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国际社区初探
——以重庆化龙桥为例

2016-02-13肖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外籍人士黑人广州

肖彦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理论探索与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国际社区初探
——以重庆化龙桥为例

肖彦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 400031)

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原有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展,以外籍人士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开始出现。本文通过分析国际社区的类型和特点,找到社区困境的原因: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和偏见,笔者拟以这三个方面作为社会工作介入的重点,探索出一条适合国际社区的社会工作介入新模式。

国际社区;外籍人士;社工服务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中国居民因学习、旅游、就业等原因暂时或长期生活在国外社区;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也纷纷来华学习、生活。中国的国际社区概念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当前,国际社区中外籍人士的文化适应问题、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传统的社区管理工作难点。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起源于西方的专业和职业,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外籍人士在其国家经常性地享受社工服务,对社工的社会认可度高,相应地也比较能接受社工的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属性,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业主需求的服务计划。本文拟根据国际社区的不同类型,探索出不同特色、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一、国际社区

“国际社区”并无一个严格的定义,文嫮认为:国际社区可以定义为大量不同国籍人士汇集的在建设、规划、治理和服务上能达到国际标准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生活居住区。该定义强调的是国际社区的国际化和高标准的特点,但在有些情况下,“国际社区”并非意味着高标准,有时甚至会表现出相反的状况。如美国的墨西哥人、西班牙人移民区,此类社区的特点是治安差,居民整体素质低下。在中国的一些国际社区也有类似的特点,如广州的黑人聚居区、广西的“越南新娘村”等。笔者认为,居民的素质和社区服务水平的高低不应该成为区别“国际社区”与一般社区的要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入,来华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的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发达国家的高素质人才,也包含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通民众。他们的到来,会使中国的国际社区呈现出层次化和多样性的特点。

另外,在中国公民出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境中,也可能形成中国人作为社区外籍人士的新型国际社区形态,这种国际社区会使中国人与当地人重新扮演社区生活中的角色,而该社区治理与管理水平也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特点。因此,结合文嫮的定义,笔者认为国际社区系指大量不同国籍人士汇集的、多元文化并存的,因居民素质、文化等要素表现出不同形态的生活居住区形式。

二、国际社区的特点与困境

1.国际社区的特点

中国的国际社区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形态:一个是单一族群为外籍人士主体的社区形态,以广州越秀区非洲裔黑人国际社区为代表,义乌的“中东村”等;另一个是多种族外籍人士杂居的国际社区,如上海国际社区。中国的国际社区的类型基本上无出其右,想要了解中国国际社区的特点,可以从上述两个典型即广州和上海作为切入点进行对比分析。

从人数上来看,广州的非洲裔人数官方统计为1.6万,但由于很多非洲裔的人士是非法入境,真实数据很难统计。而上海的外籍人士人数,根据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发布的《上海境外人员聚居情况报告》显示: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境外人员约17.5万人,人数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常住境外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

从社区文化来看,广州非洲裔黑人国际社区的文化特点是黑人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接触,文化与文化间的交流不紧密,经常形成彼此文化隔绝的局面;而上海的国际社区,由于社区居民构成复杂,文化多样性极强,加之社区现代化水平较高,文化之间的包容性相对较高,但是亚文化长期存在,文化间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从外籍人士受教育程度、从事的行业、收入水平三方面来看,广州越秀区黑人国际社区的非洲裔黑人群体主要从事小商品的出境贸易,一些未获得签证的非洲裔人士从事着搬运、保洁等低端工作,收入主要依靠打零工获得。从整体来看,非洲裔的黑人群体教育水平不高,从事比较低端的工作,收入水平较低。而上海国际社区的人员构成则较为丰富,从国籍构成来看,主要是日、韩、德、英、美等国家,从事的工作为商贸、外资企业、进修留学生、实习生等类型,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收入水平也较高。

*基金项目:本文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改项目“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编号JY143628);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编号152028)的阶段性成果

2.国际社区的发展困境

广州黑人国际社区较难融入当地社会,笔者认为,这是由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偏见、高犯罪率的假象和语言障碍。

首先,受西方影片和文艺作品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中国居民对黑人群体持有偏见,对黑人的态度首先是怀疑、甚至是厌恶的。根据李志刚在《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一文的调查中发现,黑人对广州居民的评价如下:本地居民对其态度很好的占7%,友好的占11.6%,一般的占65.2%,不友好的占16.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本地居民对非洲裔黑人的态度是不太热情的,这种现状自然会影响到居民之间的交流。上述调查结果还发现,黑人群体与本地人交流的频率:经常交流的占2.3%,有时交流的占16.3%,较少交流的占67.4%,从不交流的占14%。十几年前,广州的天秀大厦可以说是洪桥一带最好的居民楼之一,因为非洲裔黑人的大量进入,中国业主并没有选择与之共同生活,而是逃离。

