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和家园对乡村传统文化修复的路径探索

2016-02-13尼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工家园传统

尼莎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乐和家园对乡村传统文化修复的路径探索

尼莎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乡村曾经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结构单位多传统文化的土壤,但是在世界现代浪潮冲击下,传统乡村及其文化精神逐渐流失。“乐和家园”项目是社会组织“北京地球村”为重塑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修复乡村传统文化所做的尝试。本文以乐和家园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手段,描述乡村文化的现状,探讨当代中国乡村文化修复途径,并对该项目的功能及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乡村建设;传统文化;乐和家园

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修复起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面对旧的文化格局已经瓦解而新的文化精神尚未建立的形势,梁漱溟等乡村建设者提出以孔孟儒家精神为依托、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农村社会进行文化修复与建设的主张。近代百年以来,乡村遭到严重破坏,文化传统渐趋荒芜。党的十八大提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同时,三农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新形势下,如何重建美丽乡村,加强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促进村民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和乡村敦厚和谐家风、乡风的复归,是乐和家园乡村实践进行传统文化修复的主要内容。

一、乡村传统文化修复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乡村传统文化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指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文化,又指从过去一直绵延至现在的文化观念,同时还囊括那些可能成为未来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对未来的文化建构产生影响的文化观念。具体到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美国学者杜赞奇认为:“它是由乡村社会中多种组织体系以及塑造权利运作的各种规范构成,它包括在宗族、市场等方面形成的等级组织或巢状组织类型。”在中国,乡村同时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土壤。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乡土社会及其文化,“是包含在了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出,乡村传统文化,就是指那些在中国乡土社会长期存在并影响村民实际生活,并且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二)乡村传统文化修复的必要性

1.乡村传统文化修复是个体道德塑造的需要

乡风文明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好,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是进行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也是进行乡村传统文化修复的主体。农民素质低,即使有好的文化环境,也得不到维护,好的乡风也难以形成。近几年,部分乡村地区传统文化流失严重。针对这些情况,除了政府要从正面加大乡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乐和家园等社会组织可以侧面发挥作用,通过深入社区进行试点工作,给农民创建休闲娱乐的场所,引导农民养成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同时开设学习场所,为农民提供各类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促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进而形成文明乡村的社会风气。

2.乡村传统文化修复是树立优秀家风、乡风的需要

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及其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在乡村社会基本瓦解,而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乡村,传统文化正在加速流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乡村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道德问题、诚信问题,都表明当下中国乡村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尚未确立,人们缺少行为判断的道德准则。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文化体系的根源。乡村文化建设搞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时代在呼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

3.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

我国农业部2013年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乡村,其目标是“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我国的农业及乡村发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乡村地区的文化及思想建设已成为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离开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为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担负着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相似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并通过增进彼此间的认同进一步提高诚信度和凝聚力的功能。

*基金项目:2015年“挑战杯”河北师范大学课外学术科技创新项目课题:社会组织对乡村传统文化修复初探——以北京地球村乐和家园为例。项目编号:BA2015122013453

4.乡村传统文化修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滋生的土壤。习近平同志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修复工作是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尝试,也是以德治国理念的实际运用,有利于乡村优秀传统习俗的复兴及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此基础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复兴伟大中国梦提供有效思路。

二、乡村传统文化留存现状及问题

(一)乡村传统文化留存现状

早在20世纪初,著名的乡村建设学者梁漱溟就曾指出:“中国社会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所有的文化多半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然而近代百年,由于世界工业化的步伐和国内国际频繁的战乱,乡村传统文化的土壤已流失殆尽。当代中国,对乡村传统进行修复刻不容缓。从传统文化流传状况上看,一方面,乡村文化传统逐渐凋零;另一方面,在广大志愿者对乡村文化修复所作的努力中,也存在着志愿失灵的问题。从修复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上看,其修复有利于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促进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同时也是以德治国理念在现实当中的运用。

(二)传统文化修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做好“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今天,社会各界的目光逐渐转向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问题上,部分人士发起了各类志愿活动,力图改善乡村文化落后的局面。然而在项目筹建及实际运作中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湖南省汨罗市新塘乡玉龙村的“屈原乡村图书馆”为例,在项目开展中遇到了各种问题,最终导致了“志愿失灵”的现象。

