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高校产学合作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2016-02-13许荣芹房建国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产学台湾地区学校

许荣芹,房建国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台湾高校产学合作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许荣芹,房建国

(闽江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若干行业和领域建立产学合作平台,其产学合作的发展,无论从政策层面看还是从具体实践的层面看,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在运行机制、评估模式和合作形式方面的经验十分突出。但是,台湾地区高校的产学合作也面临着很多困境,主要是产学合作的“诱因”及“引导机制”的不足。因此,本文考察台湾近年来高校产学合作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大陆高等教育办学认真思考的。

台湾;高校;产学合作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等教育应从以往传统的道德陶冶教化单位,转化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知识基地,需配合国家及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因此,高等教育除了必须为国家培育人才外,更须迎合社会的消费性需求。有鉴于此,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若干行业和领域建立产学合作平台,疏通学界与产业界的沟通渠道。但长期以来,台湾地区的产学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科学研究与产业创新研发之间的结合程度较低,从而影响学生真正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台湾地区现行的产学合作方案,在推动高校努力培养市场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方面仍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台湾地区“《技术及职业教育法草案》”第34条以及许多科技大学也喊出了创立“校办企业”的口号,足见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校办产业之风渐长。文章考察台湾近年来高校产学合作所走过的历程,可以为大陆高等教育中产学合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借鉴。

一、台湾地区“产学合作”的内涵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竞争力之一。而强化创新能力方法之一,就是产业界与学术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台湾地区对“产学合作”有着独到的认识。

许多学者对产学合作(industry-academycooperation)的涵义进行了阐述。有学者认为,产学合作指的是企业界与学校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关系,一方面,将学术界的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应用技术以直接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推动企业对学术界的科学研究进行支持和参与。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此外,台湾地区的行政管理部门也对产学合作进行了法律层面的界定。如台湾地区“《专科以上学校产学合作实施办法》”第三条称,“产学合作,指学校与政府机关、事业机构、民间团体及学术研究机构(以下简称合作机构)合作办理下列事项之一者:(1)各类研发及其应用事项:包括专题研究、物质交换、检测检验、技术服务、咨询顾问、专利申请、技术移转、创新育成等;(2)各类人才培育事项:包括学生及合作机构人员各类教育、培训、研习、研讨、实习或训练等;(3)其他有关学校智能财产权益之运用事项。”

因此,综上所述,台湾地区的产学合作可分为人才培育与研究发展两方面,多采取技术咨询、人力训练、科学园区、育成中心、产官学合作等方式,透过业界与学界的密切互动,以学界为知识基地,提供研发人才与专业进行质用性研究,产业界则提供资源、设备或实习机会,相互配合以培育符合市场所需,具有务实致用能力的人才,并提升产业的创新能量。

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校办企业的发展

中国大陆之高校校办产业推行已久,对于提升学界、业界间的交流与人才实用能力之培养,并且对于高校收益增加有相当之成效。在这一点上,台湾地区充分学习了大陆高校的某些经验。

(一)政策层面

为建立学校办学特色,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以及协助学校研发成果商品化与技术移转,且学校参与的教师可不受专任教师兼职的规定限制,2013年台湾地区的“《技术及职业教育法草案》”对校办企业作出了如下规定:“专科以上学校为建立学校办学特色、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及协助学校研发成果商品化与技术移转,得办理校办企业;其校办企业,得于校内或校外设立之”“专科以上学校教师得兼任本校校办企业之业务,不受专任教师兼职规定之限制”“校办企业设立之经费来源,得由学校基金、校友集资或学校法人出资把注;校办企业年终营业决算,其盈余之百分之三十,应缴解学校”“校办企业之财务应与学校明确划分,不得影响学校正常运作,并受学校之监督”“专科以上学校办理第一项校办企业之申请资格条件、程序、审核基准及其它应遵行事项,由中央主管机关会商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定之”。

(二)高校层面

以下三所大学在校办企业兴办方面走在了台湾地区高校的前列,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1.南台科技大学