其次,非洲裔黑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假象。在广州,黑人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市民热议的话题,大家认为黑人群体的贩毒、抢劫、强奸案件是呈高发趋势的,但是,这仅限于坊间流传。“谣言满天飞”,在广州市公安局任职5年的李先生这样评价最近关于广州黑人的流言。加之很多非洲裔黑人本身就属于非法入境,管理非常困难,正常途径获得的黑人生活信息变得非常有限,这样,使得本来就有偏见的本地居民仿佛验证了自己的看法一般,对黑人采取更加排斥的态度。

最后,则是语言障碍。非洲裔黑人主要的语言为英语,中国居民里受教育程度高的不少人也具备了相应的英语水平,但是由于非洲裔黑人的工作领域是比较低层次的,和其打交道的中国居民一般并不具备相应的英语水平。在广州,黑人群体对大楼的保安就非常排斥,因为保安经常采取粗暴的办法对待他们,常因交流不畅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上海的国际社区社区融入状况相较于广州的黑人国际社区则呈现了另外一番景象。因为上海的外籍人士来源多样,外籍人士之间的语言、文化、宗教差异性本身就大,更不用说他们与本地居民之间的差异了。所以,国际社区里不同国家居民的交流是非常有限的,社区管理工作难度也比较大。

首先,文化异质性高。一般来说,文化异质性较高的社区、居民之间的社区融入困难程度比异质性低的要高很多,而上海国际社区居住的外籍人士,国籍五花八门,行业林林总总,社区的各种亚文化并存。

其次,语言障碍。必须承认,上海的国际社区中国居民的英语水平是比较高的。据英孚教育(EducationFirst)11月中旬发布的调查报告,通过网上对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75万名年满18周岁的成人英语测试后发现,上海以53.75的得分首次超过香港的52.5分。但是,由于社区内的很多居民并不一定是英语国家的国籍,如上述排名前几位的都是亚洲国家,掌握该国小语种的中国人并不多,所以中国居民也许很愿意与之交流,但横跨在两者之间的语言鸿沟也成了沟通的重要障碍。

最后,本地居民与外籍人士存在的相互误解和偏见,也让社区间的融入变得困难。偏见是一种普通的现象,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着我们,是双向的,它经常由强势群体加诸在弱势群体身上,也被弱势群体加诸在强势群体身上,而且任何一个团体都有可能成为偏见的对象。比如,中国人会认为外国人是“性开放”的,而有的外籍人士认为中国人不喜欢遵守规则等。

可以看出,在中国无论是以单一族群为外籍人士主体的广州非洲裔国际社区,还是多民族多国籍外籍人士共居的上海国际社区,在社区居民融入上都表现出了比较低的水平。造成社区居民社区融入困难的因素是:文化差异、偏见和语言障碍。

三、国际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

1.国内的国际社区社会工作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会发现:国际社区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社区居民融入方面,所以社会工作的服务也应该主要针对这方面开展工作,即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消除偏见和缓解语言障碍。

当然,国内的国际社区社工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社区的日常管理服务一般由传统的组织或机构完成,如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委员会、派出所等。但国际社区的特殊性使得传统的工作并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上述组织在解决社区居民融入方面常常束手无策,因而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国际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出现在广州,以“广州新家园社会服务中心”代表,该机构的服务领域包括“对大陆赴港的中国人进行入境前的指导工作”和“广州外籍人士的社会工作服务”。

为了了解该机构的服务内容,笔者与该机构的负责人进行了一次会谈,发现该机构为了缓解外籍人士社区融入困难的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工作模式。首先,开展了“外籍人士友好城市计划”,对广州外籍人士经常出行的公交线路进行了改造,把传统的纯中文站牌改成了中英双语的。另外,为了消除中国人与外籍人士的隔阂,他们又开展了“微笑行动”,用记录中外居民笑容的方式进行“友好城市”宣传。

其次,针对不同的外籍人士,如日本人、韩国人等用不同的志愿者小组来提供服务,志愿者来源为广州各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

最后,针对不同的外籍人士个案开展相应的社工服务,该机构不拘泥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如个案、小组、社区等,而是以需求为导向解决业主的实际困难。如为广州的黑人外贸商人提供货源信息;有汉语学习意向的,为其提供汉语学习兴趣小组服务。

可以看出,国际社区的社会工作服务逐渐发端、兴起,并形成自身特色的服务模式。不同的社区会表现出不同的社区特点和需求,社会工作也应该以此为立足点,设计符合要求的服务方案。

2.重庆的国际社区社会工作

据统计,重庆的外籍常住人口有8700人,主要集中于江北区化龙桥街道,以重庆天地、雍江苑等高端住宅区为中心分布,外籍人士国籍主要为韩国、西班牙、美国、法国等。从事的职业主要为:外企工作人员、使领馆工作人员、外贸商人、留学生等,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都相对较高。但即使是在该社区,外籍人员也同样存在着社区融入困难的情形。

