和自己产生身体接触时,就感到个人领地被侵占。这就可以理解为何他们宁愿回避不产生交际行为,也要避免因拥挤而产生的身体接触。此外,个人主义是西方历史和文化的产物。西方人重视个人隐私,认为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其结果就是西方人重利益胜于重感情,这是西方文化的离散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资助项目“图说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QE01)

(二)近体距离

来自中国的Lisa女士,前往美国纽约出差,美国公司安排Michael先生来接待Lisa女士。在两人的交谈中,Michael先生一直往后退,这使Lisa女士感到非常困惑,她甚至怀疑Michael先生的诚意。谈话的大多数时间里,Lisa女士都无话可说。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这是由人们谈话时所保持的近体距离而引起的一个交际失败的典型案例。近体距离是指人们在交际时,彼此身体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随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并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近体距离是空间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美国的布罗斯纳安教授发现中国人比西方人的近体距离要近。在大街上,中国人聚集在一起时,通常彼此相距0.4米左右。而西方人聚在一起时,即使是在公共场合,假如陌生人走进0.4米的范围,就会被当做是一种侵扰。这表明,中国人的近体距离要比西方人开放。因此,当中国人和西方人交谈时,西方人时常感到中国人站得过近,偶尔还会受到唾沫的攻击,于是选择往后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中国人也随即往前挪,以满足自己对空间的需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跨文化交际时,西方人又认为东方人纠缠不休,而东方人觉得西方人不友好。

归根到底,正是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人们难以意识到不同地区的人对近体距离需求的变化,因此,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他国的人造成误解。

(三)领地观念

每个国家对自己的领土都有明确的国土分界线。领地之于国家是主权的象征,之于个人是维护个人完整、独处、自由和安全的保证。空间语言的核心问题就是领地观念。奥特曼(Altman)将领地分为三类:主要领地(primary territories),指个人长期独享的领地,如住房、房间等;次要领地(secondary territories),指临时享有,但无拥有权的领地,包括办公室、教室等;公共领地(public territories),指每个人均能使用的临时领地,如公园的长凳、图书馆、海滩等。

领地观念归根到底就是人们对待隐私的态度。文化不同,人们对待隐私的态度也不同。西方社会历来非常重视隐私,比如,美国于1974年就制定了隐私法。西方国家的医院里通常都有独立的候诊室,医生关门诊察,不允许家属及其他病人入内,以保证病人的独立空间和隐私。而东方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东方各民族的隐私意识薄弱。在中国的医院里,家属及其他病人都可在诊室内观看医生的诊疗过程,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医院是公共领地而不是个人领地。但是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侵犯个人领地和隐私的行为。因此,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领地观念,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冲突。

(四)空间取向

空间取向是空间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取向是指对人、社会和世界所采取的态度,不同的取向传递不同的信息。因此,空间取向所蕴涵的非语言交际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东西方文化中,都存在利用空间取向来反映身份地位的现象,如教室的格局。中国的教室一般是讲台和黑板位于教室的最前方,课桌、椅则整齐排列在对面的位置。这样,教师就站得比较高,距离学生比较远,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在传统的中国课堂上,维持课堂秩序是教师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控制效应也会使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容易被调动。相反,西方国家的教室格局并不固定,可能是师生围坐一圈,教师也可能没有讲台,师生距离较近,这就给课堂创造了一种轻松随意的气氛。这样的教室格局,也体现了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参与和交流的特点。

事实上,空间取向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即东方文化中,人和自然相互融合且突出群体依附,而西方文化人和自然相互分离关系且突出个体独立。因此,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他们对空间取向的理解不尽相同,其表达的内涵和传递的内容也体现了文化背景的差异。

作为非语言交际的核心组成部分,空间语言对语言交际起到强调和补充的作用。空间语言在不同文化中有着属于自己特定的交际规则和程序。我们可以通过对东西方空间语言差异的了解,来探寻不同文化的价值观,消除对不同文化的误解,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频繁,东方国家开始效仿整体较为先进的西方文化。人们根据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等不同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空间语言领域也表现出了这一改变。例如,近些年来,隐私这一概念在东方国家逐渐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在交谈中尽量回避他人的收入、婚姻等问题。银行等公共场所“一米线”标志的使用,也表明了人们的领地观念逐步增强。这些文化趋同的现象,无疑与全球化背景下接受西方文化观念有关。当然,在跨文化交际中,空间语言的差异仍然存在。只有尊重对方的文化,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1]BirdwhistellRL.Kinesics and Context [M].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0.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7,13,121.

[3]HallET.The Silent Language[M].NewYork:Doubleday,1959.

[4](美)莱杰·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M].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37.

[5]AltmanI.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 Privacy,Personal Space,Territory,and Crowding [M]. Monterey: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75.

[6]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

H0-05

A

1673-0046(2016)6-0200-02

猜你喜欢

领地西方人跨文化
消失的亚特人之领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中恒美:着力打造中国高端铝材新领地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