(三)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究其原因,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多依赖外部精英以“化缘”或“输血”的方式提供帮助。外部精英的志愿精神与其拥有的丰富的社会资源虽可在短时间内推动乡村文化类公共资源的供给,但由于缺乏长效的动员机制与村民参与积极性而较易出现志愿失灵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在“多中心”主题和谐共治的条件下,对政府、市场以及志愿组织等各行动体系予以协调,确保各自职能作用的发挥。对此,乐和家园采取“一站两会”的社会共治模式与“三事分流”的责任共担模式进行乐和治理探索。确保了乡村传统文化修复外部环境的稳定。

三、乐和家园对乡村传统文化修复的现实路径

(一)乐和理念

“乐和家园”是在学习前辈学者理论及实践基础上构想出的低碳的现代生态乡村模式,它是一个涵盖范围从环境到经济、从建筑到保健、从社会到心灵的整体系统。它的中心是强调敬天惜物、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并非低品质的生活,恰恰相反,低碳并顺乎自然的生活才是高能量与高品质的生活。乐和家园负责人廖晓义说:“乐和家园对高品质的生活有不同诠释:高品质的生活是惜物能,同时又增体能的生活。蓄心能可以看作培养爱心,培养对集体、对自然的爱和宇宙的大爱。这种宇宙的大爱与我们古老的中国传统智慧、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有相应、相通的价值。”可以说,乐和理念内涵着信息社会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它的目标是将传统生态智慧同现代管理观念相结合,它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为基础的一门开放性与多样性并存的系统,是为建立起道德民主基础上的人类共治家园而努力的。

(二)乐和服务体系建设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乐和社工培育与服务体系

在廖晓义看来,“大处着眼”即是关心人生向何处走,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目的在于复兴文化,重塑社会,匡正教育,振兴乡村。“小处着手”即通过社工培育服务体系以达到对乐和社工的前期培训工作。同时,乐和家园以建立“乐和互助会”的方式作为“乐和乡村”的依托,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推进“建设型社工”,以此壮大乡村骨干力量;第二,建设“一站(社工站)两会(互助会、联席会)”的社区管理模式,完善乡村基层组织;第三,推动“三事分流”任务,明确各方责任;第四,树立“参与式管理投入机制”,使公共意识得到激活;第五,关注社会建设,带活乡村经济;第六,通过人际间的关怀复苏乡村传统文化。

2.运用六技、传授六艺的社会工作方法

乐和家园的乡村传统文化修复工作,以重建三堂(祠堂、学堂、厅堂)为措施,恢复三统(道统、学统、政统)为目标,旨在复兴儒学,继往开来。通过运用六技(社会活动、社会宣传、社会记录、社会调研、社会组织、社会教育),以传授六艺(耕、读、居、养、礼、乐)来达到村民个人素质的提高、点滴修复乡村传统文化的作用。乐和家园在乡村建立了各式的乐和大院,旨在修复基层社会旧有的惩恶扬善、主持公道的职能,这一工作弥补了乡村道德文化缺失,避免了不健康思想占据乡村精神空间的恶果。乐和家园在乡村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照料孤寡老人、设立道德讲堂、讲授传统礼仪、诵读文化经典、举行文体活动、传播生态思想、推进环境管理等社会建设方法,恢复了我国乡村“守望相助,亲如家人”的传统人际往来,同时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复苏。

(三)乐和家园的功能

1.宣传教育——社会公德的复归

对相处传统公德的复归,宣传教育是个很好的方式。戏剧是集教育、宣传作用于一体的方式。很多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话,很多不能直面讲述的故事,很多人们不能意识到的问题,很多被动参与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戏剧的方式去解决。乐和家园社工组织姚庄村剧团在一周内完成了一个无剧本剧并上演了近10次,该剧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为背景,以婆媳关系为主题,通过婆媳不和、孩童失教等现象反映乡村社会问题,最终在互助会、村委、社工的共同帮助下,家庭矛盾得以解决,一家人和好如初的故事。剧中真情涌动,很多观众看后泪流满面。取得了很好的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2.培养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十分重要。随着城市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家庭的生态休闲旅游将成为了很大的市场,乐和家园在推动城乡互动方面有不少尝试和创新。2014年,重庆南岸区峡口镇乐和书院组织亲子游活动。通过社工培训师从日常坐卧、亲子共读、节气养生等方面进行培训,让亲子家庭在学习中感受礼仪、国学以及二十四节气的魅力。乐和家园提供的乡村旅游消费虽然有待成熟,但是活动丰富多彩,很多内容很有潜力,并且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了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特色,对于城市回归自然,体验乐和生活及村民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同都起到很大作用。

