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疯狂”的存在性解读
——以文学“疯癫”形象为例

2016-02-13陈影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疯狂文学艺术福柯

陈影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文艺复兴时期“疯狂”的存在性解读
——以文学“疯癫”形象为例

陈影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古典时代疯狂史》论述了“疯狂”自文艺复兴以来变化和发展的历史。笔者试以此寻找福柯笔下文艺复兴时期有关“疯狂”的密码和其深层内蕴。通过“疯狂”对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巨大作用的阐释,并联系马克思和苏联文学理论家波斯彼洛夫有关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力在揭示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狂”在一定层面上是当时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古典时代疯狂史》;“疯狂”;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福柯的“疯狂”不单单是一个稳定而牢固的本质主义概念,其《古典时代疯狂史》也不是一个简单叙述疯狂的历史。这里的历史也不是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历史,福柯这里关于“疯癫”和历史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随时间推移不断发生演变。当我们开始研究某个概念时,首先会对其下定义,然后才能按预先规定的含义理解这些术语。但通读《古典时代疯狂史》,并没有发现他对疯狂的概念性表述,福柯根本没有界定“疯癫”;“疯癫”并非认识对象,它的历史有待重新发现。福柯没有在书中给“疯狂”下一个确切的定义,继而与其说《古典时代疯狂史》是要揭示疯癫的史实真相,不如说它是“疯癫”的词义演变。“疯狂”在这里没有确切所指的内容和定义,同样的,福柯没有给“疯狂”确定一个科学含义或者医学身份。福柯眼中的“疯狂”并非是一种具有“本质”属性的内容,而是以各种符号形式存在的现象和表征性概念。“疯狂”更接近一个能指,它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注入不同的内容。而文艺复兴时期,“疯狂”的能指则是疯人船、大禁闭、大恐惧之中表达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时期。

一、“疯人船”时代的来临

欧洲中世纪麻风病盛行,采用隔离办法治疗麻风病的麻风病院蔓延整个欧洲大陆。后随着十字军的东征以及这种治疗措施的实施,麻风病渐渐隐退。但是,麻风病院被留下,随之留下的还有这种采用隔离和排斥的治疗方式,以及依附于麻风病人身上的那种触目惊心的、令人恐惧的社会意义。便是除了排斥与抗拒之外的意义:人们在排除它的同时,也会在它的四周画上一道圣圈。正是因此,麻风病人的这种可怕而恐惧的形象才得以固定,然后被排斥。

古典时期的人们既排斥又敬畏着“疯癫”的力量。“疯人船”的起航正是其典型表现,人们将“疯癫”之人送上“疯人船”。这些人随着船离开原来的世界,水和“疯狂”成为长期相伴的因子,当船靠岸,疯人登陆,当地人认为这些神秘的人来自未知的世界,诉说着从未经闻的奇谈,似乎他们能够洞悉一切秘密,而这一切又都来自大海。所以,这些就造成了欧洲人潜意识里对海洋的崇拜,从而造就了他们勇于向海洋探险的精神。那么,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是“疯人”形象的大量出现。《哈姆雷特》中,当哈姆雷特为了复仇而装疯,其叔叔首先想到的就是让他登船去英国流亡,以维系自己的阴谋。这和福柯所论的文艺复兴时期,对“疯癫”之人的态度就是让其跟随“疯人船”流亡不谋而合。而在剧中,墓地小丑更道出了要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的原因:“因为他发了疯呀,他到英国去,他的疯病就会好的,即使疯病不会好,在那边也没有什么关系,英国人不会把他当做疯子,他们都跟他一样疯”。可见在古典时期,人们喜欢以海洋气候的影响来解释英国人的忧郁:寒冷、潮湿、不稳定的天气,这些细小水滴渗入人体的管脉和纤维,使它失去坚定,先天倾向发狂,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疯癫”和“疯癫”之人恐惧但又敬畏,似乎“疯癫”之人能够洞悉未知的世界一般。

二、“疯癫”形象:“疯狂”的悲剧性体验

对于“疯癫”和理性,福柯在他的《古典时代疯狂史》中多有涉及,他在书中把两者对立起来,因为福柯认为“疯癫是艺术作品的缺席”,他觉得“疯狂”和文学艺术一直是相对立存在着,更谈不上交流和沟通,甚至还认为,双方的概念对立随时间而愈加明显。福柯甚至一度认为“疯癫”和文学艺术无法共存。因为在他看来,一旦人拥有了思考,就意味着他不再“疯癫”,而一旦“疯癫”,便不能够思考。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曾这样解读福柯:“如果要进行话语和哲学交流,就必须设置规定,必须履行话语的本质意义和使命。”这样话语和哲学必须在事实上和理论上同时摆脱“疯癫”,因为一旦有“疯癫”的存在,交流就是不可能的,反之要交流,要存在着某种作品,“疯癫”就只能缺席”。事实上,福柯在他的著作中多次以艺术作品为例证,而且福柯本人也深受众多作家的影响。因此,在福柯的“疯癫”外延中,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艺术作品中“疯癫”的内蕴。而且退一步讲,艺术与“疯癫”本来就有难舍难分的渊源,这种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认为:“作家仿佛是具有羽翼的神,他们的创作在于收到的启示和自己的心觉,非到了这忘形的地步,他是毫无力量,不能说出他的灵咒。”巴赫金则在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时指出:“疯癫和文学都是受到压抑的无意识妥协和变形的结构,只不过前者是一种病态结构,后者是正常结构。但是,这两种结构的界限是不稳定的,很难说明正常结构在哪里结束,病态结构又始于何处”。不管“疯癫”是否是福柯概念中未受驾驭的与理性相分裂的“疯癫”,不可置疑,它一直都是文学作品中时常运用的素材。