该校引进校办企业公司制度,于2012年成立“光电与集成电路故障分析中心”,并对外营运,提供光电、半导体产业整合性的分析服务,委托专业经理团队独立运作校办企业组织,负责执行及管理。

2.台北科技大学

该校于2012年成立“北科大创新公司”,投资总资金中,15%作为学校的股份,获利结算盈余亦以15%回馈母校。希望能结合毕业校友的经验,促进产官学研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创新及科技发展的能力。

3.亚洲大学

创办人于2012年提出未来校办企业的方向,生产舞菇、银耳的生物科技公司成立在即,持续开办,其次是长期照护、云端产业。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校办企业正处在起步阶段,相关法令与规范仍在逐步完善当中,且上述已经开展此种尝试的高校多以科技研究发展的高校为主,一般综合性大学或是教育体系大学尚未开展相关尝试。

三、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经验

在产业发展升级的过程中,台湾地区制定了相关法令规范与计划,希望能通过高等教育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与人才交流,将研发成果转化成产业科技,进而形成有价值的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依次实现创新发展。以下就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经验与所面临的问题加以论述。

(一)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发展经验

1.建立健全的产学合作运行机制

自20世纪80年代起,台湾地区开始重视产学合作,由“产学合作首长会议”形成了一套产学合作整合机制,以创新突破型知识经济为核心理念,由“国科会”负责建构智慧财产权管理运作,以“活化专利”及研发成果的管理为主,推行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台湾地区“教育部”则负责强化“技专校院”与企业间的产学合作机制,实践大学研发创新功能,进行大专院校研发、技术转让等,如推动“技专校院”与产业园区产学合作实施计划等;台湾地区“经济部”则负责育成中心的经营和补助,同时,对“育成支持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费用进行支持。

2.实行科学有效的产学合作评估模式

台湾地区通过前述一系列与高校办学有关的法律或法规,将产学合作作为评价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政策层面提高产学合作在台湾地区高校办学过程中的地位。按照这种“高标准”的要求,台湾地区进一步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法,对产学合作的成效进行细化和量化。如《新颁99学年度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指标》,就将应用型高校的评价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行政类”,另一种是“专业类”。“行政类”评价机制主要对高校的行政绩效进行评估,而“专业类”评估机制的评估对象则是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而且,上述指标将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内容,如策略、研究、成果、效果等明确规定为评估指标。产学合作的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该校的后期办学,还将作为台湾地区“教育部”审核学校发展规模、系所调整、招生名额、奖励补助及相关决策的参考依据。

3.采取丰富多样的产学合作形式

台湾地区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合作形式多样,不同的学科与行业之间的产学合作分别有其不同的特点。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横向课题

这种类型与大陆的横向课题颇为类似,即企业为学校的某个研究项目提供经费,学校通过某种方式将研究成果反馈给企业。或者企业与学校进行联合科研或形成项目组,直接推动科研成果向价值的转换。

(2)校企互访

学生到企业参观访问、实习;企业委托学校对其员工进行培训或在职进修;企业人员赴学校进行兼课;企业捐款,提供学生奖助学金或学校赞助;企业为学校课程设计提供咨询;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访问研究。

(3)技术服务

企业委托学校进行产品设计、检验及测试、技能鉴定等;教师协助企业进行运营诊断及技术提升。

(二)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学合作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台湾地区高校产学合作在几十年里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地区因产业的转型与外移,且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的时代,大学毕业生人数增长了3倍,但却未能有效地反映社会与产业的需求。因此,未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亟需解决“学用落差”与“人力供需失衡”的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学合作所面临之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董事会和学校管理层对于产学合作相关事项认识不深,教师过分注重学术研究和职称评聘,且高等教育选择研究问题方向以期刊发表为主要目标,未与产业界实现协调,导致学术论文与地区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2.学校与企业认知不同,缺乏诱因与配套机制,“产”“官”“学”之间的对话及联系渠道不够畅通,无法实现相互间的配合以解决问题。比如,学术界与产业界对“研发”一词的内涵的界定与阐释就各不相同:学术界强调的是对研究对象的探究以及科研成果的获得,而产业界关心的则是价值的实现与专利的垄断,且因部分学校办理产学合作未设有专责单位或员额,使产学合作业务发展受限。