笔者曾对该社区的部分外籍人员进行了访谈,融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中国生活的困难还是存在的,因为公司配备了司机,所以日常的出行还是比较方便的,与公司同事和朋友的交流也没有什么障碍;但是,如果非工作日想去市区玩一玩就比较麻烦了,因为语言障碍,司机有时基本上不能明白他们想要去的目的地,非工作时间常常只有被迫呆在家里看书。第二,在参与社区活动方面,外籍人员其实是很愿意参与社区建设的,但是因为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差异,他们又会觉得自己很难融入活动之中,如果在有志愿者从旁协助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愿意免费地教导中国孩子们一些外语知识。第三,因为平时生活比较安静、规律,加之在中国的朋友较少,所以部分外籍人员更多的需求在于可以有人给他们提供一些信息,在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引导等。

通过对相关人员和组织的会谈,笔者发现了重庆国际社区的一些基本特征和社区融入的现状,由于语言沟通、文化差异、偏见层面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社区的融入困难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社会工作在介入国际社区外籍人士社区融入服务方面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开展服务。

四、重庆国际社区居民融入服务建议

1.建立国际社区的志愿者队伍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的外籍人士服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应该具备相应的外语水平。虽然不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社区内所有国籍居民的语言,但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善于利用资源的优势,在本社区和社区外寻找具备语言优势的志愿者。

建立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社区内的志愿者可以是通晓两国或多国语言的外国人,也可以是本地居民或华人。因为生活在一个社区,志愿者的交通成本会降低很多,居民的排斥心理也会少很多,最重要的是,这类社区的志愿者能够了解中外的两种文化,避免工作服务中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和冲突产生。

建立社区外的志愿者队伍,以语种为分类建立志愿者小组,针对英语国家外籍人士,可以由英语专业的学生志愿者组成小组,针对韩国人成立韩语志愿服务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外籍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为其提供日常生活和出行的信息,引导他们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和文化活动。而且可以通过志愿者们的协助让外籍人士也能成为社区的志愿者,拥有语言能力的志愿者们通过从旁协助,负责翻译和沟通的工作,和外籍人士一起参与社区服务和活动,可以开展一些如孤寡老人探访的服务、社区儿童的外语类学习辅导等。广州的“新家园”外籍人士服务机构就是采用类似的工作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社区中居民因为语言障碍而产生的交流不畅状况。通过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志愿者可以成为跨越不同国籍居民之间的桥梁,为国际社区的居民社区融入发挥积极的作用。

2.缓解居民的文化冲突,减少偏见

开展“各国文化宣传日”的活动。国际社区中出现的文化差异造成的社区融入难,甚至文化冲突的问题,是一个正常现象。各民族文化之间容易发生冲突的区域一般是在两种文化接触的区域,国际社区正是这样一个文化冲突的高发地区。解决文化冲突的一个内容就是让文化双方了解彼此的文化,在了解对方文化或传统缘起和合理之处以后,这种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形成的冲突就能够有效缓解。

“各国文化宣传日”可以选择某个国家传统节日当天进行,并且可以邀请该国的外籍人士参与到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现场中来。一方面,可以满足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本地居民对该国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如采取服装、美食、手工艺品展示等手段吸引本地居民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让中外居民收获友谊,缓解文化冲突。

组织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活动。针对国际社区居民的社区活动应该要考虑到社区里居民国籍的差异问题,社区活动的形式不应过于“中国特色”。在国际社区,一厢情愿地开展弘扬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不但不能吸引外籍人士参加,反而可能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以广州黑人国际社区为例,该地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最开始从事的外籍人士服务主要在汉语言学习方面,后来发现这些外籍人士对学汉语毫无兴趣,来机构接受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工作者为其提供相关的货源信息,因为这些非洲裔外籍人士来华的主要目的就是做生意。相应的社会工作者在为其提供服务的时候,应该尽量地考虑案主的需求,做好需求报告,按业主的需求来开展相关的服务。

[1]文嫮.上海国际社区需求特点和规划原则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5(5):17-21.

[2]李志刚.广州小北路黑人聚居区社会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8(2):207-218.

[3]宁二.非洲黑人在广州[N].南风窗,2009-09-09(19).

[4]邵玫.比拼英语?港较沪更有优势[J].沪港经济,2015(1).

[5]李忠.国内外民族偏见理论及研究现状[J].广西民族研究,2008(1).

D6

A

1673-0046(2016)6-0139-03

猜你喜欢

外籍人士黑人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黑人谈河流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义乌:举行外籍人士旁听人员座谈会
缅甸联邦政府将整顿外籍人士未经允许租赁土地种植水果的问题
深度解析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