3.乡贤培育的优秀示范作用

乐和家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育人,育人关键在乡贤。乐和家园的持续与深化迫切需要一套整体的乡贤培育方案。例如作为曲阜市乐和家园第一个乡贤学习班,曲阜市书院村乡贤学习班从制礼作乐开始,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家庭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生计建设等方面践行“乐和家园”,将乐和变成生活方式。让从儒家祖庭洙泗书院走出来的乡贤,担负着将乐和的种子与圣贤的智慧传递给更多乡村的使命,让“乐和”一头连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一头走进百姓生活。

四、乐和家园在修复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

(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明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使乡村传统文化遗产能得到广泛的关心和重视,乐和家园在提高村民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山东南仲都村从前有节气活动“立冬祭”的传统,然而近几十年活动已经停止。乐和社工为了帮助村民重拾尊老爱幼的传统、树立文化礼仪,定期开展“立冬祭”活动。社工带着老人和孩子齐读《礼运大同篇》,村民们为感谢天时献上大南瓜。最后,所有年轻人向在座的老人行礼。仪式过后,孩子们在老人面前表演了五禽拳、歌舞等,村民还为村中老人端上南瓜汤。通过对传统节气活动的重塑,增进村民重视传统意识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

(二)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修复,实际上是对整个乡村社会面貌的修复,文化的修复与建设,天然地与文化再造相联系。乐和家园的乡村传统文化修复工作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引领乡村社会风潮、积极传播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新文化,以村民为主角,以新鲜的形式、用时代的话语体系来演绎传统,让传统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修复与再造之外,更可贵的是融合。通过新时代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复,旨在做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城乡之间的融合,儒家文化与乡村文化的融合,乃至中外文化之间的融合。

(三)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与基层社会的联系性

和政府组织相比,民间组织天然地和基层社会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在廖晓义看来,乐和家园是村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一条缓冲与联系的纽带。廖晓义说:“乐和的本意在于乐道尚和。乐于道、志于和,以此达到身心境和、乐在和中。乐和包括物我、个群、义利、身心、心脑五个层次的相通相和,也涵盖着乐和人居、乐和治理、乐和生计、乐和保健与乐和礼义五个方面,它既可算一种生活状态,又可称为一种文明形态。将乡村建设同社会的创新工作相结合,立足于农村社区,引进社工骨干,培养社区组织,在推动社会治理的同时扭转乡村人文环境,唤醒传统的守望互助的乡村优秀传统,激发乡村内生的自我治理秩序,是乐和家园乡村传统文化修复的基层实践。它的成效及经验,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3.

[2]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N].人民日报,2014-04-02(1).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4]廖晓义.“乐和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乡村发现,2015(2):35-39.

[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3.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7]郑文堂,邓蓉,华玉武,高建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7.

[8]董文琪.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精英动员与志愿失灵——以“屈原乡村图书馆为例”[J].我们,2011(4):146-164.

[9]王政伟.以重建自然社区组织为核心的乐和治理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乐和家园建设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32.

[10]廖晓义.用东方智慧构建低碳乡村——“乐和家园”的低碳乡村实践[J].中关村,2010(2):37-39.

[11]刘芳.“乐和”乡村:小事自己办的“乐和”互助会——廖晓义和她的“乐和”理念在长沙乡村的实践[J].学术评论,2015(1):23-34.

[12]刘德峰.“乐和家园”的新尝试,承传统改善乡村治理[N].齐鲁晚报,2014-11-11(3).

B222

G123

1673-0046(2016)6-0144-03

猜你喜欢

社工家园传统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青春社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寻找失落的家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绿家园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