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思想主题的模式化研究

2016-02-13季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才子佳人礼教世俗化

季岚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思想主题的模式化研究

季岚

(渤海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主题上表现出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大多数的才子佳人小说都体现了在“情归于理”,以及对女子才华的张扬和世俗化的理想追求。

才子佳人;小说;思想;模式

一、“情归于礼”的教化思想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古人对“礼”十分重视,“不学礼,无以立”。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大都有回归礼教的思想主题。在才子佳人小说中,虽然才子和佳人往往一见钟情,但是他们的婚姻仍旧是遵循传统“礼教”的。《玉娇梨》中的卢梦梨,见到心仪的男子就女扮男装,以己为媒与苏有白定下了婚约。看似是对传统婚俗的突破,但是,卢梦梨投奔白家与红玉同嫁是得到白行简的允许的,而白行简在为二女寻婿,正好相中苏有白,最后一才二美的结局并没有打破传统的婚姻模式。《定情人》中双星就说道:“所谓良姻者,其女出周南之遗,住河洲之上,关雎赋性,窈窕为容,百两迎来。三星会合,无论宜室宜家,有鼓钟琴瑟之乐。即不幸而贫贱糟糠,亦画春山之眉而乐饥,赋同心之句而偕老,必不以夫子偃蹇,而失举案之礼,必不以时事坎坷,而乖唱随之情。此方无愧于伦常,而谓之佳偶也。”

双星言语之间不离儒家经学,更是以儒家的礼教伦常来定义良缘。他对蕊珠一见钟情,甚至为了蕊珠相思而病。蕊珠虽然担忧,但是因为“于礼不合”,所以不便探望,幸得婢女彩云出谋划策,在礼教的准许范围内,才使二人得以会面。《好逑传》中,水冰心被逼嫁过公子,幸得铁中玉的帮助才得以保全,而铁中玉也因此得罪过公子,险些丢了性命。水冰心救铁中玉脱困后,碍于礼教,只与他隔着帘子相见。而他们二人的结合,更是在双方父母的准许、皇帝的赐婚下才完成的。《白圭志》中,菊英之父因得知菊英暗害相思,恼怒之下竟然要杀死菊英,正是由于菊英的行为不合礼教。

才子佳人小说中,虽然描写才子佳人自主选择婚姻,看似给予他们选择自择婚配的权利,实则仍没有跳脱礼教的束缚。才子佳人小说无一不奉旨成婚,而皇帝作为最高的掌权者,实际是更高一级的“父母”。鲁迅对此嘲讽道:“才子和佳人之遇合,就每每以题诗为媒介。这似乎很有悖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对于旧习惯是有些反对的意思,但到团圆的时节,又常是奉旨成婚,我们就知道作者是寻到了更大的帽子。”《古今小说序》道:“仁义礼智谓之常心,忠孝节烈谓之常行,善恶果报谓之常理,圣贤豪杰谓之常人。然常心不多葆,常行不多得,常理不多显,常人不多见,则相与惊而道之,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愧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用小说来进行劝诫,是明清很多小说作家的目的。继《金瓶梅》之后,淫邪小说流于滥觞,由明入清的文人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力图扭转小说创作风气,才子佳人小说就是小说回归雅正的尝试。才子佳人“发乎情,止乎礼义”,是作家们普遍遵循的准则。作家力图以小说进行劝诫,以改变社会不良风气。《春柳莺序》:“今君子操觚号微,莫不咸悉其道。故稗官野史,救污辟秽,于此为盛。一时市儿读之,不知怜才为劝,好色为戒,反取色而恶才,直欲丑净而作生旦,又乌得乎?南北鹖冠,风流名人也。知怜才好色之正,得用情取士之真。尝谓余言,古来贤士出于席门陋巷,德妇见之裙布荆钗,如锦衣玉食,绣柱雕梁,俱属外焉者。余识其言而敬之。复请之小说,才色在所不偏,劝戒俱所不废。使天下之人,知男女相访,不因淫行,实有一段不可移之情……此书梓世,固以名人之笔,复新于目,尤愿同人,为生为旦,不可打落丑净脚色,贻笑于戏场外之识者也。”由此可见,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家们以“劝善惩淫”为目的,以儒家之“礼”修正世风。