人们一方面惧怕着“疯癫”,但另一方面又被其独特的魅力折服,更大程度上由于15世纪欧洲“疯癫”的意蕴所在,使“疯癫”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中心意象,萦绕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当时,一系列用愚蠢来讽刺社会的作品大量出现。哈姆雷特在疯癫之中可以问出“Tobe ornottobe,Thisthequestion”。再者,例如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最初以搞笑角色出场,虽然他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动机——成为骑士,但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在现实世界非常可笑和荒谬的幻想。这个集“英雄”和“疯癫”为一体的人物却认为疯子恰恰是阻止他成为骑士的人,而非自己。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军队,把修士当魔鬼”。借此,塞万提斯想要表达的是当时社会传统骑士精神的讽刺。然而,这种疯癫主要局限在叙事层面。在描写堂吉诃德和其他人对话的情节时,塞万提斯实际上背叛了“疯癫”,他所传达的所谓疯癫思想其实是充满雄辩力和智慧的。因此,堂吉诃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实则讽刺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深刻反映了存在于当时西班牙社会的反骑士精神。西班牙的“黄金世纪”,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式的文学逐渐繁荣起来,以田园、流浪汉、骑士为主题的小说以及各种戏剧等争奇斗艳。此时,以骑士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对冲破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以及实现人性的解放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不过后来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药武器的勃兴,骑士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并愈发庸俗化。因此,塞万提斯决心创作一部小说借以把骑士文学全盘摧毁。当他的小说《堂吉诃德》出版后,西班牙繁盛多年的骑士文学也随之崩溃。由此背景可知,一定程度上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三、“疯癫”—意识形态的特殊存在

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意识形态是一个幻化的内容,是虚幻和梦幻的东西。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再者,意识形态没有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的出发点,基于文学属于架构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范围内的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把文学归类于经济基础之外的思想领域。苏联学者波斯彼洛夫的文学理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狭隘性和缺陷性,这一点夏之放先生在《文学意象论》当中曾多有提及,但他的理论却也坚持了马克思关于文学艺术具有形态性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内容。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中建立的“意识形态本性论”认为:“文学艺术是意识的形式;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从神话、巫术混合意识中分化出来,由“前艺术”发展成为艺术,从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这种社会意识形式要求用形象来体现,需要用经典来达到”。由上述引文可知:波斯彼洛夫认为,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说明,可以并且能够借用文学形象来表述。文学艺术属于“社会意识形式”,因而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每个社会、每个文化都有它相对的“疯狂”,而在这一过程中,“疯狂”本身并不会变,变的是我们对它的认识,因为就如首师大汪民安教授所说“我们永远都处在追求真理的尖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狂”在当时是一个习以为常的现象,不仅如此,文艺复兴时期还时常将“疯癫”理想化,它有时会随着客体的变化而表现出狂妄的弥漫、欲望的决绝、正义的惩罚等多种意识形式。此时的“疯狂”在当时具有独特的启示性、幻觉、啼笑皆非、善意的过失、痛苦、悲剧乃至死亡,而后引发压倒性的迷恋,而不是当做异质物被排斥,在文艺复兴时期,疯癫除了不包括死亡,它包括一切。加上理性与非理性的这一对最具活力的存在,使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得到蓬勃的发展。由此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狂作为集多种意义的非理性存在,蕴含着深厚的社会意识形态,此时的“疯狂”是对中世纪意识形态的总体感受和把握,是社会上层建筑的潜意识存在和体现。

[1](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8.

[2]汪民安.福柯的面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M].林志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4.

[4](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汪民安.疯癫与结构:福柯与德里达之争[EB、OL].http://www,culstudies.com/fudezhizheng.htm.

[6]Plato.TheIon of Plato[M].oxford:Clarendon Press,1909:12.

[7](前苏联)巴赫金.哲学美学[M].晓河,贾泽林,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9]汪民安.福柯的界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7.

I06

A

1673-0046(2016)6-180-02

猜你喜欢

疯狂文学艺术福柯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福柯话语权力视域下社会隐转喻研究——以美国政治正确类表达为例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第十五届草原文化节草原文化主题论坛文学艺术分论坛召开
百年巨匠——访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向云驹
作为直言者的福柯
用核心目标引领课堂探究——以“璀璨的文学艺术”一课为例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