3.行政流程繁琐、效率底下,增加了教师负担。由于申请产学合作计划和项目的手续繁杂,此外,教师也不能因科研工作量的增加而降低教学工作量,使学校教师在接受政府单位委托的研究计划和项目时“心有余悸”。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产学合作机制虽有成效,然而产学合作现行所面临的困境的主要问题在于“诱因”及“引导机制”的不足,导致学界与业界缺乏合作的动机,且相关规定与法制不够全面和深入,造成研发成果难以商品化。

四、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启示

综上所述,台湾地区产学合作的发展的成绩和问题都是非常明显的,可以为大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直接的、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首先,高校产学合作的发展要建立在制度和机制的健全健康之上。制度和机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顶层设计”,即国家要从立法或政策层面对产学合作进行支持和促进。如上所述,台湾地区长期致力于在立法层面对产学结合进行规范和激励。与之相比,大陆在产学合作的制度建设上较为落后。一是大陆高校产学合作的制度,仅在《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的若干条文中有所体现,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部专门关于产学合作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目前大陆政府部门对高校产学合作事宜的管理,影响了高校在这方面实现发展的积极性。政府部门不应对招生规模、培养方案和模式等进行过分干预或管理,而应积极探讨如何推动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决策。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台湾推进产学合作的经验,建立健全产学合作的法律法规。通过完善产学合作的法律法规,确保校企双方的合作有法可依、依法治教,建立产学合作的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

其次,高校产学合作的发展要不断探索“双赢”的校企合作形式。通过对台湾高校的产学合作形式进行了解,我们不难发现,台湾地区的产学合作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而且具备相当程度的深度和广度。产学合作的模式和性质有时会影响产学合作的效率和产生影响的规模。特别是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正处于应用型转型的改革时期,更加需要将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有机对接,建立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区域性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将校企各方培养环境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

再次,高校产学合作的发展要在课程和师资上狠下功夫。在课程方面,台湾地区较为成功的产学合作案例显示,如果能够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为出发点,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课程的机制,则产学合作的效能得到充分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大陆的产学合作则很少重视课程设置,或者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缺少企业的参与,因此,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在师资方面,台湾地区高校经常从企业引进技术人才或者管理人才担任产学合作的院校或系部的行政管理人员,同时,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这些措施对校企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与紧密合作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真正形成了校企之间的“互利双赢”。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大陆高校应重视校企合作学习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培育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能力。

最后,台湾地区产学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值得大陆高等教育办学认真思考的。在国家创新系统中,高校是产生原创性新知识、新技术的重镇与创新的基石,更是带动知识创新、科技进步的原动力。但学界的基体研究成果与业界的创新价值应用,往往不容易衔接,而从产学研究之间的鸿沟也衍生出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无法满足产业或是市场的需求。这是台湾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发展的窘境。虽然台湾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产学合作相关事项,但成效却不甚明显,这一情况为大陆产学合作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大陆应当从体制、管理以及政策方面完善高等教育校办企业的发展,建构体制健全的企业,以利于产学合作。

[1]吴清山,林天佑.产学合作[J].教育资料与研究,2004 (59):115.

[2]袁勇,许良葵.台湾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特色与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4):87-88.

[3]李春红.我国台湾区域产学合作中心运作模式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75-76.

[4]王炜波.台湾技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83.

[5]沈志清.台湾地区技专院校评鉴中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借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5):14-15.

[6]康宏.台湾技职院校产学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15(5):87-91.

[7]詹文男.从外移现象探索台湾科技产业转型之路[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3(11):43-44.

[8]陈松洲.台湾技职教育与大陆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5):12-18.

G64

A

1673-0046(2016)6-0157-03

猜你喜欢

产学台湾地区学校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反向而行,探索有意味的形色语言一一以台湾地区张美智《春天在哪里》为例
当代台湾地区法学教育与司法官训练制度之现状与启示
学校推介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民生班”为例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
台湾地区食品标签标准及其管理机制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