二、对女子才华的张扬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另一思想主题就是对女性才华的张扬,这是才子佳人小说中比较进步的主题。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多是以男性角色为主,女性角色多为附庸或点缀。而才子佳人小说中,女性角色则比男性角色更加光彩夺目。才子佳人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有才且智的佳人,她们有美丽的容颜,更是才华出众。天花藏主人的《两交婚序》中有:“至于窃天地之私,酿诗书成性命,乞鬼神之巧,镂锦绣作心肠,感时吐彤管之隽词,触景飞香奁之警句,此又益肌骨之荣光,而逗在中之佳美者也……孰知色可夸张,而才难附会。何也?红颜已逝,即妄称沉鱼落雁,亦有信之者,无可质也。至若才在诗文,或脍炙而流涎,哕心而欲呕,其情立见,谁能掩之。”可见,只有才美并重的才能被称作“佳人”。

《人间乐》中的掌珠小姐自幼聪颖,能够与身为高官的父亲对对,还女扮男装进学考取功名,其才学丝毫不下于寒窗十年的男子。《飞花咏》中的端小姐才学出众,后被昌全认为义女,昌全被逼为宦官作寿文,昌全不愿屈从,无奈下,端小姐代父作文,文采斐然,被人叹服。

佳人们不仅文采能令男子折服,智谋胆识也丝毫不输给男人。《合锦回文传》中的梦兰不仅才高,还颇有远见。梦兰之父上任路上病死,梦兰只得暂时寄居栾云的房子中,不想栾云携恩求报,觊觎梦兰美色,梦兰此时已与梁生定情,便预料到栾云会催她还屋,便趁夜离开,又料到栾云必然在途中劫持,因此,声东击西,使得栾云的诡计落空。《好逑传》中的水运觊觎水家财产,多次与过公子合谋,欲将水冰心嫁给过公子,不想反被水冰心所制,不得已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好色忘义的过公子。

三、世俗化的理想追求

才子佳人小说第三个思想主题是:世俗化的思想追求。明末清初,传统的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科举夺魁,衣锦还乡仍是读书人的不懈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读书人的处世准则。在才子佳人小说中,这种对功名的追求表现得十分明显。有的才子虽然表示不屑功名利禄,但是为了求取心仪的淑女,却仍然会参加科举,最后高中得归。不仅才子们热心科举,佳人们也不甘平庸,她们女扮男装参加科考,与男子们平分秋色。如《白圭志》里的兰英,自幼与哥哥们一同进学,赴考得中。而当才子们沉溺于爱情无心科举功名时,佳人们往往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说才子赶考。如《定情人》蕊珠对双星说:“君无他,妾无他,父母谅亦无他。欲促成其事,别无机括,惟功名是一捷径,望贤兄努力。他非小妹所知也。”佳人们择偶时,无一不是要兼具才貌的人,而她们看中的,实际上是才子的才华背后所隐含的功名利禄,她们宁愿与他人同侍一夫,甚至以此为荣,却没佳人愿意同心上人一世一双人,贫贱以终老。总之,无论才子或者佳人们如何表示蔑视权贵、不屑功名,但是毫无例外,最后都会有科举高中、奉旨成婚的情节。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另一个世俗化追求是:对美妇的追求。才子要求妻子貌美,而不是贤良。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都有着“沉鱼之容,落雁之色”。而才子们也往往会因为佳人的美貌而倾心。《玉娇梨》中,苏有白就是误将面容平凡的无艳小姐当做貌美的红玉才拒婚,让二人姻缘平添波折。这种择偶观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痕迹。而且才子们虽然宣称钟情,却往往一才娶多美。《玉娇梨》是一才二美一妾;甘颐不仅有红颜知己,还在婚前与丫环绣翠私通。《锦香亭》中的钟景期娶了三位夫人。这些才子们宣称非佳人不娶,作诗表达自己的专心和重情,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与他们的誓言相反。

才子佳人小说中表现出的思想追求,实际上是普通市民光宗耀祖,拥有娇妻美妾的世俗思想。虽然才子们仍然恃才傲物,带有清高思想,但是已经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观明显不同。才子佳人小说表现出的是带有小市民的理想化人生理想。

才子佳人小说在思想主题上的模式化表现主要有:回归礼教的教化思想;对女子才华的张扬;世俗化的理想追求。在一种文学样式成熟时,就会形成一种创作的法则和规范,即模式,如唐代的格律诗、元代杂剧、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也是如此。它在扭转社会风气、张扬女性才学上功不可没,是世情小说发展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杨伯峻.《左传》·昭公二十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1457.

[2]陈戍国.四书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148.

[3]不题撰人.定情人[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3,54.

[4]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A].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00.

[5]不题撰人.春柳莺序[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1983:78.

[6]不题撰人.两交婚序[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60.

I206

A

1673-0046(2016)6-0190-02

猜你喜欢

才子佳人礼教世俗化
论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择偶观
张生与李益爱情比较研究
浅谈《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论高科技时代的佛教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