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特点及调适

2016-02-13廖丹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家庭大学生

廖丹滟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论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特点及调适

廖丹滟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社会交往是人精神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但他们依然渴望正常的社会交往。然而,由于受外部客观环境和内部主观因素的交互影响,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存在有别于非贫困大学生的新特点。根据这些新特点,政府、学校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和引导他们进行和谐的社会交往。与此同时,贫困大学生也应当自尊、自爱、自强,通过努力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

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调试

人不仅是能生产生活资料的个体存在,更是能进行彼此间复杂交往的社会性存在。贫困大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所谓社会交往,则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互相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据调查,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比例高达20%,且社会交往方面的困扰尤为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发展。

一、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特点

(一)社会交往态度内隐性

社会交往态度内隐性是指贫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特定对象的心理倾向具有隐藏性。我国贫困大学生多为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受经济条件制约,许多学生过早地承担起支撑家庭生计的责任。物质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它培养了贫困生懂事、努力、善良、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的同时,也带来了同非贫困生相比而言,更为敏感、胆怯、自卑、矛盾的心理等。受经济条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贫困大学生既渴望与人交往、被人关注,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愿敞开心扉接纳好友,拒绝他人的关爱,甚至对外界交往出现抵触情绪,表现出一种既想又不想,令人琢磨不透的隐藏态度。

(二)社会交往范围封闭性

社会交往范围封闭性是指贫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接触的对象群体具有狭小性。“知识改变命运”是众多贫困大学生的理想信条。在资源匮乏的偏远农村,努力读书无疑是走出大山的最好选择。因而,从小学到大学,贫困生倾注大量精力在学业上,与外界交往的机会甚少。加之环境的变化,许多贫困大学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调整适应,进而产生了阻碍其社会交往的不良心态。这些都导致了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范围的封闭和狭小。

(三)社会交往目的功利性

社会交往目的功利性是指部分贫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以自身的利益需要为中心选择交友对象。贫困大学生因为物质条件匮乏的客观现实,被迫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但现实并非都能如人所愿。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非常复杂的,大部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比较纯洁,他们满怀希望、勇敢拼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但仍有部分贫困大学生没有摆正心态,当他们独自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时,表现出来的交往目的存在更多的功利性。他们有目的地选择交往对象,把与人交往看成是使自己摆脱窘境、获得利益的重要途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真诚和情感付出。

二、影响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因素

大学四年,学校是贫困大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最主要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则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欠缺。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更新发展慢;高校重视理论传授,轻视对贫困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关怀和引导。

学校的人文环境是影响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其中,同辈群体作为贫困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交往的最主要对象,影响力不容小觑。贫困大学生受经济条件、成长环境、教育资源的限制,在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发展上稍处劣势。加之,校园中不良风气的存在,使贫困大学生在与同辈群体的互动时,不能获得足够的尊重、归属感和情绪上支持。种种的不适应,都能让贫困大学生因害怕受到同学的歧视,伤及自尊心而选择逃避社会交往。

(二)家庭物质条件匮乏,教养方式单一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社会资源配置不均、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家庭成员变故、个体文化水平低和懒惰等因素都很容易使人陷入贫困的漩涡。家庭物质基础条件的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贫困大学生基本需求的满足和社会交往和谐的状况。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早接触到的场所,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发展、社会交往的和谐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家庭物质资料难以得到保障时,教育子女和为子女提供物质支持的双重任务,常常使父母难以平衡。因而,贫困家庭亲子间常缺乏互动,父母容易采取忽视、放纵、打骂的教养方式。

(三)个体认知偏差,社交能力欠缺

作为完整、独立个体而存在的人,他拥有复杂的认知系统,系统要素之间不是彼此割裂,而是相互影响的。人的社会交往深受认知的影响,是否树立正确认知决定着贫困大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科学的行为。贫困大学生出身贫寒,现实生活中的窘境,会导致部分贫困大学生敏感、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社会离心倾向。不健康的心态长期得不到疏导,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诸如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同学会嘲笑和歧视自己,认为交往关系不良都是外界因素造成等认识误区和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会交往的和谐度。

社会交往能力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习得和提高。贫困大学生从小就受到“努力学习才能出人头地”“知识改变命运”等强调学习重要性的思想灌输,却很少有人告诉这些学生,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及处理好社会交往关系的重要性。整天忙于学习,缺乏社会交往实践,社会交往技巧不足等都给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带来困难。

依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强化乡村振兴支撑保障等战略举措,贴近云南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三、调适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对策

(一)推进扶贫开发,遏制贫困代际传递

推进扶贫开发是“十三五”规划的十个目标任务之一。经济条件匮乏是影响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关键因素,贫困往往不自觉地剥夺了大学生的自信、机会、权利,让贫困生陷于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把自己游离于正常的社会交往之外。推进扶贫开发,遏制贫困代际传递,帮助更多家庭走出贫困,摆脱“弱势”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必然要求。

首先,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家庭贫困问题。贫困大学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没有固定经济收入来源,因而多为“穷二代”,家庭的脱贫,则意味着贫困大学生的脱贫。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源头开始,为每一位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增强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大学生渴望社会交往,渴望拥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增强人文关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尊重、平等、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社会交往态度和拓宽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范围。

首先,健全资助体系。学校应落实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一系列资助政策,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为其社会交往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重视物质支持的同时,不可忽视贫困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好耐心的指导教育工作,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自卑、孤立、敏感、恐惧的心态,认清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推动良好的社会交往发展。最后,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以学校为基础单位,鼓励朋辈群体间关怀互助活动,树立优秀贫困大学生典范,丰富文娱活动,增加贫困大学社会交往机会,在全校形成尊重、平等、和谐的社会交往环境,为改善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提供有利的外部支持。

(三)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子女人格塑造

家庭是孩子发展与交往的初级场所。当前,贫困大学生成长的家庭普遍存在着父母履职不到位、教育理念落后、教养方式粗暴等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因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家庭社会交往教育,有利于塑造贫困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不良反应。

首先,履行教育职责。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职责之一,父母在努力为孩子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的成长教育。贫困家庭中的父母受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觉得不知从何着手或是直接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其次,树立榜样。父母与子女的影响是双向的,父母日常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深深影响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和社会交往观念、交往技能的养成。父母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更新教育理念,在生活实践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良好榜样,努力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给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

(四)完善自我教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受外部的客观社会环境和内部的主观因素交织影响。贫困大学生应认清当前的社会交往形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外部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保持良好心态,完善自我,增强人格魅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

首先,树立正确认知。部分贫困大学生自卑、抱怨、敏感,导致他们无法正确认知社会交往对象、社会交往环境以及自我,将交往关系出现矛盾的责任推向他人。其次,保持良好心态。勇敢面对贫困现实,摆正心态,树立信心,是社会交往成功的第一步。最后,掌握社会交往技巧。交往是一门艺术,交往技巧能有效提升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和谐度。贫困大学生社会交往实践不足,交往能力不强,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交往技巧掌握。生活中小小的微笑、称赞、尊重、鼓励,都能大大提升人格魅力,改善社会交往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

[2]胡利国.社会交往理论初探之果[J].前线,2002(11).

G645

A

1673-0046(2016)6-0084-02

猜你喜欢

贫困生家庭大学生
家庭“煮”夫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